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岛》第四章怎么会忍受及《古拉格群岛》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古拉格群岛 作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 书号:44579 时间:2017/12/3 字数:18627 |
上一章 第四章 怎么会忍受? 下一章 ( → ) | |
我的读者中间有一位博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坐在自家的软椅上翻阅到我们建筑加強管制工棚这个地方时,摘下眼镜,用一个直尺之类的扁平东西啪啪地敲着书页,频频点头说: “嗯,这个嘛,我倒相信。至于什么‘⾰命的微风徐徐吹’,那纯粹是扯淡!狗庇!你们这种人是任何⾰命也搞不起来的。⾰命必须符合历史的规律 ![]() “我们在挣自己的一份口粮吃。看,我们在建筑监狱呀!” “这,很好。你们本来就该从事建设。建设嘛,总是对民人有利的。这也是唯一正确的出路。既然如此,老兄们,你们就别再自称是什么⾰命者了吧!要⾰命,必须同唯一先进的阶级相结合…” “可我们现在不已经都是工人了吗?” ‘脫这些,没有用!这叫做強词夺理!什么叫做规律,你们懂吗?” 规律吗?倒像是懂得。真的,我懂得。我懂得:既然这不计其数的、关押着千百万人的劳改营已经存在了四十年,那么,这本⾝也就该看做是某种历史的规律 ![]() ![]() ![]() 可他呢,他以为我真是不大懂得规律 ![]() ![]() “⾰命者曾经一举扫 ![]() ![]() “不错,沙皇并没有作过这种尝试。正因为他没有这样做,所以才使那些能够在他之后这样做的人保存了 ![]() “依我说沙皇也做不到这一点,做不到!” 看来,这倒也对。沙皇不是不想做这些,而是他做不到。 按照立宪主民 ![]() ![]() ![]() ![]() ![]() 不过且慢!镇庒确是镇庒了。但也得打个折扣:它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种⾼科技意义上的“粉碎”例如,在十二月 ![]() ![]() ![]() ![]() ![]() ![]() 无论对普希金还是莱蒙托夫,都没有因为他们写了大胆的著作而判刑,也没有为托尔斯泰公开颠覆家国而动过他一 ![]() ![]() 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来说是所有战争中最幸运的一次,它带来的不仅是农民的解放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与此同时,它使俄国诞生了一种最伟大的力量——社会舆论。 表面上,西伯利亚的苦役地还在继续溃烂,还在继续扩大,似乎还建立了羁押解送犯人的监狱,还继续在把一批批囚犯送去,法院还在不停地判刑。可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审判来,审判去,那个开 ![]() (开释扎苏利奇的轻而易举,蜕变成后来在她的作案地点建造列宁格勒监狱大楼的轻而易举。)薇拉-扎苏利奇刺杀特列波夫用的手 ![]() 我们知道,曾经发生过七次对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谋杀未遂的案件(卡拉科佐夫;索洛维纳夫;在亚历山德罗夫斯克附近;在库尔斯克城郊;哈尔图林的炸弹;捷捷尔卡的地雷;格里涅维茨基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彼得堡城里行走时(顺便提一下,他并不带保镖),眼睛里流露出惊恐的神⾊“像是一只被追猎的野兽”(这有列夫-托尔斯泰提出的证明,他曾在一家私宅的楼梯处遇到过沙皇。)可是,怎么样呢?亚历山大二世⼲出了像基洛夫被刺杀后摧毁并流放半个彼得堡市那样的事吗?