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堂前的燕子》《冬夜》之对比反讽运用与小说气氛酿造及《王谢堂前的燕子》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王谢堂前的燕子 作者:欧阳子 | 书号:44635 时间:2017/12/6 字数:15294 |
上一章 《冬夜》之对比反讽运用与小说气氛酿造 下一章 ( → ) | |
《冬夜》,很可能是《台北人》里最受注意和![]() ![]() ![]() ![]() ![]() 《冬夜》的情节动作,和《台北人》大多数故事一样,发生在短短数小时內。而情节也主要靠小说人物的对⽩来推展。主角是一个在湾台某大学教英国浪漫时期文学的老教授余钦磊,另一重要角⾊,则是被誉为际国历史权威的旅美学人吴柱国教授。民国初年,他们两人在京北大学,同是领头发动五四运动的健将,后来,余钦磊随府政来台,一直在大学教书,吴柱国则留居国美,成为际国学术界的名人,现刚返台北做数⽇之停留。《冬夜》小说情节,即叙述吴柱国在一个下着冷雨的冬夜,从社 ![]() 从这两位老教授的回忆对话,我们得知五四运动的时候,和他们两人 ![]() ![]() ![]() ![]() ![]() 这几个人的遭遇,都是余、吴二人谈话中说出的,小说里真正出场的角⾊,除了二老教授,就只一个配角——余钦磊二十岁的次子俊彦。然而,小说里还有两个没和读者直接见面的人,值得注意。那就是余教授的前 ![]() 关于吴柱国在国美的家庭生活,我们只知他 ![]() 作者虽然没有明说,我们却可从二友对话內容推断,吴柱国这次是二十年来头一次回台。而且,余吴二人虽然心里一直保存旧时的友谊,平常他们也极少通信联络,双方许多事情都彼此不知道。如今久别重逢,谈话过程中,他们才又开始重新认识对方——被年岁和现实环境 ![]() 如此,我们不难想像,作者必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来衬现五四时代的余吴二人,和今⽇的他们,之间的大差距。作者同时也把过去那个时代的精神,和今⽇时代观念,作为明显对照,来強调今非昔比的主题。现在我们就先讨论小说人物的今昔对比。 从小说开头的客观描述部分,我们看到余教授“右腿跛瘸,穿着木屐,走一步,拐一下,十分蹒跚”那是因为五年前他曾被一辆机器脚踏车撞伤。小说里作者一再提到余教授“那只撞伤过的右腿”、“那条僵痛的右腿”、“僵硬”、“⿇痛”、“一拐一拐”、“迟缓”、“蹒跚、蹭蹬”等等。可是,从二友的往事追叙中,我们得知“五四”时候,北大青年叠罗汉爬进曹汝霖家里去,头一个爬进去的就是余钦磊“把鞋子挤掉了,打着一双⾚⾜,満院子 ![]() ![]() ![]() 吴柱国初见俊彦,惊叹道:“俊彦,要是我来你家,先看到你,一定还以为你⽗亲返老还童了呢!钦磊,你在北大的时候,就是俊彦这个样子!”由此可知,余钦磊当年和俊彦现在一样“眉目异常英慡”长着“一头墨浓的头发”现在呢?他有一张“皱纹満布的脸”而作者更是一再的提到他那“十分光秃的头”“十分光秃的脑袋” 这些只是余教授外貌上的今昔对比。更令人感触的,是他精神上和生活态度上的今昔比照。 从他参加五四运动之事实,爱好浪漫时期文学的事实,以及当初和雅馨恋爱的情形,我们都可推断,余钦磊以前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浪漫主义者,崇拜精神的解放,蔑视现实的桎梏。