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猫事荟萃及《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八毛小说网
八毛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官场小说 架空小说 耽美小说 科幻小说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同人小说 经典名著 乡村小说 短篇文学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好看的小说 女人如烟 一世之尊 罪恶之城 孽乱村医 绝世武神 我欲封天 小姨多春 完美世界 神武八荒 官路红颜 全本小说 热门小说
八毛小说网 > 短篇文学 > 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  作者:莫言 书号:38657  时间:2017/8/16  字数:18403 
上一章   猫事荟萃    下一章 ( → )
  数月来⽇夜攻读鲁迅先生的著作——这是一个双目炯炯匪气十⾜的朋友敦促的结果。当时他对我说:“你一定要读鲁迅。”我不以为然地说:“读过了呀。”他说:“读过了还要读!要下死功夫!”随即这“读鲁迅”的话头也就扔掉,喝着酒扯到鲁迅的小说。我马虎地记着前些年一些文章中说鲁迅先生曾计划要写一部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终未写成,是天大的遗憾,云‮雨云‬雨。朋友则说一点都不遗憾,鲁迅先生如果真写成了这部小说,也未必就是伟大著作,伟大人物也有他的局限。他认为先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修成一部‮国中‬文学史,先生是有这能力有这计划并做了充分准备甚至拟定了一些篇目,如“《离》与反《离》”、“从廊庙到山林”之类,这些篇目就不同凡响,此书若成,才是真正的杰构。又扯到老舍先生,朋友认为老舍备受推崇的几部书如《四世同堂》之类“⽔”得很,因老舍在沦陷后的北平待了并没几天,他的最伟大的著作是仅写了开头八万字的《正红旗下》,此书若成,亦不是可以什么同⽇而语的。看来“面壁虚造”真是文学的大敌,近年来被青年作家们几乎忘光了的⾰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并没过时,事情怕只要没亲⾝体验过就难得其中真正的味道,调查也好、读档案也好,得到的印象终究模糊。大如某先生的滚滚历史长河小说,也是一部比一部稀松,农民起义领袖都像在旗下举着拳头宣过誓的共产员了。这使人十分容易想起“评法家”的故事,贴上十分“马克思主义”的商标,也未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货。真是到了认真读马列主义的时候了,不但青年作家要读,老年作家恐怕也要读,因为马列主义并不是如“长效磺胺”类的药品,呑一丸可保几百年不犯病——我“死读”鲁迅了。读到妙处,往往心惊⾁跳;读到妙处,往往浮想联翩。心惊⾁跳是不能⼊小说了,浮想联翩大概是艺术的摇篮或⽇“翅膀”吧?

  鲁迅先生的《狗·猫·鼠》里,写着:“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先生的祖⺟给先生讲了猫如何教虎捕、捉、吃的本领,虎以为全套本领学到,只要灭了猫,老子便天下第一,就去扑猫,猫一跳便上了树。这故事我在⾼密东北乡当天真烂漫的幼儿时,也听老人们说过,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比先生晚听了七十多年。想想这故事倒像一个寓言或讽刺小说。在这故事中,猫是光彩夺目的,虎却不怎么样。

  在人的世界里,口头流传或见诸书刊的猫事不比狗事少,鲁迅先生文章中举过一些例子,如EdgarAllanPoe小说里的黑猫,⽇本善于食人的“猫婆”‮国中‬古代的“猫鬼”等等。但这都是丑化猫的,美化猫的例子没举,这类猫也是很多的。这类猫或聪明伶俐,如《小猫钓鱼》;或娇憨可爱,如《好猫咪咪》;或执法如铁,如《黑猫警长》。这类猫与“猫婆”、“猫鬼”、“猫精”们成为鲜明的对照,善与恶、正与琊、美与丑,截然对立,前者给儿童心灵留下影,后者使儿童心灵美。在一片“我是一个⽗亲”的呼声中,我这个⽗亲也茫然如坠大荒,不知是该把EdgarAllanPoe的书烧掉呢,还是在孩子的课本上涂満美猫的形象——这大概也是杞忧,上述猫形象并存于世,久矣,我辈也并没因受猫鬼猫怪们的影响而变成魔鬼,也没有因真善美猫的影响而变成天使。正如人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一样,猫也不是恶的典型或美的象征;正如琊奷诈的猫形象与活泼美丽的猫形象可以并存一样,写人的暗心理与写人的光明內心的作品也未尝不可并存,谁也不会去有意毒杀孩子。猫撒娇时、猫捕鼠时的形象是有益儿童的,可猫偷食墙上悬挂的带鱼时、猫偷食儿童养的鸟雀时却未必使童心爱猫。编造十万则美好的猫童话,猫一旦偷食了小鸟,童心还是要觳觫,岂止觳觫,他会感到受了骗,才被猫钻了空子,早知猫吃鸟,他不会把鸟笼挂得那么低。

  还有一类猫形象,就很难用善或恶来概括了。记得前几年看过戴晴一篇写猫的小说《雪球》,还看过中杰英一篇《猫》,都有些象征意味,固然这两只猫被写得猫⽑毕现,但总让人想到某种人的生存状态,对认识猫世界无多裨益。

  还有一类被剥了⽪的猫,最著名的是《三侠五义》中被太监郭槐剥了⽪换出太子的狸猫。这类猫最冤枉,既没寄托作者的⾼尚感情,又没抒发作者的刻毒心理,但被剥⽪的狸猫这形象真不但令童心觳觫,连翁心也觳觫了。《三侠五义》看过多年,故事都忘了,这⾎淋淋的猫形象却历历在目。我认为这剥⽪狸猫实在是该书的精彩象征物,无意之象征实乃大象征。那后被皇帝封为“御猫”的大侠展昭我总感觉他是那匹正在等待太监们剥⽪的狸猫,还没剥⽪是因为⽩⽟堂、卢方、徐庆、韩彰、蒋平这五匹大耗子还在兴风作浪,扰朝廷,捉尽了耗子必剥猫⽪无疑。猫⽪可充貂⽪做女大氅之风领,猫之⾁体则可与、蛇做伴,成一盘名为“龙虎凤大斗”的名菜。我还是在十几年前看李六如先生的《六十年的变迁》时,知道了广州有这样一道名菜。剥⽪之猫一旦被烹炸成焦⻩颜⾊与、蛇一起盘桓一大盘中,芳香扑鼻。看着书就垂涎,还觳觫个庇!可见影响人的感觉的,多半是颜⾊和味道,同是一只剥了⽪的猫。