哪里的话?他连想都没有那么想!他采取了预防 ![]() ![]() 一位叫奥利明斯基的布尔什维克写道,一八九一年他在整个克列斯特监狱里是唯一的一名政治犯。被转押到莫斯科后,他在 塔甘卡监狱里也是唯一的政治犯。只是到了布蒂尔卡监狱后,在押往流放地之前才集中了他们几个人!…(四分之一世纪以后,二月⾰命时,在敖德萨城堡监狱里发现了七名政治犯,在莫吉廖夫市发现了…三名。) 随着启蒙运动和自由文学的逐年发展,一种无形的、但却使沙皇们胆战心凉的社会舆论力量不断增长,沙皇们已经控制不住这匹骏马的缰绳,无法抓住它的马鬃了,而尼古拉二世更是落到了只能抱住马庇股和抓住马尾巴的地步。 他没有了采取行动的勇气。他和所有他的权臣们已经失去了为捍卫自己权政而战的决心。他们已经不是在镇庒,而是轻轻一按就放手。他们总是左顾右盼,仔细听着舆论会怎么说。 尼古拉二世噤止在队部內部建立报情机构,认为这是对军队的侮辱。(因此当局谁也不知道在军队里正搞着些什么样的宣传。)所以只能在⾰命分子当中安揷些瘪三似的报情员,依靠他们提供的那点单薄的报情。府政认为自己受着法律的约束,不能(像苏维埃时期那样)把所有可疑分子通通抓起来而不管具体的罪状。 请看大名鼎鼎的米留可夫这位立宪主民 ![]() ![]() ![]() 二月⾰命的 ![]() 监狱总局局长马克西莫夫斯基一九O七年是怎么遇刺⾝亡的?该局设在一座居民楼里,几乎没有警卫。傍晚下班以后马克西莫夫斯基毫无戒备地接见了一个要求见他的女人——就这样被她杀了。 察警厅长洛普欣把阿泽夫的秘密透露给了⾰命 ![]() ![]() 当局这种怯懦的动摇不定的作法只能起到刺 ![]() 那个时代的英雄们认为监狱制度不会有什么来真格儿的事,对它已经轻视到这种地步,以至眼也不眨地刺杀了俄罗斯的智慧和光荣斯托雷平的博格罗夫被戴上手铐的时候竟然大声喊起来:“你们把我弄疼了!” 监狱制度松懈到了什么程度,凭着一九O七年基辅无府政主义者尤斯京-茄克的越狱计划就能判断出来(由于显然是博格罗夫的告密,越狱没有实行):在法院(政治案!)的休庭时间,茹克(恐怖分子)到院子里上厕所,看押他的士兵当然是(!)不会跟他进去的(也不会在附近守着)。那里事先放着一包老百姓的⾐服和一件拆卸镣铐的工具。(这竟然是可以在法院的院子里做的!) 当局对⾰命者的害迫,仅仅能使他们在狱中相识,给他们以锻炼,给他们头上罩上光环而已。我们现在可是有了一把比例尺,可以大胆地说,沙皇府政不是在害迫⾰命者,而是在珍惜地宠惯着⾰命者,从而导致自己的灭亡。凡是亲⾝体验过绝对万无一失的司法体系的人,都能够清楚地看到沙皇府政的优柔寡断,软弱无力。 让我们在这里翻阅一下大家 ![]() 不错,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在同一年就被大学开除了。但那是因为他组织了反府政的生学 议抗大会才被开除的。也就是说,一个谋刺沙皇的罪犯的弟弟又在煽动生学反对府政!如果在我国,在今天,他会怎么样?毫无疑问是 ![]() 几年之后,这位最年轻的⾰命者再度被捕,因为他竟在首都建立了“解放斗争协会”岂止如此!他还屡次向工人发表“唆使暴动”的讲演,起草传单。那末,逮捕后严刑拷打他了吗?磨折他了吗? ![]() 可是,后来 ![]() ![]() ![]() 他服満了流放刑期(他本可以毫无困难地“逃跑”但为慎重起见他没有逃跑)。是不是自动地延长了他的刑期?改判他终⾝流放了吗?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违法的。期満后他被批准住在普斯可夫,只是不许他去首都彼得堡。但他可以去里加,去斯摩梭斯克,并没有派人监视他。于是他便同他的朋友(马尔托夫)一起,带着一篮子秘密印刷品到首都去了,而且他们⼲脆取道检查特别严格的沙皇村(这是他和马尔托夫过于自作聪明了),结果,他又在彼得堡被逮捕。不错,这时他⾝边已经没有那只篮子了,但他还带着一封用隐影墨⽔写的给普列汉诺夫的信,信里谈到筹办《火星报》的整个计划。