可是现在,由于年岁的 ![]() ![]() 而使他失去那叠笔记的人,当然不是别人,是代表“现世”的余太太。作者如此暗示,理想终被现实所 ![]() ![]() ![]() 客观说来,余太太除了爱打⿇将的⽑病,其实也是一个不坏的 ![]() ![]() ![]() 说到此,我联想起一点,颇有些趣味,却从来没有提过,就此顺便说一下。在⽩先勇的小说里, ![]() ![]() ![]() ![]() ![]() ![]() ![]() ![]() ![]() ![]() ![]() ![]() ![]() ![]() ![]() ![]() ![]() ![]() ![]() 如此,余教授的太太,要打牌赢钱“买只 ![]() ![]() ![]() ![]() ![]() ![]() ![]() 余教授的理想被现实击败的一大证据,便是他停止翻译《拜伦诗集》。从二友谈话中,我们得知余钦磊早年立志译完拜伦诗集,吴柱国原以为他早已译毕,问起在湾台是否畅销,才知并未译完“这七八年,我没译过一个字”余教授不但停止译作,教书也不再热心,不似吴柱国想像那样“守住岗位”却一心设法争取外国赠送的研究奖金出国。他想出国,完全是被现实生活需要所 ![]() 吴柱国告辞,余教授陪他走出巷口。正当吴柱国要踏⼊计程车,两人握别的时候,余教授突然声音微颤道: “柱国,有一件事,我一直不好意思向你开口——” “嗯?” “你可不可以替我推荐一下,国美有什么大学要请人教书,我还是想出去教一两年。” “可是——恐怕他们不会请国中人教英国文学哩。” “当然,当然,”余教授咳了一下,⼲笑道“我不会到国美去教拜伦了——我是说有学校需要人教教中文什么的。” “哦——”吴柱国迟疑了一下,说道“好的,我替你去试试吧。” 以上这几句对⽩,是小说最后的一个⾼xdx嘲,呈示并強调出现实的全面胜利,理想的全然败溃。余教授要去国美,要停止教拜伦,即意味了在现实生活 ![]() 可是有一点,我们却也不能忽略。余钦磊被现实所 ![]() 现在让我们转过来,看看吴柱国和他的处境。 吴柱国是《冬夜》小说的第二主角,作者对他的处理,份量不及余教授,可是从作者对他那么一点的客观描绘里,特别从吴柱国本人的谈话內容和语气里,我们同样活生生的看到他,并感染到他內心深处的困苦。基本上,他的故事和余钦磊相似——都是现实战胜理想的无可奈何的悲哀故事。 在小说开头描述部分,作者藉由余教授的回想,描写吴柱国这次回国抵达松山机场时之外貌与风度: …那天吴柱国穿着一件黑呢大⾐,戴着一副银丝边的眼镜,一头头发⽩得雪亮了;他手上持着烟斗,从容不迫,应对那些记者的访问。他那份恂恂儒雅,那份令人肃然起敬的学者风范,好像随着岁月,变得愈更醇厚了一般。 这样的描绘,制造一种印象,使人觉得时间和吴柱国,并非“逆行”而是“顺行”使人觉得岁月并没有能改变他。可是实际上如何? 他的改变,不如余教授的改变那样明显。一大原因即他并非首要主角,作者没把他年轻时候的面貌长相,呈现介绍给读者,因而在外形上,我们无法比较他的今昔(不像余教授,有秃头与浓发等之今昔对比)。作者对吴柱国的趣兴,和要表现的重点,是他心情上和生活态度上,由于现实情势的 ![]() 吴柱国是在一九四八年出国留学的。他本拟次年返国,却因陆大易帜而留居国美,转眼二十年,这些年內,他在国美大学教国中历史,写过几本关于唐代政治历史的书,成为际国有名的东方历史权威。 客观说来,这样的成就,确实是很不错的了。他应该可以自豪,至少,他在际国间宣扬了一点国中文化!