  换了太子的狸猫和盛在盘里的“猫虎”还是幸运的,起码在它I临被剥杀前,会得到主人精心喂养。因要换太子,就要肥大些;因要成名菜,自然要有⾁吃。这些猫生前还是享福的。真正受苦的猫是受待的猫,如冰岛女作家F·A·西格查左特小说《傍晚》中那只无辜受害的猫,待者是一个受待的少年,他把猫当成了发怈中愤怒的对象。这少年绝对不是受了写猫小说的影响,如受恶猫形象影响,他若以为猫能成精成怪,谅他也不敢下手;如受美猫形象影响,爱都爱不够,何忍‮磨折‬它?如果冰岛也有一个剥猫⽪的郭槐,自然又另当别论。

  以上都是书上的猫,不是真猫。

  有关猫闹舂的描写或以猫闹舂时发出的恶劣叫声比喻坏女人笑声的字句在小说里比比皆是,可见猫与人生活关系之密切。可见人非但对同类的事情十分地感‮趣兴‬,对猫的恋爱也颇为关注。人即便是成了什么“作家”或“灵魂的工程师”也并无超脫到坐怀不的程度,更无坦到敢把自己的叫声像写猫的叫声一样恶毒地写出来的程度。不过也是咎由猫取,如猫们悄悄地⼲那事,也就没人骂他们,甚至可以去骂别人了。鲁迅先生是嫉恶如仇的,他说他手持长竿把恋爱中出狂呻的猫们打跑,这是因为他要夜读。只要不烦扰他,先生也决不会手持长竿去专找情猫们痛打的。视描写如洪⽔猛兽,中外大都有过这阶段,目下在小书摊上⾼价出售的英人劳伦斯的大著《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当年在英国亦是噤书,噤又噤不住,⼲脆开了噤,印上几十万本,也就蹲在书架上无人问津了。目下在小书摊上的这《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听说售价已由十五元降至八元,再过几天连八元也卖不出了吧?‮家国‬噤书,小书摊发财,这也要怨读者不能令行噤止,越说是老虎,偏要捋虎须,这也是人类一个既宝贵又可恶的特点。

  还是猫事为要,至于描写,大家其实心里都有数。一窝蜂钻进裆里去不好,避之如蛇蝎也不是好态度。私心而论,一个“作家”(加引号是向别人学习,我始终怀疑作家是当然的“灵魂工程师”的资格,好像一戴上“作家”桂冠,自然就成了德行⾼贵的圣人,就不争权夺利,就见了漂亮女人掩面哭泣,就不去偷别人的老婆,就不嫉妒别人的才能,就不写错别字,就不‮便大‬与放庇,这样的好“工程师”大概还没出生)敢暴露暗心理总比往自己的暗心理上涂鲜明⾊彩的人要可信任一些。即便是朋友,也要一个把缺点也暴露给你的人。其实都是废话,只有一句话是真的。连我在內,也是“马列主义上刺刀”的时候多。只要到了人人敢于先用“马列刺刀”刮了自己的鳞,然后再用“马列刺刀”去剥别人的⽪的时候,被剥者才虽受酷刑而心服口服。

  半夜里的猫叫对于成人,其实并不残酷,对于孩子,才真是精神上的酷刑。我在孩提时代,一听到这凄厉的“恋爱歌曲”就拼命往被窝里缩,全不怕呼昅哥哥姐姐⺟亲⽗亲及我自己的庇臭脚臭与汗臭的——这又不是好的话,怎么哥哥姐姐⽗亲⺟亲都睡一个被窝呢?这只好为读者(一部分)解释了:睡在一个被窝里并不是要为伦创造便利,而是为了取暖,而是为了全家只有一条被子。这当然都是过去的事了。其实饥饿和寒冷是彻底消灭意识的最佳方案,一九六0、一九六一、一九六二这三年,我所在的村庄只有一个女人怀过孕,她丈夫是粮库的保管员。到了一九六三年,地瓜大丰收,村里的男人和女人吃了地瓜,天气又不冷,来年便生出了一大批婴儿。——这正应了“暖生”的旧话。这批孩子,被乡间的“创作家”们谑称为“地瓜小孩”这都是过去的事了,随便扯来,竟也感觉不到有多大恐怖,一旦吃,那饿肚的滋味便淡忘了许多,以为那果真就是一场梦。我之所以还有些感受,大概是因为一九七六年参军之前,很少与“丰⾐⾜食”这种生活结过亲缘的关系。当兵之后,一顿饭吃八个馒头使司务长吃惊的事也是经历过的,扯得更远啦,打住。

  暗夜中之猫叫,是关于猫的最早记忆,真正认识一只猫,并对这只猫有了深刻了解,则是很晚——大概是一九‮四六‬年的事情吧。因为那时村里住进了四清工作队,工作队一个队员来我家吃“派饭”时,那只猫突然来了,所以至今难忘。

  当时,有资格为工作队员做饭,是一种荣誉,一种政治权利。地主、富农、反⾰命、坏分子、右派家是无权的,大概怕这些坏蛋们在饭菜里放上毒药,毒杀⾰命同志吧。富裕中农(上中农)家庭比较积极的,可以得到这殊荣,比较落后的,就得不到。所以我家得到招待工作队员吃饭的通知时,大人孩子都很⾼兴,很轻松,心里油然生出一片情,大有涕零的意思。那些被取消了“派饭”资格的中农户,可就惶惶不安起来,也有提着酒夜间去村里管事人家求情,争取“派饭”资格的。——这种故事一直延续到一九七六年之后。自四清工作队之后,各种名目的工作队一拨一拨进村来,有“学大寨工作队”“整工作队”“普及忠字舞工作队”“斗私批修工作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九七三年那支“学大寨工作队”那支队伍有二十七个人,队员和队长都是县茂腔剧团里的演员和拉胡琴、敲小鼓的。这群人会拉会唱会翻斤斗,人又生得俏⽪,行动又活泼,把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青年小伙子给弄得神魂颠倒,这工作队撤走后,很留下了一批种子,只可惜长大了,也没见个会唱戏的就是了。这段故事也许编成个小说更好。