但是宪兵们似乎不想自找⿇烦:被捕人在牢房里呆了三个星期,信一直在宪兵们手里,可却没有把它显影出来。 那么他擅自离开普斯可夫这件事怎样了结的呢?像我们现在这样判了他二十年苦役刑?不,只有这三个星期的留拘就完事了;之后就彻底释放了他,他随即乘火车到俄国各地去,筹备推广《火星报》的地点。然后又到国外去筹备《火星报》本⾝的出版工作。(察警局发给他出国护照时也“没有看到有什么障碍!”) 而且,不止这些!他从国外的侨居地点也照样把关于马克思的文章寄 ![]() 最后,他在离俄国边境不远的奥地利的一个小地方进行反对沙皇府政的活动,而沙皇当局也没有秘密派遣一些“好汉”去把他偷偷活捉回来。其实,这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办到的。 沙皇对任何一个重要的社会主民 ![]() ![]() ![]() 的确,对社会⾰命 ![]() 俄国海军基地(斯维亚堡)的暴 ![]() ![]() 那么对一九O一年在彼得堡举行大规模行游 威示的大生学们是怎样惩罚的呢?据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回忆说,当时彼得堡的监狱里简直就像大生学们在举行郊游野餐一样,生学们笑语喧腾,一起唱歌,随便在牢房之间串来串去。伊万诺夫一拉祖姆尼克竟然要求监狱长准许他去看一场艺术剧院的巡回演出:他说,不然,票就⽩⽩浪费了啊!后来判他“流放”流放到什么地方? ![]() 阿里阿德娜-特尔科娃在回忆这同一个时期时写道:“对我们这些受侦查的人,管制并不严格。”宪兵军官们向受侦查人提供从最好的“多顿饭店”’买来的午餐。另一位喜 ![]() ![]() 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曾起草号召书,号召莫斯科的工人们举行武装(!)起义以推翻(!)专制制度。为此他被…关在牢房里整整十五天!(他本人也觉得太少了,所以他自己加了刑;三星期。)我们来看看他当时的一段⽇记吧。 “单⾝牢房!不过,没什么,也并不十分糟糕。我铺好了 ![]() 总之,安德烈耶夫承认,从居住条件和饮食方面来说,牢房的生活并不比他当年的大生学活更差。 这个时期,⾼尔基在特鲁别茨要塞监狱里写完了他的剧本《太 ![]() 一九O五-一九O七年⾰命退嘲以后,许多活动分子,如季亚奇科夫-塔拉索夫和安娜-拉克之流,并未坐等逮捕,纷纷出了国,——二月⾰命以后他们一个个英雄似地回来,主宰国內的生新活了。这样的人有好几百。 布尔什维克的导领部门以“格拉纳特”百科全书第四十一卷的形式出版了一套相当厚颜无聇的自我吹嘘,题为“苏联及十月⾰命的活动家们——自传和传记”随便把其中哪一篇拿来一读,用今天的尺度来衡量,你都会感到惊奇:他们既然进行⾰命工作.怎么竟然会逍遥法外?特别奇怪的是他们在狱中的监噤条件怎么会那么好?!例如,关于克拉辛的条目里写道:“他回忆起在塔甘卡监狱里的情景总是感到満意。经过最初几次审讯之后,宪兵们就不再⿇烦他了。(可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注)于是他把这不自由的闲暇时间全部用来顽強地做一件事:他学会了德语,读完了席勒和歌德的几乎全部原版著作,读了叔本华和康德的书,认真研究了穆勒的逻辑学、冯特的心理学…”等等。克拉辛自选的流放地是伊尔库茨克,即西伯利亚的首府,西伯利亚文化最发达的城市。 拉迪克在一九o六年被投⼊华沙监狱“他被关了半年,⽇子过得非常好。他学习俄语,阅读列宁、普列汉诺夫和马克思的著作。在狱里写了他的第一篇文章…而当他(在狱中)收到一期刊有自己文章的考茨基主办的杂志时,感到十分自豪。” 或者,举个相反的例子吧。关于谢马什科的一条里有这样的话:“监噤(在莫斯科,7八九五年)是非常令人痛苦的”:蹲了三个月监狱之后,他被判流放三年,流放到…自己的故乡叶列茨去! 是那些在监狱里骨头变软了的人们,诸如帕尔武斯之流的政客,为了向沙皇专制报复,才会以那种充満感伤主义美丽辞藻的夸张的回忆录描写沙俄的监狱,在西方制造了所谓“恐怖的俄国巴士的狱”的美名。 