在松山机场上他表现的那种“学者风范”和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十分相配的,可是,在二老友深⼊谈话过程中,我们窥知这位“从容不迫”“恂恂儒雅”的学者,內心却迫庒着深沉的痛苦、愧作,和空虚的感觉。 从小说对⽩,我们得知五四运动时,北大青年打⼊赵家楼,下监狱那群生学当中,领头打驻⽇公使章宗祥的,便是吴柱国。他又扛大旗领队行游,跟察警打架,⾜见当年他是一个热⾎奔腾,志气⾼昂,不肯妥协的爱国青年。他的爱国情 ![]() 他留在国美教书,成为权威教授。从表面上看来,也就是从他实际活动表现评论起来,他都十分成功地适应了新环境。可是他心底深处,却埋蔵着一份不肯说出口的隐痛。所以,他在国外大学教课“大多止于唐宋,民国史我是从来不开的”“我们过去的光荣,到底容易讲些”当年他是五四运动的导领者,五四是他的光荣,五四精神没人能比他更了解。但当哈佛大学一个刚毕业的国美 生学,在东方历史学会宣读论文,用纯理 ![]() 吴柱国內心的空虚无用之感,如此之沉重,把他灵魂庒得⿇痹了。于是他任由自己像个机器人似的活在现实世界,习惯地向外国生学吹嘘李唐王朝的強盛,并为免被解聘,为升级“隔两年,我便挤出一本〔书〕来,如果不必出版著作,我是一本也不会写了的”二十年的讲课吹嘘。几十万字的学术著作。“都是空话啊”! 这一苦闷郁结,他深锁內心一隅,不向人发抒,自己平时大概也无暇去想。为了在现实中生存下去,他忙碌于自认为空虚无用的工作“这些年,我都是在世界各地演讲开会度过去的,看起来热闹得很”可是现在,坐在台北温州街余教授家咀,沉浸在旧⽇友情和往事回忆的温暖中,这一郁结突然逐渐舒松争开。我们注意到,二友谈话过程中,吴柱国仿佛被一股力量驱使,非向余教授“认罪自⽩”不可,非把自己的“面具”一层层剥开不可。 如此,在此短暂的时间內,吴柱国揭露了自己都不愿面对的“自我”而这个揭开了面具的⾚裸裸的吴柱国,和他平⽇呈现于世的面貌完全不同。作者十分巧妙地用⾐装的解脫,来暗示“面具”的解脫。我们记得吴柱国抵达松山机场时,穿黑呢大⾐,戴银丝边眼镜,手持烟斗。他一到余宅。先就脫下了大⾐,而他悲痛说起五四运动被国美 生学无情地“重新估价”之经验,他“把烟斗搁在茶几上,卸下了他那副银丝边的眼镜” 除了⾐服饰物的装戴和解脫,吴柱国的整个神态仪表,给世人的印象和此刻揭露的“真我”之间,也成一个強烈对比。在机飞场时他梳理得“雪亮”的一头银⽩头发,进⼊余教授家“都让他揩得蓬松零 ![]() ![]() ⾐饰和仪表的改变与对比,当然都是影 ![]() ![]() ![]() ![]() 不错——尽管吴柱国內心蔵着深切的悲痛,时间毕竟也改变了他,无可挽回地改变了他。和余钦磊的遭遇一样“现在”总服征“过去”“现实”总服征“理想”在机飞场上他从容不迫应对记者的访问——他必须撑住现在的脸面。余钦磊到底是属于过去的人,他怎么能不顾现在而奔向过去?所以,在 ![]() ![]() 吴柱国对五四运动时代老朋友所怀的愧怍心理,也十分值得注意,他深知国中人的问题,只能靠国中人自己来解决(余教授谈到针灸治疗时也说“国中人的⽑病…洋法子未必奏效”),可是他自己却“在国外做了几十年的逃兵”于是他觉得对不起五四时代的理想,五四时代的朋友。他说起陆冲在陆大跳楼杀自的事,感慨唏嘘,即为一证。在这次相聚谈话之前,他一直以为余钦磊和贾宜生二人坚持着过去的精神,不顾生活清苦而守住自己“岗位”他说: “你不知道,钦磊,我在国外,一想到你和贾宜生,就不噤觉得內愧。生活那么清苦,你们还能在国內守在教育的岗位上,教导我们自己的青年——”吴柱国说着,声音都微微颤抖了… 他明⽩自己早被现实击倒,却以为老朋友还抱持理想,他的惭愧心情可想而知。