  四清工作队是最严肃的工作队,⽔平也最⾼,后来的工作队都简直等于胡闹。与其说他们下来搞⾰命,毋宁说他们下来糟践老百姓。我记得派到我们家吃饭的那个四清工作队员是个大姑娘,个子不⾼,黑黑瘦瘦的,戴一副近视眼镜,一口江南话,姓陈,据说是外语学院的‮生学‬。家里请来了这尊神,可拿什么敬神呢?那时生活还是不好,⽩面一年吃不到几次的,祖⽗是有些骨气的,愤愤地说:“咱吃什么就让她吃什么!”我们吃什么?霉烂的红薯⼲、棉籽饼、⼲萝卜丝子,这都是好的了,差的就无须说了。祖⺟宽厚仁慈,想得也远,因我⽗亲那时是大队⼲部,请着就不是玩。于是决定尽量弄得丰盛一点。⽩面还有一瓢,虽说生了虫,但终究是⽩面:⾁是多年没吃了,为贵客杀了唯一的一只;没有鱼,祖⺟便吩咐我跟着祖⽗去弄鱼。时令已是初冬,⽔上已有薄冰,我和爷爷用扒网扒了半天,净扒上些瘦瘦黑黑的癞蛤蟆,爷爷菗搐着脸,咕咕哝哝地骂着谁,后来总算扒上来一条大⻩鳝,可惜是死的,掐掐⾁还硬,闻闻略略有些臭味,舍不得丢,便用蒲包提回了家。祖⺟见到这条大⻩鳝,十分⾼兴。我说臭了,祖⺟触到鼻下闻闻,说不臭,是你小孩嘴臭。祖⺟便与⺟亲一起,把⻩鳝斩成十几段,沾上一层面粉,往锅里滴上了十几滴⾖油,把⻩鳝煎了。也炖好了,鱼也煎好了,单饼也烙好了,就等着那陈工作队员来吃饭了。

  我闻着扑鼻的香气,贪婪地昅着那香气,往胃里昅。那时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感觉到香味像黏稠的体,昅到胃里也能解馋的,香味也是物质,当时读中学的二哥说,香味是物质,鱼香味是鱼分子,⾁香味是分子,我恍然认为分子者就是一些小米粒状的东西,那么嗅着鱼香味我就等于吃了鱼分子——小米粒大小的鱼⾁;嗅着⾁香味也就等于吃了⾁分子——小米粒大小的⾁。我拼命嗅着,脑里竟有怪相:那鱼那被昅成一条小米粒大小的分子流,源源不断地进⼊了我的肚子。遗憾的是祖⺟在盛鱼的盘和盛的碗上又扣上了碗和盘。我的肚子辘辘响,馋得无法形容。我有些恨祖⺟盖住了、鱼,挫了我的谋。但马上也就原谅了她:要是和鱼都变成分子流进了我的胃,让陈同志吃庇去?在我二十年的农村生活中,我经常⽩⽇做梦,幻想着有朝一⽇放开肚⽪吃一顿肥猪⾁!这幻想早就实现了,早就实现了。再发牢,就有些忘本的味道啦。

  陈同志终于来了,由姐姐领着。

  陈同志要来之前,祖⺟和⺟亲恨不得“掐破耳朵”叮嘱我:不要说话,不要说话——我从小就有随便说话的⽑病,给家里闯过不少祸,也挨过不少打骂,但这⽑病至今也没改,用⺟亲的话说就是:“狗改不了吃屎!”这句话貌似真理,实则不正确,这边一块肥猪⾁,那边一泡臭屎,我相信没有一匹狗不吃⾁去吃屎,即便那屎也是吃过⾁的人拉的,到底也是被那人的肠胃昅取了精华的渣滓,绝无比⾁味更好、营养更丰富的道理,何况那都是吃地瓜与萝卜的人拉的屎呢。

  陈同志进了院,全家人都垂手肃立,庇都憋在肚子里不放,祖⺟张罗着,让陈同志炕上坐。陈同志未上炕,⺟亲就把、鱼、饼端上去,香味弥散,我知道那鱼盘和碗上的碗和盘已被⺟亲揭开。

  陈同志惊讶地说:“你们家生活⽔平这样⾼?”

  站在院里的⽗亲一听到这句话,脸都吓⻩了,两只大手也哆嗦起来。

  我是后来才悟出了⽗亲骇怕的原因的。⽗亲早年念过私塾,是村里的识字人,⾼级合作社时就当会计,后来“‮民人‬公社化”了,虽然上边觉得让一个富裕中农的儿子当生产大队的会计掌握着贫下中农的财权不太合适,但找不到识字的贫下中农,也只好还让⽗亲⼲,对此⽗亲是受宠若惊的,⽩天跟社员一块在田里死⼲,夜里回来算账,几十年如一⽇,感贫下中农的信任都感不过来,怎敢生贪污的念头?但“四清”开始,⽗亲当了十几年会计,不管怎么说也是个可疑对象——这也是祖⺟倾家招待陈同志的原因。

  所以陈同志那句可能是随便说的话把⽗亲吓坏了。全村贫下中农都吃烂地瓜⼲子,你家里却吃吃鱼吃⽩面,不是“四不清”⼲部又是什么?你请她吃鱼吃吃⽩面,是拉拢腐蚀工作队!这还得了!

  ⽗亲吓得不会动了。

  ⺟亲和我们都是不准随便说话的。

  祖⺟真是英雄,她说:“陈同志,您别见笑,庄户人家,拿不出什么好吃的。看你这姑娘,细⽪嫰⾁的,那小肚,肠子也和俺庄户人不一样,让你吃那些东西,把你的肚和肠就磨毁了。所以呀,大娘要把那只杀了,他媳妇还舍不得,我说,‘陈同志千里万里跑到咱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不容易,要是咱家去请,只怕用八人大轿也抬不来!’他们都听话,就把杀了。这鱼是你大爷和小狗娃子去河里抓的,冻得娃子鼻涕一把泪一把。我说,‘为你陈大姑姑挨点冻是你的福气,像地主家的富农家的娃子,想挨冻还捞不着呢!’这面年头多了点,生了虫,不过姑娘你只管吃,面里的虫是‘⾁芽’,香着呢!快脫鞋上炕,他大姑,陈同志!”我们只能听到祖⺟的说话声,看不到陈同志的表情。

  祖⺟说完了话,就听到陈同志说:“大家一起吃吧!”

  祖⺟说:“他们都吃了的,姑娘,大娘陪着你吃。”

  我站在院子里,痛恨祖⺟的撒谎,心中暗想:你们大人天天教育我不要撒谎,可你们照样撒谎。这世界不成样子。

  陈同志走出来,请我们一起去吃,⽗亲和⺟亲他们都说吃过了,很⾼兴地撒着谎,我却死死在盯着陈同志的眼,希望她能理解我。

  她果然理解我啦。她说:“小弟弟,你来吃。”

  我往前走了两步,便感到背若芒刺,停步回头,果然发现了⽗亲⺟亲尖利的目光。

  陈同志有些不⾼兴起来,这时祖⺟出来,说:“狗娃子,来吧!”

  ⺟亲抢上前几步,蹲在我面前,拍拍我⾝上的土,掀起她的⾐襟揩揩我的鼻涕,小声对我说:“少吃!”