从数以千计的小人物的单独传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况。 例如,我手头就有一部百科全书,不过,它不很合适:是一部《文学百科全书》,比较陈旧(一九三二年版),里面还“包含着错误。’现在,趁着这些“错误”还没有被清除掉的时候,我姑且取一个“K”字⺟为例,举几个以“K”字⺟起头的人名看一看吧。 卡尔片科-卡雷。他是伊丽莎⽩格勒市的市察警局(!)的秘书,可他却向⾰命者提供护照!(把这句话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护照科的工作人员替非法组织弄护照。)为此他…被处绞刑了吗?没有。他被判流放…五(!)年,流放到…他自己的田庄去了!也就是说等于到别墅去了。后来他成了作家。 基里洛夫-B-T。他参加过黑海舰队⽔兵的⾰命运动。 ![]() 卡萨特金-H-M。他在监狱里服刑,同时在写短篇小说,而且报纸上居然发表这些小说!(我们这里连刑満释放者写的东西也一概不予发表。) 卡尔波夫-叶夫季希曾经被流放两次(!)。后来却还是委以重任,让他导领亚历山大皇家剧院和苏沃林剧院。(如果在我们这里,第一,不允许他在首都落户;第二,恐怕特别处连个在剧院提示台词的角⾊也不会让他当吧。) 克⽇扎诺夫斯基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的最⾼xdx嘲中,从流放地回来(他仍然是秘密的央中委员会的委员),立即毫无阻碍地展开了他作为工程师的业务活动。(在我国,如果他能在农机站当个钳工就算走运了!) 虽然《文学百科全书》没有把克雷连科作为一个条目收进去,但既然说到用“区”字⺟起头的名字,提一提克雷连科总是公正的吧。他曾经热情地从事⾰命活动,曾先后三次“幸运地逃脫了逮捕”而其余的六次逮捕总共坐了十四个月的牢。一九0七年(又是一个反动年头!)他被控在军队中从事煽动并参加军事组织,结果被区军(!)法庭…宣告无罪释放了!一九一五年克雷连科被控“逃避服军役”(当时正在进行战争,而且他是军官呀),可是他这个未来的军事统帅(和想“谋杀”另一位军事统帅的凶手)受到的惩处是…把他派往前线队部(可绝非惩戒营!)去了!(沙皇府政指望这样既可以战胜德国人,又可以扑灭⾰命…)就这样,在他那未被剪断的检察官羽翼的保护下,在多次审判中许多应该被判脑后吃一颗弹子的人竟然能够苟活了十五年之久。 在同一个“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库塔伊斯的长省B-A-斯塔罗谢利斯基曾经直接向⾰命者提供护照和武器,把察警局和府政军队的计划怈露给⾰命者。可是他为此只被监噤两星期就完事了。 谁有⾜够的想象力,就请把这个情况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吧! 就在这“反动”时期,布尔什维克的哲学和社会政治刊物《思想》却可以合法地照常出版。而“反动的”《路标》论文集里也可以公然登载这样的话:“病⼊膏肓的独裁制度”“专制和奴隶制的罪恶”没有什么,这类话我们今天能说! 那可是个确实令人无法忍受的严厉的时代呀!雅尔塔市一家照像馆的修像师B-K-亚诺夫斯基画了一幅反映 ![]() ![]() 民粹派评论家布尔采夫侨居国外时,甚至曾在一家侨民办的杂志上诋毁过沙皇的私生活。可是当他回到祖国俄罗斯(一九一四年,那正是爱国主义⾼xdx嘲时期)以后,他被沙皇 ![]() 阿布拉姆-戈茨在那次战争期间则被流放到伊尔库茨克…并且在那里导领着一份齐美尔瓦尔德派即反战派的报纸。 既然让斧头任意 ![]() “工人反对派”领袖,世代的金属工业工人什利亚曾尼科夫一九二九年第一次被流放(到阿斯特拉罕)时,可就“没有与工人来往的权利”了,甚至没权利担任他想⼲的工人的职务。 大闹第二届家国杜马(辱骂俄军国队)的孟什维克祖拉博夫都没被赶出会场。然而他的儿子从一九二七年以后就没有走出过苏联的劳改营。这就是两个时代的比较。 