《易中天品三国》第四十一讲以攻为守及《易中天品三国》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易中天品三国 作者:易中天 | 书号:272 时间:2016/9/13 字数:7316 |
上一章 第四十一讲 以攻为守 下一章 ( → ) | |
[画外音]北伐是蜀国的重要事件之一,魏延则是蜀国后期勇冠三军的猛将之一,而且魏延是坚决主张北伐的,坚决主张消灭曹魏的,然而诸葛亮在临终前,没有把北伐的接力![]() 在上一集中讲到,魏延谋反一案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料定魏延会谋反;一种是张作耀先生的说法,诸葛亮就是亮 ![]() ![]() 易中天:魏延这个案子里面有一个疑点,就是诸葛亮病逝前召开的这个榻前会议,为什么要做出那样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魏延如果不听命令的话,不肯断后的话,部队自己出发,不要管魏延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决定? 历史上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千万别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第二个说法是吕思勉先生、陈迩东先生他们的说法,说诸葛亮就没有下这个命令,这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反正死无对证,口谕嘛,又没有录音,又没有录像,又没有字条嘛,说不清楚。但是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是没有证据啊,你还是推理,还是猜测。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也是要猜测的,只要你的猜测符合逻辑,至少就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嘛。但是陈寿也是良史,陈寿记录在案的事不能轻易地推翻,这个里面还是有些问题。那么我们剩下的就只有第三种选择了,就是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为什么呢?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解释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 那么这个说法有证据呜?有。证据在哪里呢?《三国志·魏延传》。《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是,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如韩信故事”就像韩信当年一样,韩信帮刘邦打天下,就是韩信带一只部队,刘邦带一只部队,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制而不许”每次提出来,每次诸葛亮都不同意,最后是魏延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小怕事、胆怯“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怀才不遇,你看我这浑身的本事,一肚子的主意,碰上这么一个胆小怕事的,不能一展才华,一显身手,忿忿不平,这是《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 而且这个事情,它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我们知道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条路叫斜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陈仓。那么魏延提出的办法是什么呢?说请丞相给魏延一万人马,当中五千 ![]() ![]() ![]() ![]() ![]() ![]()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公案,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说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对呢还是不对呢?两派意见。一派说这个是不对的,这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时机,这么好的一个计谋,奇袭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你把长安、咸 ![]() ![]() [画外音]魏延所建议的“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具桃战 ![]() 但是我觉得他们算的都是军事账,军事我不懂,我也很难说他们这个军事账谁算对了谁算错了,而我觉得呢,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账,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政治的目的,所以诸葛亮肯定要先算政治账。因此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诸葛亮算的是一笔什么样的政治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 ![]() ![]() ![]() ![]() 那么我们又要问,这个目标实现了呜?没有。那我们又要问,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曹魏非速亡之国,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接管了蜀汉的政权,这个时候,曹魏那边是一片欣喜,因为他们始终是把刘备当作头号敌人的,诸葛亮它觉得还可以打打主意。于是曹魏那边许多人给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降,诸葛亮设有给他们回信,但是写了一篇文章叫《正议》,大义凛然地回答了这些劝降的人。在这篇文童里面,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据正道而临有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蜀汉手上掌握着正义,而你们曹魏是有罪的。据正道而临有罪是战无不胜的,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那么这个话呢,我们也要分析,我们要问一问,曹魏有罪呜?没有。东汉末年,天下大 ![]() 第二个我们要问,蜀汉就是正道呜?你说你面对曹魏“据正道而临有罪”你面对刘表、刘璋的时候,请问刘表、刘璋有罪呜?刘表、刘璋没罪,你为什么把人家的地盘夺了?你夺了刘表、刘璋的地盘,你夺了荆州、夺了益州是靠的正道呜?所以这个说法,作为政治口号喊一喊是可以的,用来鼓舞蜀汉军民的士气也是可以的,别当真,当真就是书呆子。 何况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曹魏方面他自己认为有罪呜?他有负罪感呜?没有啊。曹 ![]() ![]() ![]() ![]() ![]() 所以胡三喜注《资治通鉴》的时候就说了一个观点,说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很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胆小怕事,那是不对的,诸葛亮不胆小怕事,是他非常清楚魏主之明略,司马懿辈不可轻也。就是诸葛亮心里非常清楚,曹魏现在的国君不是昏君,将帅都是人才,没那么容易就被你消灭的。这是第一,曹魏非速亡之国。 第二点,益州非进取之地。益州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呢?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所以你到了这个地方,你避难可以,守成可以,出击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军队都出不去,所以刘备当年在荆州的时候,他是不可不取益州,因为他在荆州他是变成了三明治,北边有曹魏,东边有孙吴,夹着他,他发展空间很小,他的发展只能往西走,只能去取益州。这是没有选择的,不能说他选错了。但是他进了益州又丢了荆州以后,他就等于既进了保险箱又进了死胡同。崇山竣岭把他围起来了。这个时候关起门来过日子奔小康,那是可以的,冲出门去图天下那是不可以的。所以田余庆先生说了十六个字,叫做“刘备出峡,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就是你蜀国只要出兵就肯定是失败,刘备出去全军覆设,诸葛亮不停地北上,什么事都没做成。这个事情它不是谁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不是人力所为,用现在的话说,非人力抗拒之原因。所以蜀汉政权命中注定偏霸。“偏霸”这两个字是田余庆先生提出来的,我认为精准,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称霸,是偏霸,偏一隅而霸。