  我知道这顿饭好吃难消化,但也不顾后果,跟随着陈姑娘进了屋,上了炕。

  在吃饭的开始,我还战战兢兢地偷看一下祖⺟浮肿着的森严的脸,后来就死活也不顾了——陈同志走后,因我狼呑虎咽,吃相凶恶,不讲卫生,嘴巴呱唧,嘴角挂饭,用袄袖子揩鼻涕,从陈姑娘碗前抢⾁吃,吃饭时放了一个庇,吃了六张饼三段⻩鳝大量⾁,吃饭时不抬头像抢屎的狗,等等数十条罪状,遭到了祖⺟的痛骂。城门起火,殃及池鱼,连⺟亲也因为生了我这样的无聇的孽障而受了祖⺟的训斥。祖⺟唠叨着:“让人家陈同志见了大笑话!他爷爷都没捞着吃!我也没吃多点!”祖⽗愤愤地说:“我吃什么?嘴是个过道,吃什么都要变屎!我从小就不馋!”

  进了⺟亲的屋,⺟亲流着泪骂我,骂我不争气,骂我没出息,骂我是个天生的穷种。哥和姐姐也在一旁敲边鼓——他们其实是见我餐一顿眼红——真到了关键时刻,连兄弟姐妹也不行——爱是吃喝⾜之后的事——这也可能是乡下人生来就缺乏德行——没有多看“灵魂工程师”们的真善美的伟大著作之故——按时下的一种文学批评法,凡是以第一人称写出的作品,作品中之事都是作家的亲⾝经历,于是莫言的⽗亲成了一个“土匪种”莫言的和土匪在⾼梁地…那么,照此类推,张贤亮用他的知识分子的狡猾坑骗老乡的胡萝卜,也不是个宁愿饿死也要保持⾼尚道德的人。这不是因为张贤亮说了什么话,我来攻击他,只是顺便举个例子。那些不用第一人称做小说的人也许能像伯夷叔齐一样吧?但愿如此。不过张贤亮行使的骗术并不是他的发明,他一定看过这样一本精装的书,书名《买葱》,里边写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乡下人卖葱,一数学家去买葱。买者问:“葱多少钱一斤?”卖者答:“葱一⽑五分钱一斤。”买者说:“我用七分钱买你一斤葱叶,八分钱买你一斤葱⽩,怎么样?”卖者盘算着:葱叶加葱⽩等于葱,七分加八分等于一⽑五,于是慡快地说:“好吧,卖给你!”——这个写《买葱》的人是个教唆犯。

  就在那次吃饭的时候,我即将吃的时候,一只瘦骨伶仃的狸猫,忽地蹿上了炕。祖⺟抡起筷子就打在猫的头上,猫抢了一鱼刺就逃到炕下那张乌黑的三菗桌下,几口就把鱼刺呑下去,然后虎坐着,目光炯炯地盯着炕桌上的鱼刺——这只猫还是恪守猫道的,它知道它只配吃鱼刺。祖⺟挥着筷子吓着猫,陈姑娘则夹着一节节鱼刺扔到炕下喂猫,猫把鱼刺呑下去。既是陈同志爱猫,祖⺟也就不再骂猫,反而讲起了猫故事。而这时我也吃了,看着祖⺟浮肿着的慈祥的脸,听着祖⺟讲述的猫故事——祖⺟那么平静地讲述猫事时,心里却充満对我的仇恨,这是我当时绝对想不到的。祖⺟说:

  “猫是打不得的!猫能成精。”

  陈同志微笑不语。

  “早年间,东村里一个闲汉,养了一只黑猫,成了精,那闲汉想吃鱼啦,只要心里一想,不用说话,就有一盘煎好的大鱼,从半天空里飘飘悠悠,飘飘悠悠,落在闲汉眼前,酒盅、酒壶、筷子也跟着飘来。那闲汉想吃⾁啦,只要一想,就看到一盘切成蛋那么大的红烧猪头⾁,噴香噴香,冒着热气,飘飘悠悠,飘飘悠悠,落在闲汉眼前…人吃了,就挑口吃了,有一天那闲汉想吃鲤鱼,飘来了一盘鲫鱼,闲汉生了气,把那盘噴香冒热气的鲫鱼给倒进圈(厕所)里了。黑了天,就听到黑猫在窗外说:”张三,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你想吃鲤鱼,全青岛大小饭馆都没有,寻思着鲫鱼也不差,女人生了小孩没有都吃鲫鱼,就给你来一盘,一百八十里路,远路风程,给你弄来,你竟倒进圈里!张三,你等着吧,我饶不了你!‘张三也不是个省事的,就说:“你能怎么着我?’黑猫说:”你看,着火啦!着火啦!‘张三躺在炕上,就看到窗户棂上的纸冒着蓝⾊的小火苗着起来…打这天起,张三可就跟黑猫斗上了,两位斗得你死我活,分不出个⾼低。有一天黑夜,张三坐在炕上吃烟,巴嗒巴嗒的,一袋接着一袋,黑猫在窗外说:“真香!这烟儿真香’张三也不吱声。黑猫又说:”我吃口烟,好张三!‘张三说:“吃口就吃口。’他慢呑呑地把早就装⾜了药的从⾝后拿过来,把筒子伸到窗棂子外边,张三说:”老黑,你‮住含‬烟袋嘴。‘黑猫说:’好。‘’‮住含‬了?‘张三问。黑猫说:“‮住含‬了。’‘真‮住含‬了?’‘真‮住含‬了。’‘点火啦。’‘点吧。’张三一勾机子,只听‘呼通’一声响,把窗户纸都震破了。张三说:”杂种!叫你吃!‘刚要出去看看,就听到黑猫咳嗽着说:“吭吭…这烟好大的劲!”’

  陈姑娘笑起来。

  蹲在炕前的狸猫叫了一声。

  陈姑娘夹起一段鱼,扔给了猫。

  祖⺟的腮帮子哆嗦起来。

  二哥踢了一脚猫,说:“连你都吃了一块鱼!”——这是以后的事。

  这匹狸猫在我家待着,任你踢,任你骂,它都不走啦。

  这是匹女猫。

  据我的观察,猫是懒惰的动物——至于那些成为宠物的贵种,就不仅仅是懒惰而是十⾜的堕落了——不是万不得已,它是不会去捉耗子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那只猫只捉到过一只耗子。

  那是一个傍晚,祖⺟刚烧完晚饭,祖⽗他们尚未从田野里归来,我和叔叔家的姐姐在院子里架起一葵花秆练习跳⾼,就见那猫叼着一匹大鼠从厢屋里跳出来,我和姐姐冲上去,猫弃鼠而走,走到祖⺟⾝边,呜呜叫着,仿佛在告我们的状。

  祖⺟‮奋兴‬得很,飞速地移动着两只小脚,跳到院子里,把那匹大鼠夺过去。

  “啊咦!这么大个耗子!”祖⺟说“拿秤去!”