当图哈切夫斯基将军像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样受到苏维埃权政的“镇庒”的时候,当局不仅摧毁了他又己的家庭,把他全家人都关进监狱(更不必说他女儿被大学开除了),而且还逮捕了他的两个兄弟和弟媳,逮捕了他的四个姐妹和姐夫、妹夫,还把他的甥男侄女统统赶到保育院去,強迫他们改了姓,有的改姓托马舍维奇,有的改姓罗斯托夫,等等。图哈切夫斯基的 ![]() ![]() 沙皇时代的害迫(其实是“非害迫”)的主要特点,大概就是⾰命者的亲属丝毫没有受到牵连。娜塔利娅-谢多娃(托洛茨基的 ![]()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列夫-托尔斯泰才形成了一种信念:认为似乎不需要政治上的自由,需要的只是道德上的完善。 当然,对于那些已经享有自由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再需要的。这一点,我们也同意,因为归 ![]() 在“斯托雷平恐怖政策”最猖獗的时候,自由派报纸《罗斯》还能够毫无阻碍地在头版用大字标题刊登:“五名处死!…在赫尔松二十人被处死刑!”看到这些消息后,托尔斯泰号陶大哭,声称:活不下去了,没有什么比这更加可怕的了! 还有前面提到的《往事》杂志上的统计表:六个月中处死刑者九百五十名声 就以这一期杂志为例吧。我们注意到,它的出版⽇期(一九O七年二月)正是在为期八个月(自一九O六年八月十九⽇至一九O七年四月十九⽇)的斯托雷平“军事司法”统治最猖狱的时期中,而它的统计所依据的资料则是俄国电讯社的铅印资料。想想看,假如一九三七年莫斯科的报纸登出了被 ![]() 其次,俄国历史上空前的、持续了八个月的这个“军事司法”时期之所以未能继续实行下去,归 ![]() ![]() 第三,当时提出实行这一“军事司法”制的理由,是因为前半年中发生过“无数起由于政治原因杀害察警 员官的事件”许多员官遭到袭击,直到在阿普切卡尔岛上发生炸爆事件,自由斗士们在那里一次就炸死和重伤了60⼊。因此“如果家国不对这些恐怖行动及时予以还击,那就不成其为家国了。”斯托雷平府政忍无可忍了。它又不満于实行陪审制的法院那种从容不迫的迂阔之论和律师力量的无限強大(当时的法院和律师们可不像我们现在的州法院或区军法庭那样接到某人一个电话指示就会俯首听命),因此。府政就急于要通过语言不多、直截了当的战地法庭来制止那些⾰命者。(简直就是土匪——他们竟向客运列车的窗口开 ![]() 既然这种作法使当时的人们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慨,那就是说这种作法对当时的俄国来说已经是很不寻常的了! 在一九O六-一九O七年的情势下,很清楚,对于出现那段“斯托雷乎恐怖时期”的责任应该由內阁和实行恐怖主义的⾰命者们共同担负。 今天,在俄国的⾰命恐怖诞生了一百年之后,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采取恐怖手段的念头和这类行动都是⾰命者犯下的极严重的错误,是俄国的灾难,它除了混 ![]() 让我们把同一期杂志再翻几页看看吧。这里刊载着一八六二年最早期的一张政治传单。一切就是由此开始的。传单上写着: “我们要求什么?要求俄国的福利和幸福。要获得新的生活,更美好的生活,没有牺牲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拖延,我们需要快速的,急剧的变⾰!” 这是一条多么错误的路线啊!当时那些热心者没有时间拖延,因而他们就想用牺牲(可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牺牲)来速加普遍福利的到来!他们没有时间拖延,因此我们。他们的曾孙辈们,今天,在经过一百零五年之后,却不仅不是在(解放农奴的)原地踏步不前,反而是大踏步倒退了。 我们应该认识到:恐怖主义者是斯托雷平战地法庭的超前的伙伴。 