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堂前的燕子》《花桥荣记》的写实架构与主题意识及《王谢堂前的燕子》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王谢堂前的燕子 作者:欧阳子 | 书号:44635 时间:2017/12/6 字数:10252 |
上一章 《花桥荣记》的写实架构与主题意识 下一章 ( → ) | |
写作现代短篇小说的一大原则,便是表达故事含义的方法,不用“诉说”而用“呈示”⽩先勇严格遵守这一项原则。然而“呈示”的方式,又有明暗程度的不同。在《台北人》里,例如《永远的尹雪![]() 实际上,《花桥荣记》和《一把青》,颇有一些相似之处。两篇同样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法;两篇同样藉由叙述者的观点与口吻,道出小说主角的故事。《花桥荣记》的叙述者,是个早已迈⼊中年,可能已接近老年的饭店老板娘。她的爷爷从前在桂林⽔东门外花桥头,开一家米粉店,叫“花桥荣记”生意昌隆,家喻户晓。后来她嫁给一个军人,还当过几年营长太太,不料苏北那一仗,把她丈夫打得下落不明,她随军眷撤来湾台,流落在台北,为了谋生,便在长舂路底开了一家小食店,也叫做“花桥荣记” 光顾这家小食店的客人,多是广西同乡,但只有卢先生一人,和她同样来自桂林,卢先生是长舂国校的国文老师,初来饭店包饭时,年纪不过卅五六,长得⾼瘦青⽩,举止斯文有礼,从面廓可以看出他以前长得十分清秀体面,可是头发已先花⽩,眼角有了皱纹,颇看得出老。相谈之下,叙述者得知他原是名门弟子,桂林⽔东门外那问培道中学,就是他爷爷办的。叙述者见他是桂林同乡,知礼识数,又得知他生活十分规矩,而且除了教书,又自己养 ![]() ![]() 不久,有一阵子,卢先生突然显得喜气洋洋。叙述者探问之下,得知他在港香的表哥,终于和罗姐小联络上,她本人已到广州,只等卢先生寄十 ![]() ![]() ![]() ![]() ![]() ![]() 第二天,他便死了。伏在自己房间书桌上,悄悄去世。验尸官验不出⽑病,便在死因栏上填了“心脏⿇痹”由于卢先生还亏欠一笔饭钱,叙述者便到他租住的房间,想拿他的一点东西来抵押。却意外看见他房间墙上,悬着几幅照片,中间最大那幅,正是桂林⽔东门外的花桥!桥头站着一男一女,男的是卢先生,女的必然就是罗家姑娘。两人看来都异常灵秀纯净,笑眯眯地紧依着,都不过是十八九岁的模样。卢先生房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叙述者便把这幅照片带走,打算把它挂在饭店里,⽇后向广西同乡炫示,她爷爷开的那间花桥荣记,就在这个花桥桥头,那路口子上。 《花桥荣记》这个老板娘,可比《一把青》的秦老太,也是以旁观者的⾝分,来叙述她亲眼看到的另一个人的故事。而两篇里面被描述的角⾊,朱青和卢先生,同样是前后判若两人。此外,这两篇小说的又一相似点,即这两个叙述者,本人之遭遇,和她们所描述的角⾊之遭遇,基本上颇相似:秦老太和朱青一样,死了丈夫;老板娘亦如卢先生之盼望和罗姐小重聚,梦里想着和她那下落不明的丈夫重聚。但这两个叙述看,虽然心怀隐痛,想念过去,却能和命运取得妥协,接受现实过⽇子,所以不致于突然间判若两人,结果或如朱青,心灵丧亡,或如卢先生,死于非命。 然而作者对这两篇小说的处理方式,却又有好些不同的地方。其中之一,即两个主角的命运转捩点,时机不同,朱青的改变,起源于军国与共军 ![]() 此两篇小说处理方式的另一不同点,即作者对人物的呈现与刻划,重点有异,《花桥荣记》的老板娘,比起《一把青》的秦老太,在小说里所占分量,重得多。这倒不是说《花桥荣记》的叙述者,和主角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相反的,秦老太和朱青之间的关系,比起老板娘和卢先生,要来得密切多了。然而在《一把青》里,秦老大这个角⾊,所占地位,全然是附属 ![]() ![]() ![]() ![]() 细读《花桥荣记》,我们不噤再度赞叹⽩先勇写实力之惊人。