  我们赶快拿来了秤。看着祖⺟用秤钩挂住鼠肚⽪称它。

  “九两,⾼⾼的九两!”祖⺟说。(那是一杆旧秤,十六两为一市斤)

  “孩子们,该犒劳你们了。”祖⺟说。

  祖⺟把老鼠埋在锅灶里的余烬里。

  我和姐姐蹲在灶门前,直眼盯着黑洞洞的灶膛。

  猫在我们⾝后走来走去。

  香味渐渐出来了。

  我和姐姐每人坐一小板凳,坐在也坐着小板凳的祖⺟面前吃耗子⾁的情景已过去了几十年,但我没忘。烧的老鼠比原来小了许多,乌黑的一。祖⺟把它往地上摔摔,然后撕下一条后腿,塞到姐姐嘴里,又撕下它另一条后腿,塞到我嘴里。鼠⾁之香无法形容,姐姐把鼠骨吐出来给了猫,我是连鼠骨都嚼碎咽了下去,然后,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祖⺟的手。暮⾊沉沉,蚊虫在我们⾝边嗡嗡地叫着。我总感到祖⺟塞到姐姐嘴里的鼠⾁比塞到我嘴里的多。写到此,我感到一阵罪疚感在心里漾开,那时我们是个没分家的大家庭,吃饭时,我和这个比我仅大三个月的姐姐总能每人得一片祖⺟分给的红薯⼲,我总认为祖⺟分给姐姐的薯⼲比分给我的薯⼲大而且厚,于是就流着眼泪快吃,吃完了就把姐姐手里的薯⼲抢过来塞到嘴里。她抖着睫⽑,流着泪,看着她的⺟亲我的婶婶。婶婶也流泪。⺟亲举着巴掌,好像要打我,但只叹息一声就把手放下了。前年回家,我对姐姐提起这事,姐姐却笑着说:“哪有这事?俺不记得了。”今年回家,一进家门,⺟亲就对我说:“你姐姐‘老’了。”

  “老”了就是死了。

  ⺟亲说姐姐死前三天还来赶集卖菜,回家后就说⾝上不舒坦,姐夫找了辆手推车推她去医院,走出家门不远,就见她歪倒了脖子,紧叫慢叫就“老”了。

  人真是瞎活,说死就死了,并不费多少周折。

  我想起了和她一起坐在祖⺟面前分食老鼠的情景,就像在眼前一样。

  祖⺟十几年前就死了。她是先死了,打了一针,又活过来,活过来又活了一个月,又死了,这次可是真死了,真“老”了。

  祖⺟说,猫抓耗子,并不需要真扑真抓,猫一见到耗子,就竖起⽑大叫一声,老鼠一听猫叫,立刻就菗搐起来,猫越叫老鼠越菗搐,猫上去咬死就行了,本不要追捕。这说法我不知是真是假。

  祖⺟还讲过一个故事:明朝时,有五个千斤重的大耗子成了精,变成人,当了皇帝的宰相一类的大官,他们扰朝纲,怂恿着皇帝⼲坏事。一个大臣,自然是忠臣,自然也是有慧眼的,看破了机关,回家对⽗亲说了——这又引出了一个故事:相传,古代,为了削减人口,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健康与否,统统要“装窑”的,这“装窑”据祖⺟说,就是把人背到一个专门的地方去饿死(有点像⽇本小说《槽山节考》里的情景)。这大臣是个孝子,因为孝,就把⽗亲放在夹壁墙里蔵起来(其实是利用职权破坏皇家的法规,是孝子不是忠臣)。大臣说:爹,朝里那五个重臣是五匹成精的老鼠,每匹有一千斤重,不知可有法子降服没有?大臣爹说:八斤猫可降千斤鼠。大臣说:哪里去寻八斤重的猫?大臣爹说:咱家那匹黑猫差不多就有八斤。大臣唤了猫来用秤一称,只有七斤半重。大臣爹说:不妨事,明⽇上朝前,你弄半斤猪⾁让猫吃了,不就八斤猫了吗?大臣点头称是。次⽇,那大臣割了九两(旧秤)猪⾁喂给猫吃。为什么割九两呢?因为猫吃⾁不会不掉渣,余出一两来‮险保‬。大臣把原重七斤半吃了九两⾁的黑猫揣在袍袖里有成竹地上了朝。文武群臣分列两边,皇帝坐在龙墩上打盹。大臣把蔵在袍袖里的猫往外露了露,那猫凄厉地叫了一声,群臣诧异着,皇帝也睁开了睡眠。猫又叫了一声,就见那五个耗子变成的重臣索索地抖起来。大臣一松袍袖,那猫嗖地蹿出,跳到龙墩前的台阶上,竖⽑弓,扬尾爹须,连连发威鸣叫,那五重臣抖抖索索,抖抖索索,瘫倒在堂前。猫继续呜叫发威,五重臣显出原形,袍靴之类尽脫落,就见五匹大鼠一字儿排开,初时都大如⻩牛,后来越缩越小,越缩越小,缩得都如拳头般大,猫慢慢踱上去,一爪一个,全给消灭了。皇上翻然醒悟,要重赏那大臣,大臣却跪地叩头,求恕欺君之罪。皇上听他诉说,知道这奇谋出自一该“装窑”而未“装窑”的老人,由此可见,老人还是有用处的,于是就撤销了六十岁“装窑”的命令——我总怀疑这故事与“三侠五义”里的“五鼠闹东京”有些瓜葛,不过考证这些事也没意思就是了。后来又读《西游记》,见孙悟空被陷空山无底洞那匹金鼻⽩⽑耗子精‮腾折‬得狼狈不堪,最后去⽟皇大帝那儿告了李靖⽗子一刁状(⺟耗子是托塔天王的⼲女儿)。⼲爹和⼲哥哥出面,才把她降服了。孙悟空如果听过我祖⺟的故事,只须寻一只八斤猫抱进洞去就行了。那耗子精也实在人,不但美丽绝伦,而且体有异香,连唐三蔵都心猿意马,有些守不住,悟空不得不变成苍蝇,叮在耳朵上提醒师傅不要被美人拉下⽔。记得当年看到这里时,不由地恨唐僧太迂,要是我,就留在这无底洞当女婿了。

  后来我和姐姐天天盼望猫捕鼠,可再也没见到过。只见到那家伙每⽇懒洋洋地晒太,吃饭时就蹭到饭桌下捡饭渣吃。这猫,是被我们伤了心。它捉了耗子,被我们烧吃,这行为也是“欺猫太甚”猫从此不捕鼠,也有它的道理。

  鲁迅先生在《狗·猫·鼠》里,开玩笑般地引用一外国童话里所说的狗猫相仇的原因。引用完毕,先生接着写道:“⽇耳曼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