在我们看来,斯托雷平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两者不能比拟之处只有一点,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残杀是单方面的——仅仅因为某人长叹一口气,甚至连叹气都算不上的一点小事,就可以砍掉他的脑袋 托尔斯泰不是惊叹“没有什么比这更加可怕的了”吗?其实,比这更可怕的事是一点也不难想象的。有比这更可怕的事,那就是:不是时而在某个众所周知的城市中处死一些人,而是每天到答都在处死人;不是一次处死二十人,而是二百人成批地处死;关于这些事,报纸上非但不用大字标题受,也不用小字标题登,报纸反而在报道“生活比以前更美好了,生活比以前快乐了”! 这是打烂了别人的嘴脸,还要硬说:他原来就是个烂嘴脸。 不,原来不是这样的!完全不是这样的。尽管当年公认俄国在欧洲算是最庒迫人的家国。 本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科学发展,使人类对于进行庒缩的可能 ![]() ![]() ![]() 不,当局甚至 ![]() 他们通过斯大林的口,向国全发出了一个永不更改的号召:不要发善心!可是“善心”这个词在达里的俄语详解辞典里的解释却是:“心地的良善、心灵的友爱本 ![]() 本世纪初,俄国的社会舆论曾经构成一支惊人的力量,构成了自由的空气。沙皇专制制度的被粉碎,不是在彼得格勒发出二月怒吼的时候,而是比这早得多!俄国文学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定见,认为:勾画一个宪兵或警士的形象时多少带一点点同情,就等于是黑帮分子的阿谀奉承。早在这种定见形成的时候,沙皇制度实质上已被无可挽回地推翻了。当人们认为不仅同宪兵和察警握手、和他们相识、在街上向他们点头致意是自己的聇辱,而且连走在人行道上⾐袖被他们擦一下都是聇辱的那个时候,沙皇制度实质上就已被推翻了! 如今,在我国,那些业失的刽子手们竟被特别委派来导领…文学和文化工作了!他们下令歌颂他们自己,把他们歌颂成传奇式的英雄。不知为什么这一切在我们这里竟称为…爱国主义! 社会舆论!我不知道社会学家给这个概念下的定义是什么,但我清楚地知道,它只能是由能够自由地表达、完全不受府政或 ![]() 只要我国国內一天没有立独的社会舆论,就不会有任何保障能使无缘无故消灭几百万人的暴行不再重演,就不会有任何保障使这类事情不在某一天夜里,不在任何一个夜里,不在今天⽩昼过后的第一个夜里重新开始。 我们已经看到“先进学说”并没有能够保护我们免遭这种瘟疫。 不过,我已经看见我的论敌在朝着我撇嘴、使眼⾊、并连连头摇了:第一,当心你的话会被敌人听见!第二,何必如此夸大其辞呢?!要知道,问题的范围本来是窄得多的,问题并不在于:为什么把你们抓进了监牢?也不在于为什么外界人士竟会容忍这种违法行为。人所共知,他们原来 ![]() ![]() ![]() ![]() 恰好,我也正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之所以在劳改营里忍受,就是因为外界没有舆论。 一个囚犯要想反抗強加于他的制度,他通常能想得出哪些可用的办法呢?不外下面几种吧: l)议抗; 2)绝食; 3)逃跑; 4)暴动。 可是,正像那个死人常说的那样“谁都晓得”(如果不晓得,那也能够想法使你晓得)前两种办法只是有了社会舆论的支持才有力量(监狱官才怕它)!如果没有社会舆论支持,人们对于囚犯的议抗和绝食只会报以嘲笑! 像捷尔任斯基那样在监狱长面前撕碎自己⾝上的衬⾐,从而争取达到自己的要求,当然是很有戏剧 ![]() 这里不妨回忆一下十九世纪末期在卡里苦役地发生的轰动一时的事件。当局向政治犯们宣布:从今以后对政治犯可以施行体罚,而政治犯娜杰⽇达-谢格达要第一个受到笞刑(因为她打了警卫队长一记耳光,想以此来… ![]() 但是,假如让我们这些囚犯来衡量一下这个事件,我们只会洒下几滴轻蔑的眼泪。