里面的角⾊,不论大小,一律栩栩如生,呼之 ![]() 好一个有⾎有⾁, ![]() 一、喜 ![]() ![]() ![]() 二、喜 ![]() ![]() ![]() ![]() 三、地域观念与势利眼。老板娘只爱自己家乡,看不起他乡。米粉,当然啰,只有桂林花桥荣记的才最好“什么云南过桥细粉!”专爱探人 ![]() ![]() 四、爱唠叨,多管闲事。老板娘显然是个外向人物,很喜 ![]() ![]() ![]() ![]() ![]() ![]() ![]() ![]() ![]() ![]() 除了上述这些国中社会的中老年妇人常犯的“通病”又因为老板娘是一个小生意人,深知维持生活之不易,她具有十分现实的眼光和作风,总是以“钱赚过活”为第一要务。她抱怨来她店里吃饭的小公务员“个个的荷包都是⼲瘪瘪的…想多榨他们几滴油⽔,竟比老牛推磨还要吃力”李老头子上吊后“他欠的饭钱,我向他儿子讨,还遭那个挨刀的狠狠抢自了一顿”因而抱怨道:“我们开饭馆,是做生意,又不是开救济院”好难得碰见卢先生这么一个桂林同乡,来店里包饭,当然她要特别加些料:牛⾁是腥子⾁,猪⾁都是瘦的。每礼拜又亲自下厨一次,特地为他做一碗免费的冒热米粉,好亲切!好有人情味!却又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这么已结他,其实还不是为了秀华。”原来是想替她先生的侄女儿做媒来了!卢先生的拒绝,使她气急败坏:“他还想吃我做的冒热米粉呢!谁不是三百五一个月的饭钱?一律是肥猪⾁!”如此,老板娘做事,常是有现实动机的。后来卢先生去世,她到他住所去——不是为了去替他掉一把泪,而是想拿点卢先生的东西,来抵押他欠饭店的两百五十块钱。最后她决定拿走那幅桂林⽔东门外花桥的照片,还是因为“卢先生房里,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搜不出”! 我们还注意到,卢先生的房东顾太大,平时是老板娘的⿇将搭子,两人往来甚密,总是一同说长道短,论人是非,又谈又笑,不亦乐乎。可是老板娘到卢先生房里找东西抵押饭钱的时候,顾太太原先的“満面笑容”却变成了“冷笑”说道:“还有你的份?他欠我的房钱,我向谁讨?”便爱理不理的掉头走开。而老板娘,环顾卢先生空空的房间,暗想:“那个湖北婆不知私下昧下了多少东西!”人常是这样的,特别是生意人。平时一道玩,一道笑,可是一旦利害冲突,就冷言冷语,互相猜忌。这真是 ![]() 然而,现实生活撇开不论,老板娘却也有一颗温暖的心,和人情味。卢先生被表哥欺骗,理想破灭之后“我看他一张脸瘦得还有巴掌大,便又恢复了我送给他打牙祭的那碗冒热米粉”李老头子、秦癫子、卢先生死后,老板娘都为他们烧钱纸,这固然是为了求回自己店门的吉利,却也不能说没有人情的成分在內。一⽇,卢先生脸⾊灰败,只扒一口饭就往外走,她便“赶忙追去拦住他”问个究竟。后来卢先生两礼拜没来店里吃饭“我以为他生病,正要去看他”却才得知他姘上了阿舂。她的关切,总是掺杂着爱管闲事的成分,但总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虽然如此,在小说全文六节段中,只有一节段,真正展示出隐含在她现实个 ![]() ![]() 由于卢先生拉的正是桂林戏,这个曾是“大戏 ![]() ![]() 她之感觉“刺心”当然,是因为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命运。她把自己联想成王宝钏,苦守到老,却又觉得连王宝钏都不如,因为人家到底把薛平贵等着了,而自己丈夫,打仗打得下落不明,恐怕是永远等不回来的了。她和卢先生在石凳上坐了好一会,听着他随便拉弦,居然朦朦胧胧睡去。梦幻中,她看到“那薛平贵又变成了我先生,骑着马跑了过来” 由此可见,虽然老板娘多年前就夜里梦过丈夫,⾎淋淋的一⾝,而知“他已经先走了”;虽然她劝秀华改嫁时,能够凭着理智说“早知如此,十几年前我就另打主意了”可是她心底里却还保留着一个幻想,暗中期盼有一天丈夫会回到她⾝边来。尽管她每⽇在现实中过活,总是嘻嘻哈哈的絮聒,她的心灵深处却暗蔵一份说不出口的悲哀。