在这个问题上,温庭筠的诗是说的很准的,叫做“中原得鹿不由人”由不得你,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三个原因,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原本是有定论的,没有什么必要来争议,陈寿说的很清楚,也是十六个字“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陈寿对诸葛亮能力的非常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军事才能当中,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非常准确,有什么好争议的呢?之所以有人争议,是有这么一个证据,是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病逝退兵以后,司马懿打过来,过来以后巡视了诸葛亮留下的军营,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下奇才也。很多人就根据这句话认定诸葛亮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天下奇才;他不知道,司马懿这个时候肯定的恰恰是他的治军。就是说诸葛亮治国是一 ![]() [画外音]北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最重要的事业,然而他的北伐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所言,是“积年无成”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那么这三个原因,诸葛亮自己清楚呜?如果清楚,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是,这三个原因,他知道吗?这三点诸葛亮他心里清楚呜?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清楚呢?也许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还有点乐观,但是也很谨慎,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好,那么我们只好又问下去了,既然清楚,那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北伐呢?你明明知道北伐是不能成功的,为什么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安内必先攘外。有证据呜?有,在哪里?《出师表》。我们去读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开篇怎么说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才是他要北伐的原因。危急存亡之秋。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诸葛亮觉得蜀汉政权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呢?是曹魏的威胁呜?不是,我们翻翻历史就知道,自从赤壁之战以后,后来灭蜀之前,曹魏可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刘备和蜀汉,他们发动过一次战争呜?那个时候曹魏老打孙权的,相反,刘备征汉中,关羽围襄奕,诸葛出祁山,都是你刘备集团、蜀汉政权屡屡桃衅,怎么能说威胁来自北方呢?再看看东边有威胁呜?夷陵之战以后,吴蜀两国就恢复了盟好当然这里面有诸葛亮的外 ![]() ![]() 第二个原因,小国更要图强。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是最弱小的,一个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只有奋发图强,你不能坐在家里等着人家来打你,所以《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有争论,我们顶多说“疑似”《后出师表》里面诸葛亮,这个“诸葛亮”要打引号,诸葛亮怎么说呢?“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伐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去攻打曹魏,也是要亡的,大汉王朝也是要亡的;与其坐在这儿等死,我不如去拼他一下。如果说这个话因为《后出师表》的作者存疑,你不能认定是诸葛亮的意思的话,那么《华 ![]() 第三个原因,理想必须坚持。我一再说过,诸葛亮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只要有一丁点机会,都会抓住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共同特点。问题是,诸葛亮的理想没变,而形势变了,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设计将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这样一个条件是什么呢?是刘备集团能够跨有荆、益,就是荆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然后两路出兵,一路从荆州出发,一路从益州出发;而且还要有个时机,就是天下有变。这是很科学的,一个很科学的规划。现在这个形势没有了,首先是曹魏非速亡之国,没有“天下有变”这个条件,另外荆州丢了,所以理想没变形势变了,形势变了策略要变,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必须继续高举“汉贼不两立”的旗帜,坚持这个政治立场,坚持北伐,坚持讨贼;但是另一方面在具体行动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做到万无一失。 你要知道诸葛亮统帅的十万大军是蜀国的命脉所在,是蜀国的命 ![]() [画外音]通过以上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不难看出,诸葛亮的政治账是把蜀国内部的矛盾转移到战争上,然后靠北伐来振奋蜀国的士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一直对他的政治理想耿耿于怀,不肯罢休,而作为蜀国后期唯一的猛将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后的北伐继承人,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在临死之前设有把北伐的接力 ![]() 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诸葛亮临终之前,为什么要跟杨仪他们说,这个魏延恐怕是不会听命令的,他要是不听命令你们走你们的,别管他,为什么?现在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就因为魏延是个坚定不移的抗曹分子,不但不是反贼,而且是坚决的抗曹分子,诸葛亮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他一定还要坚持打下去,而且诸葛亮很了解魏延这个人,这个人自命不凡,自视很高,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老觉得不得志,仗没打过瘾,但是诸葛亮威望太高,他没办法。现在诸葛亮去世了,什么杨仪啊,什么姜维啊,什么费祎啊,这些人你还镇得住魏延?魏延听你的?他才不会听呢,只好让他去,没有办法,留不住,挡不住嘛,所以诸葛亮的遗命说的很清楚“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你们走你们的,不管他;没有说魏延如果不听命令,你就杀了他。因为诸葛亮心里很清楚,魏延绝不是反贼,只是没办法而己,因为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赶快把大军撤回成都,把蜀汉政权保卫起来,只有保住了蜀汉,将来的什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或许还有一丝希望,你如果连蜀汉都保不住了,你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为了顾全大局,这个时候也只好说随魏延去吧,我认为这就是诸葛亮一片良苦用心。他临终时候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汉。 但是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蜀汉还是亡了,而且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国是最早灭亡的。那么蜀汉为什么又会最早灭亡呢?请看下集:无力回天 Www.BA mxS.CoM |
上一章 易中天品三国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易中天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易中天品三国》在线阅读,《易中天品三国(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易中天品三国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