  鲁迅先生所引童话里说,动物们要开大会,鸟、鱼、兽都齐集了,单缺象。大家决定派一伙计去接象,谁也不愿去,于是就运用了某团体分派救济金的方式:拈阄。这倒霉的阄偏被狗拈着。狗说不认识象,大众说象是驼背的,狗遇见一匹猫正在弓着脊梁,可能是因为没请它去参加动物大会而发怒吧!狗就把它请来了,大家都嗤笑狗不识象。狗猫从此相仇。

  这童话里猫是很冤的。动物大会,鸟、鱼都去了,偏不请它,它如何能舒服?正在发怒弓背,巧被狗请,于是放平脊梁赴会,到会后又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它又被陷进一个尴尬的泥潭里,狗与猫都是受害者,不知那动物大会的主席是谁,如果是百兽之王老虎,那虎主席就是怕见猫老师,便故意不发给猫请帖,虎怕猫把它当年猫上树的丑事给抖搂出来呢。矛盾的对立面是虎和猫,狗代虎受过了。

  这童话真该‮烧焚‬,不知编这童话的覃哈特博士是不是“现代派”如果是“现代派”又写了这坏童话,那就岂止该烧书!

  比较之后,还是我祖⺟讲的猫狗成仇的原因对头。

  祖⺟说,很早很早以前啦,有一个人养了一条猫和一匹狗。主人是开劈柴店的,外出时,就吩咐狗和猫劈柴。狗埋头苦⼲,猫偷懒耍滑。主人回来,猫就蹦到主人肩头上,把劈柴之功据为己有,然后又说狗如何如何奷猾不卖力气。猫一边说一边用爪子轻轻搔着主人的耳垂——那纤细的小爪子挠着耳垂庠庠的实在是舒服——主人就痛打狗一顿,连分辩都不许。分配饮食时,主人自然就偏着猫。狗只好生闷气。第二次,狗为赎罪,更努力地劳动。主人回来,猫更快地跳到主人肩上——那纤细的小爪子挠着耳垂庠庠的实在是舒服——猫哭诉道:“主人啊,主人!你不要表扬我啦!也不要嘉奖我啦!狗今天对我冷嘲热讽,我受不了啦!”主人大怒,打了狗一顿。分配饮食的时候,一丁点儿也不给狗。猫吃食时,狗蹲在一边,生着闷气挨着饿。第三次,狗⼲脆罢工了,猫更不⼲。主人回来,一看,一柴也没劈,便气冲冲地问:“怎么回事?”狗自然不吱声。主人就问猫。猫哆嗦着说:“我不敢说…”主人道:“你说,我给你做主!”猫哭着说:“主人啊,狗今天说我拍马庇,我跟它争了两句,它张嘴就咬我,幸亏我会上树,跳到杏树上才没被它咬死。狗在树下蹲着,我不敢下来。我虽然想下来劈柴,但我怕死。主人啊,我有罪,我没能坚持工作,我错了啊!”主人这一次把狗腿都打断了,分配饮食时,一点也不给狗。猫吃了,就把一条剩下的鱼叼到狗面前,说:“狗大哥,你把这条鱼吃了吧!”狗张开嘴,一下就把猫的脖子咬断了。主人一就把狗打死了。从此,狗与猫便成了仇家。

  我自认为祖⺟的故事比覃哈特博士的童话要⾼明得多,这也是“外国月亮没有‮国中‬月亮圆”的一条证据。

  其实,现代生活中的狗和猫看不出有什么仇。你捉你的耗子我看我的门,又无共同的异要争夺,互不⼲涉,无利害冲突,能有什么仇?只有当它们一同劈柴为同一主人效劳时才可能有酿成大仇的机会。但“劈柴”毕竟是久远的往事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狗和猫也早就无宿怨了吧?猫之媚主不消说了,从“劈柴”时代就如是,可是狗的子孙们,也从被打杀的老祖宗那里昅取了教训,固然不能像猫一样跳到主人肩膀上为主人抓庠,但在主人面前摇着尾巴替主人去靴子上的灰尘,其媚不逊于猫。

  偶尔还有猫狗死斗的情形,但这并不是狗猫之间自发的战斗,而是人的挑唆。

  我家那只猫生第二窝猫的时候,已是初夏,家家户户都赊了⽑茸茸的小雏。放在院子里,唧唧地叫着,跑着,确实有几分可爱的样子。我家自然也赊了雏。

  我经常发现猫蹲在黑暗的角落里,目光炯炯地窥测着雏,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祖⺟,祖⺟对猫说:“杂种,你要是敢动它们,我就扎烂你的嘴!”

  猫咪呜着,好像懂了祖⺟的意思。

  几天之后,邻居一个孙姓的老太太,我要呼之为“姑”的,拄着拐,骂上门来了,自然是骂猫,说有一只小被我家那只该千刀万剐的瘟猫给吃了。

  祖⺟与这孙姑不是太睦,跟着骂了几句猫。孙姑还不完,叨叨着,意思好像是要从我家这群雏中捉走一只权充赔偿。祖⺟说:“姑,畜生的事,人能管着吗?要是我的孙子吃了你的小,我这群小里就任你挑走一只,这还不完,我还要拔掉他的牙!”祖⺟对着我挥了挥手。

  孙老姑还在絮叨,意思是非要祖⺟赔偿她一只小不可的。

  祖⺟那群庇股上染上鲜红颜⾊的金⻩⾊小雏在院子里快地奔跑着。

  猫卧在门旁一个蒲盘上,团着⾝体‮觉睡‬。

  “反正是你家的猫吃了我的…”孙老姑说。

  有些愠⾊上了祖⺟的脸。她把小唤到眼前,捉起一只,攥着,走到猫旁,蹲下,拍了猫一掌,问:“猫,你吃小吗?”猫睁开眼看着祖⺟。祖⺟把小放到猫嘴边,猫闭上眼睛,把嘴扎到肚⽪下,又呼呼地睡起来。小雏在猫的背上蹒跚着。

  祖⺟冷笑一声,说:“姑,看到了吧?这只猫怎么会吃你的小?你的小兴许是被老耗子拖去,被⻩鼠狼叼走,被野猁子吃掉啦!”

  孙姑说:“你家的猫当然不吃你的,再说它吃了我的,已经了。”

  祖⺟说:“‘抓贼拿赃,捉奷拿双’,你说我家猫吃了你的小,有什么证据?”

  孙姑说:“我亲眼看见!”

  祖⺟说:“我亲眼看见你吃了我家一条牛!”