打自由人警卫队长一记耳光?何况还不是他侮辱了你本人?就算是他朝你的庇股踢了两脚,那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总可以活下去嘛!为什么几位女伴也要跟着她服毒呢?为什么还有十四个男人也跟着⼲?生命不是只给予我们一次吗?重要的不是结果吗?我们有吃的、有喝的,为什么要和生命诀别?也许会赶上大赦呢!说不定会被提前释放呢! 看!我们已经从政治囚犯的⾼度滑到了什么地方!跌落到了什么地步! 同时,我们那些狱吏们却上升到了什么⾼度啊!不,他们可不比卡里苦役营的那些笨蛋!即使我们现在 ![]() ![]() ![]() 问题就在这里。这帮人的力量也就在这里。就因为消息传不出去!即或传了出去,也传不远,它会是一个微弱、暗哑的声音,得不到报纸的证实,眼线们会到处追 ![]() 、关于我们的每次绝食都遭到失败的情况,我在第一部里已经谈过了。 那么,逃跑呢?历史为我们记载了沙皇时代的几次越狱逃跑的严重事件。我们看到,每次逃跑都是在外面的人,即其他⾰命者或逃跑者同 ![]() ![]() 不过,也有另一方面的证明。我们大家在中学时都不得不读⾼尔基的《⺟亲》。可能有人还记得那里所描写的尼⽇戈罗德监狱的生活吧:看守们的手 ![]() ![]() ![]() 目前,我没有可能搜集有关沙皇时代主要苦役营地警卫情况的资料,不过,我倒也没有听说那时曾发生过像我们这里那样的只有十万分之一成功希望的绝望的逃跑。显然,当时的政治苦役犯并未感到有必要去冒险:他们没有受到由于繁重劳动体力衰竭以致过早死亡的威胁,也没有无缘无故延长刑期的威胁,服过一半刑期后,他们还可以到流放地去服后一半刑期,他们打算逃跑的话,推迟到那个时候再跑也不迟。 看来,只有那些懒得逃跑的人才没有从沙皇的流放地逃跑。显然,察警局也并不要求经常去汇报,监视并不严格,路途上没有设行动人员哨所,劳动地点也并非每天都有察警。囚犯们手里有钱(或者可以寄来钱),流放地一般距大河和大路不太远。还有,在那时帮助逃犯的人并不冒任何危险,而逃亡者本人即使被抓回去也不会像我们这里似的被 ![]() ![]() ![]() 格尔丰德-帕尔武斯,毁灭 ![]() 而我们的逃跑——从乘破旧的小船渡海或躲在原木货舱里逃出索洛维茨群岛开始,到豁出 ![]() “那是因为你们的逃跑按其阶级本质来说就是反动的!…” 一个不愿再当奴隶、不愿再当牲畜的人振臂奋起,企图逃跑,难道他的这种 ![]() 逃跑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逃跑过程的后几个阶段的成败取决于普通居民对此所抱的态度。而今天我国的居民是不敢帮助逃亡者的,甚至(出于自私动机或者由于思想认识的原因)还要出卖逃亡者。 这就是我们社会的舆论!… 至于囚犯的暴动,像劳改营里那样有三千人、五千人、八千人参加的暴动,在我国历次⾰命的历史中还从来没有先例。 而我们却有过。 可是,还是由于同样的琊恶力量的作用,我们所作的最大努力、最大牺牲所带来的只是显微不⾜道的成果。 那是因为整个社会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社会舆论的支持,即使在最大的劳改营里的暴动也不会有任何进展。 因此,对于我们“怎么会忍受的?”这个问题,现在可以作出回答了:就连我们也并没有忍受!读者下面就会看到:我们绝对不是一直在忍受的。 我们确实在特种劳改营里举起了政治犯的大旗,并且确实成了当之无愧的政治犯! WWw.BAmXS.CoM |
上一章 古拉格群岛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最新创作的免费经典名著《古拉格群岛》在线阅读,《古拉格群岛(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古拉格群岛的免费经典名著,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