当她因听到卢先生拉桂戏而偶然触动这份悲哀,突然之间她好像 ![]() ![]() 卢先生拉桂戏这一节(全文六节中较短的第三节),除了上面解释的含义外,另又有一重要作用,便是把老板娘本人的故事遭遇,和她所述叙的卢先生故事遭遇,做某种意义上的契合。如此,王三姐苦等薛平贵,就不单暗示老板娘在梦中苦等失踪的丈夫,也暗示卢先生耐心苦候他一心一意恋爱的罗家姑娘。(当然,亦可引申影 ![]() 《花桥荣记》的悲剧主角,当然还是卢先生这个人。我们可以从老板娘的琐碎叙述描绘中,归纳得知他原是一个斯文尔雅,具有异常温柔心肠,十分有耐 ![]() 不知怎的,看见他那副极有耐心的样子,总使我想起:我从前养的那只 ![]() ![]() ![]() ![]() ![]() 把卢先生比喻为温驯的、会带小 ![]() ![]() ![]() ![]() ![]() 居台十五年內,他紧紧拥抱终有一天能和罗姐小相聚成亲的理想,以他那超乎寻常的耐心,坚贞自守,満怀希望,不出半句怨言,也从不自怜自艾。比如他唱《回窑》后,老板娘还会“吁了一口气”感叹道:“人家王三姐等了十八年,倒底把薛平贵等着了——”可是卢先生,却连一声叹息都不发,只“笑了一笑,没有作声” 表哥从港香传给他的“好消息”把他久积的希望,提升到最⾼xdx嘲。他两手“紧紧的捏住那封信不肯放,好像在揪住他的命 ![]() ![]() 当他终于领悟受骗,这一现实之重 ![]() 理想粉碎后,卢先生变成了完全相反的一个人。他变得自暴自弃,辱凌自己洁净之⾝,光天化⽇,和“⾁弹弹”的阿舂厮混 ![]() ![]() ![]() ![]() ![]() ![]() “灵”的丧亡,就是人 ![]() ![]() ![]() ![]() ![]() 这篇小说既然是从老板娘的观点写成的,作者当然不曾探⼊卢先生的思想意识。但我们可以想像卢先生的內心,该是多么的憎厌痛恨这个改变以后的自己。领小生学在街上走路,一个女生骨碌骨碌笑了起来,他就认定是在笑他。他觉得人人都在笑他,看不起他,因为他自己就看不起自己。他对这一个女生怈忿,其实就是对他自己怈忿,被人架着拖走时,他还双手 ![]() ![]() 而他终于如愿——第二天,他便悄悄的死了。致他⾁⾝于死亡的,不是什么疾病,而是他那受冤的灵魂。难怪“验尸官验了半天,也找不出⽑病来”卢先生是心死而亡,所以验尸官在死因栏上写“心脏⿇痹”并没错误。 这,便是卢先生灵和⾁的悲剧故事。由于他本来是那样一个温柔、⾼尚、贞洁的人,他突然间的直线堕落,以及灵⾁相互的毁灭,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可怖可悯。而美好的过去,和丑陋的现在,两者之间的对比对照,就是这个短篇小说的主题。 我已提过,细品这篇小说,我们会惊于作者的写实能力。里面的大角⾊,小角⾊,一概活生生的跳跃纸上,故事背景等的描写,也是十分 ![]() 那个女人,人还没见,一双xx子先便擂到你脸上来了,也不过二十零点,一张庇股老早发得圆鼓隆咚。 ![]() ![]() ![]() ![]() 这样活泼生动的描写,不仅把人物勾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也酿造出一种有点夸张滑稽的语气,反映出叙述者⽇常的生活态度。 ⽩先勇是如此一个写实能手,但他并不单单为了写实目的而写实。有些作家,甚至是十分伟大的作家,例如法国写实大师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景物, ![]() 我们如果把《花桥荣记》这篇小说,硬邦邦地解释为卢先生的故事,则作者让老板娘噜噜苏苏道出自己生活琐事,又介绍描写李老头子、秦癫子等广西同乡顾客,就好像也犯了巴尔扎克的⽑病。小说六节中的第一节,事实上就和卢先生毫无关系。可是老板娘这些好似无谓又无目的的絮聒,实际上都是有作用的。 贯联这篇小说的大小细节,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便是“今非昔比”的主题意识。这一主题意识,从小说的开头,一直穿流到小说的末尾。试看小说开始几句: 提起我们花桥荣记,那块招牌是响当当的。当然,我是指从前桂林⽔东门外花桥头,我们爷爷开的那家米粉店。 