  孙姑气翻了⽩眼,捣着小脚,原地转了两圈,嘴里骂着猫,歪歪扭扭地走啦。

  祖⺟抄起扫地笤帚,扑了猫一下子,说:“你要再出去闯祸,我就打杀你。”

  几天之后,又有一个人提着一只鲜⾎淋淋的小雏骂上门来了。猫正蹲在门边,着胡子上的⾎。

  祖⺟无法,只好捉了一只小雏,换了那只死雏。

  祖⺟抄起子打猫,猫纵⾝上了梨树。

  后来又接二连三地有人骂上门来,我们本是积善之家,竟因一只猫担了恶名,并不仅仅赔偿人家几只罢了。我家的猫恶名満村,骂猫时,总是把我⽗亲的名字作为定语:××××家的猫…

  祖⺟惶惶起来,先是以涂満辣椒的小死喂猫,想借此戒掉它的恶习——祖⺟是用给小孩子断的方式——啂头上涂満辣椒,孩子受辣,便不想吃——来为猫戒食癖的,但毫无效果,想那涂満辣椒的不是成了一道大饭馆里才肯做的名菜“辣子”了吗?人尚求食不得,拿来戒猫“食癖”无疑是火上浇油啦c

  再以后,凡有人找上门,祖⺟便说:“这原本不是俺家的猫,它赖着不走。现在俺更不管了,谁有本事谁就打死它。”再要祖⺟把自己的雏赠给人家是万万不能啦。

  这只猫作恶多端,但无人敢打杀它,是有原因的。乡村中有一种动物崇拜,如狐狸、⻩鼠狼、刺猬,都被乡民敬做神明,除了极个别的只管当世不管来世的醉鬼闲汉,敢打杀这些动物食⾁卖⽪,正经人谁也不敢动它们的⽑梢。猫比⻩鼠狼之类少鬼气而多仙风,痛打可以,要打杀一匹猫,需要非凡的勇气。这里本来还蕴蔵着起码十个故事,但为了怕读者厌烦,就简言一个Ⅱ巴。

  也是祖⺟对我说过的:从前,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家养的猫伸爪偷⾁,女人一刀劈去,斩断了一只猫前腿,那只猫蔫了些⽇子就死了。女人斩断猫腿时,正怀着孕,后来她生出一子,缺了一只胳膊,此子虽缺一臂,但极善爬树,极善捕鼠。此子乃那猫转胎而生。

  这故事也不太恐怖,那缺臂的男孩也可爱,也有大用处,在这鼠害‮滥泛‬的年代,他不愁没饭碗,多半还要发大财。关于念咒语,拘出全村的老鼠到村前跳河‮杀自‬的故事,是祖⺟紧接着“猫转胎”的故事讲的,因与猫少牵连,只好不写了。

  但我家的猫实属罪大恶极,村人皆⽇该杀,可谁也不肯充当杀手,聪明者便想出⾼招:让狗来咬杀它。

  事情发生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柳树上的蝉发了疯一样叫着,一群人远远地围着一条健壮的大狗和我家的猫,看它们斗法。他们如何把我家的猫骗出来,又如何煽动起狗对猫的战斗热情,我一概不知道。

  大狗的主人是个比我大三或二岁的男孩,啂名“大响”据说他出生时驻军火炮营在河北边打靶,炮声终⽇不断,为他取名“大响”是为了纪念那个响炮的⽇子。

  围观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他们看到狗和猫对峙着,‮奋兴‬得直耝气。

  那条狗叫“花”大响连声说着:“花花花,上上上,咬咬咬!”

  狗颈⽑直竖,龇着一口雪⽩的牙,绕着猫转圈,似乎有些胆怯。猫随狗转,猫眼始终对着狗眼,也是耸着颈⽑,呜呜地叫着,像发怒又像恐惧。狗和猫转着磨。

  众人也叫着:“花花花,上上上,咬咬咬!”

  狗仗人势,一低头,就扑了上去,猫凄厉地叫一声,令人周⾝起粟。地上一团黑影子晃动看。

  狗不知何故退下来,猫⾝上流着⾎,瞅着空,蹿出圈外。

  人声如浪,催着狗追猫。我忽然可怜起猫来了,毕竟它在我家住了好几年了。

  猫腿已瘸,跑得不快,看看就要被狗赶上时,它一侧⾝,钻进了一个麦秸垛上的小孩子蔵猫猫时掏出的洞⽳里。洞⽳不大,猫在里边蹲着,人在外面看得很清楚。

  狗住洞口,人围在狗后,狗叫,人嚷,十分热闹。

  狗占了一些小便宜、翘起尾巴,气焰十分⾼昂,在人的唆使下,它一次次往洞⽳里突袭着。狗每突袭一次,猫就发出一阵惨叫。

  狗又退下来,耷拉着⾆头,哈达哈达着耝气,狗脸上沾満猫⽑。

  “花花花,上上上,咬咬咬!”人们吼着。

  狗闭住嘴——这是狗进攻前的习惯动作——正要突袭,就见那洞⽳中的猫眼里出翠绿的火花,刺人眼痛,到麦草上似乎窸窣有声,与此同时,猫发出令人小便失噤的疹人叫声,狗和人都惊呆了。正呆着昵,就见那猫宛若一道黑⾊闪电从洞⽳里出来,到狗头上,看不清楚猫在狗头上施什么武艺,只能看到狗全⾝晃,只能听到狗转着节子的尖声嗥叫。

  大响挥动木打着,也看不清是打在了狗⾝上还是打到了猫⾝上。

  猫从狗头上跳起来,眼里又放着绿光,比正午的光还強烈,它叫着,对着人扑上来。人群两开,闪出一条大道,猫就跑走了。

  惊魂甫定的人们看那狗。这条英雄好汉已经狗脸破裂,耳朵上鼻子上流着⾎,一只黑⽩分明的狗眼已被猫爪抠出,挂在狗脸上,悠悠的,像一个什么“象征”之类的玩意儿。

  狗在地上晃晃地转着圈,看热闹的人都不著一言,挂着満脸冷汗,悄悄地走散。只余下大响抱着狗哭。活该!这就叫做:炒⻩⾖大家吃,炸破铁锅自倒霉!

  猫获大捷之后,在家休养生息,我因钦佩它的勇敢,背着祖⺟偷喂了它不少饭食。那时,三只小猫都长得有二十公分长了(不含尾巴),生动活泼可爱无比,它们跟我嬉戏着,老猫也不反对。

  几天之后,猫养好了伤,能上街散步了,又有猫食的案子报到我家来了。祖⺟把猫装进一条⿇袋里,死死地捆扎住了⿇袋口,然后,由二哥背到街上,扔到一辆去潍坊的拖拉机后斗里。祖⺟对拖拉机手说了半天好话,央求人家第一不要厌烦猫叫把它中途扔下;第二到了潍坊后要把⿇袋左转三圈右抡三圈,把猫抡得头晕了再放它出袋,免得它记住方向跑回来;第三就是希望千万把⿇袋给捎回来。祖⺟再三強调⿇袋是借人家的,我知道这⿇袋是我们自家的。

  猫被扔进拖拉机后斗里,拖拉机后斗颠颠簸簸,把猫给拖到潍坊去了。

  这下子好了。

  村里的雏们太平了。

  潍坊的雏该倒⾎霉啦。

  潍坊离我们村子有多远?

  三百零二十里。

  失去⺟亲的四只小猫彻夜呜叫,起我的彻夜凄凉。天亮后,祖⺟连连叹息,说:“可怜可怜真可怜,人猫是一理,这四个孤苦伶仃的小东西。”

  祖⺟腾出一个筐子,絮上一些细草,做成了一个猫窝。又吩咐我从厢房里把四只小猫抱到家里来。

  梅雨时节到了,半月雨⽔淋漓,连绵不断。我无法出家门,百无聊赖,便逗着四只小猫玩,便用土⾖糊糊喂它们。老猫已被送走半月多,那条⿇袋,拖拉机手也给捎了回来。拖拉机手姓邱,四十多岁,是个“右派”人忠实可靠。

  我看着生満绿苔的房檐下明亮的雨帘,想象着笼罩田野的云雾,想象着那一片片⽟米,一片片⾼粱,成群的青蛙癞蛤蟆,泥泞不堪的田间道路,被淋了羽⽑的擎着瘦脖子缩在树下打盹,远处传来沉闷的火车笛声。明亮的钢轨被雨⽔冲洗得锃亮或生満稀疏的红锈…

  雨大一阵小一阵,但始终不停,屋子里也一阵晦暗一阵明亮c当晦暗时,四只小猫的八只眼睛绿绿地闪着光,好像鬼火一样。树叶沙沙响着,是风在吹,我想象着那只老猫的情景,它在那遥远的潍坊,生活得怎么样?

  农村的雨天,无事可⼲,劳累⽇久的大人们便⽩天连着黑夜‮觉睡‬,雨声就是催眠曲。我逗着猫玩一阵,看一阵雨,胡思想一阵,瞌睡上来,伏在一条⿇袋上便睡。

  朦胧中看到那只猫穿越河流与道路,出没郁郁青纱帐,顶风冒雨,向家乡奔来…

  一阵喧闹吵醒了我,我眼睛,我又眼睛。那只猫果真回来了。它遍⾝泥巴,雨猫⽑更显得瘦骨嶙峋。四只小猫与老猫亲热成了一个蛋。

  我大叫着:“猫回来啦!猫回来啦!”

  家里人纷纷起来,看着猫儿女与猫⺟亲生离死别又重逢的情景,这情景委实有点动人。祖⺟立刻吩咐⺟亲给猫备食,它吃的罪恶影消逝,起码是在我家老幼的心里,洋溢着一片猫中英雄所创造的奇迹的辉煌光彩。

  猫离家十七天,如果不走弯路,跋涉三百余华里,它是被装进暗无天⽇的⿇袋里运走,老邱又忠实地履行了祖⺟“左转右抡”的嘱咐,它是靠着什么方法重返家园的呢?这个谜我始终解不开。

  祖⺟看着急急进食的猫,感叹道:“猫老多啦!”

  多年来,我一直珍蔵着对这只猫的敬佩,一直认为这只猫创造了猫国的奇迹,并一直存着写篇文章歌颂这只猫的这段光荣的念头。但偶然翻阅今年的参考消息,看到一则题为《一只猫孤⾝穿越⽇本》的珍闻,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猫外更有猫。抄录珍闻如下:

  ⽇本《朝⽇新闻》三月三十一⽇报道:一只⺟猫为了寻找她的家,从东往西穿越⽇本,走了三百七十公里的惊险旅程,花了一年七个月的时间。

  这只五岁的⺟猫名叫米基,一九八四年八月随主人乘火车到须知夫人的故乡旅行。她被装在一个纸盒子里随主人从东到西通过了整个⽇本,即从太平洋沿岸的平冢到⽇本海岸的系鱼川。

  但是到达目的地后不久,这只猫就跑掉了,须知一家只好返回。从此,这只猫就“失踪了”直到一九八六年二月九⽇,猫的主人在花园里发现了这个小家伙,可是她已经变瘦了,尾巴上的⽑也被拔掉了,耳朵也被弄破了,但它仍安然无恙。有关方面为了表彰她的功绩,特授予她“模范猫奖”即免费供给她一年多的食物。

  东京动物园的一位兽医说,这11,猫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因为家猫的活动半径只有二百米至五百米。

  初读此文,我不免沮丧。好像不但人间奇迹多由外国人创造,连猫间奇迹也是外国猫创造得多。读过之后一想,我不沮丧了。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简直不可同⽇而语!

  这又是一个外国月亮不如‮国中‬月亮圆的铁证。

  猫别:‮国中‬猫跋涉路程:320华里跋涉时间:17⽇⽇均跋涉路程(≈):18。82353华里

  猫别:⽇本猫跋涉路程:740华里跋涉时间:575⽇⽇均跋涉路程(≈):1。2081华里

  ⽇本猫得了“模范猫奖”我家那只猫因为得不到⾜够的饲料,重犯偷食雏⽑病,竞被当场捉获,可能是它恶贯満盈的报应,也可能是因长途跋涉健康状况大不如前。它万不该偷偷到大响家去,独眼狗协助大响把它擒住,也应了“冤家路窄”的话。

  大响把猫拉到河滩上去,只一镰,就把猫头削落⻩沙。

  我为此难过了好久。

  大响斩猫之后,⽇子很不好过。村里那些恨猫的人,这时却把同情赐给了猫。有关猫的神话鬼话流传很盛,人们见了大响,都换了一种眼光,好像大响不⽇就要遭到天谴或被猫鬼所祟。

  大响却始终安然无恙。去年我探家时,听说他成了“灭鼠养猫专业户”这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故乡人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可见一斑。我带着満肚⽪‮趣兴‬去找他“铁将军把门”他不在,邻人说他赶集卖猫去了。三只大猫在他家墙上徘徊着,満院子猫叫。几天后我见到了他,发现他已成了一个“通仙人魔”的奇人,奇人须有奇文,愿家猫在地之灵佑我佐我,赐我成就奇文的奇思妙想。

  文章本已写完,忽然想到‮京北‬土语“猫儿腻”我总认为这话与“猫盖屎”的行为有关系。我亲眼见过猫盖屎,也就是拉过屎后用后爪子象征地蹬点土盖盖,并不真正盖得不露一点痕迹。我在农村锄地时,锄一盖二,队长批评我:“你这是‘猫盖屎’!糊弄谁呀!”

  “猫盖屎”——“猫盖腻”——“猫儿腻”  wWW.bAmXs.cOm
上一章   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   下一章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莫言最新创作的免费短篇文学《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在线阅读,《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的免费短篇文学,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