再看小说结尾几句: 我好指(照片)给他们看,从前我爷爷开的那间花桥荣记,就在漓江边,花桥桥头,那个路口子上。 如此,小说以爷爷的花桥荣记开始,又以爷爷的花桥荣记结束。首尾都是有关花桥的光荣过去的记述,难怪作者取名为《花桥荣记》。小说的起点和终点,如此好似合在一起,比如绕一个圆圈,又回返到原来的地方。而循着情节的圆周,潜流于內的,就是“想当年”的感慨意识和乡愁意识。 确实,这一主题意识,即“今不如昔”的感触,在小说里一再起伏出现。我在这篇论文开头,已经提过,《花桥荣记》一篇,采用比较明显的方式呈示主题。我们确可轻易从文中拾得一大把今昔对比的明显例子。小说开头,在介绍爷爷那家“谁人不知?那个不晓?”的花桥荣记之后,叙述者很快就指出:“我自己开的这家花桥荣记可没有那些风光了”而她现在这么个“舂梦婆”当然不比在桂林时那“有名的美人”来饭店包饭的李老头子“从前在柳州做大木材生意,人都叫他‘李半城’,说是城里的房子,他占了一半”可是现在流落在台北,又老又病,被儿子遗弃,最后上吊一死,另一个秦癫子“在广西荣县当县长时,还讨过两个小老婆”可是现在,在市府政 戏调女职员,被开除,又去摸一个卖菜婆的 ![]() ![]() ![]() 我们那里,到处青的山,绿的⽔,人的眼睛也看亮了,⽪肤也洗得细⽩了。几时见过台北这种地方?今年台风,明年地震,任你是个大美人胎子,也经不起这些风雨的磨折哪! 我已提过,就卢先生而言“今”与“昔”的界线,是他来台十五年后理想之破灭。而我已详细讨论,理想破灭之前之后的他,是怎样的相反不同。就再以他带领生学过街这同一件事,来比较今昔:从前他极有耐心,像一只温驯的、会带小 ![]() ![]() 小说结尾,老板娘很偶然的看到一幅卢先生少年时期和罗姐小合照的相片。“卢先生还穿着一⾝生学装,清清秀秀,⼲⼲净净的,戴着一顶生学鸭嘴帽。”这样年轻纯洁的模样,和老板娘初见卢先生时所见的“一头头发先花⽩了…眼角子两抓深深的皱纹”之模样,之间就已有一大段差距,如果我们再拿他堕落以后染发抹膏的小丑模样来相较,这一尖锐对比,刺 ![]() 总而言之,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表达“今昔对比”主题的方式,是多方面进行的: 一、藉卢先生的故事来呈现主题。 二、藉叙述者本人的⾝世遭遇来呈现主题。 三、藉李老头子、秦癫子等配角遭遇来呈现主题。 四、藉叙述者的唠叨和她对人对事的主观评语来呈现主题。 而今与昔的对比,就是⾁与灵的对比,就是俗垢与纯净的对比。由于时光不断流逝,不肯暂停,没有人能长保青舂,不受年岁的腐蚀污染,花桥荣记位于“长舂”路底。卢先生在“长舂”国校教书,当然是作者有意的反讽。 另有一点,也顺便说一下。像这篇小说的这样一个结尾內容,即以一张年轻时的照片来引发今昔之感,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容易流于“感伤过度”(sentimentality)。⽩先勇却十分机巧地回避了这个陷阱。他回避的妙法,是用叙述者的现实态度,来中和题材的感伤 ![]() ![]() ![]() 其实,说起来,不仅是小说结尾,而是卢先生的整个悲剧故事,单就题材本⾝来说,过于感伤化(sentimental),过于戏剧化(melodramatic)。⽩先勇却十分巧妙地藉由叙述者现实、轻松、风趣的“语气”或“语调”(tone)控制抵挡住这两种趋向。大凡一个小说作者,写作成败的主要关键,不在于选用什么样的题材,而在于如何处理他所选用的题材。 wWW.bAmXs.cOm |
上一章 王谢堂前的燕子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欧阳子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王谢堂前的燕子》在线阅读,《王谢堂前的燕子(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王谢堂前的燕子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