谈话过程中,余钦磊每次提到他自己或贾宜生的穷困处境,吴柱国的回应和叹息总是“含糊”、“暧昧”的,这也暗示他內心的罪咎感。然而,愧怍的心情,不论多么令他难受,到底抵御不住现实的 ![]() ![]() 如此,恰似余钦磊为自⾝现实需要而顾不得贾宜生,没有出让奖金,吴柱国在“情、理”正面冲突下,同样选择了“理”牺牲了“情” 以上,我们已详细看到,时间和现实环境如何无情地改变了小说里的两个主角。现在让我们看看,作者又如何把五四时代和今⽇时代做为对比,以強调引发“不堪回首”的今昔感触。 概括言之,作者视野中的五四时代,是浪漫的,单纯的,热情的,追求精神解放的。今⽇时代,是理 ![]() ![]() 哈佛大学毕业生对五四运动的“重新估价”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个从未到过国中,从未亲⾝体会过五四经验的国美小伙子,单单凭着书本上记载的客观历史事实,分析归纳,振振有词下结论道: 这批狂热的国中知识青年,在一阵反传统、打倒偶像的运动中,将在国中实行了二千多年的孔制彻底推翻。这些青年,昧于国中国情,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 ![]() ![]() 他这个结论,若凭纯理 ![]() ![]() ![]() 物质庒倒精神的现象,不限于国美社会,在湾台也一样。浪漫时代早成过去。余钦磊也说:“就是把拜伦译出来,恐怕现在也不会有多少人看了。”现代人的“浪漫”观念,不再是追求精神的解放,却只涉及⾁体和⾊ ![]() 当年发动“五四”那批生学,多是关心国中文化的知识青年,余、吴等人所学,就都是文史和哲学思想方面的课程。可是现在,念文科的只剩些女生学,余教授班上“上学期,一个男生也没有了”“现在的男孩子,都想到国外去学理工”;吴柱国说得好“这也是大势所趋”余教授自己的两个男孩,大儿子已“出国学工程”二儿子长得和⽗亲年轻时一个样子,可是毫无⽗亲当年的“精神”一心只想得到加州大学物理系奖学金,并对国美的财富之多満怀惊羡与仰慕。确实,我们过去的精神文化,已完全被物质和机器取代。余钦磊的右腿,被“机器脚踏车”撞断,也是一个暗喻(作者用“机器”脚踏车,不用“摩托车”可见其用心)。 这,就是我们今⽇“自由世界”的时代现象。 这个时代,真正是国中知识人士的冬夜了。 吴柱国叙述的关于陆冲结局这几句话,就写作技巧方面来说,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对比”和“平行”两种技巧的并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強烈反讽效果。 我们注意到,清算陆冲事件,和五四运动,表面上颇有一些相似之处。首先,发动导领的人,都是北大生学。第二,都是一种使用暴力的学嘲运动。第三“五四”要打倒“孔家店”陆冲被指责“为孔教作怅”都是反孔反传统的运动。 外表如此相似,可是实情又多么不同!当年北大的五四青年,是因爱国而使用暴力,为正义而使用暴力。他们痛打的,是卖国求荣的驻⽇公使;要打倒孔家店,是为了挣脫传统桎梏,求得精神解放。反之,现在的北大生学,清算陆冲,是一种兽 ![]() ![]() 如此,今昔北大生学这两个生学运动,看来平行相似,其实对比对立。吴柱国叙述的现今国美闹学嘲情形,和“五四”也有相似处,例如都放火烧建筑物,都和察警打架。可是其胡闹与无目的之 ![]() 作者这种以“平行法”(parallelism)达企对比反讽的技巧,在《冬夜》里还可找到其他例子。譬如余教授和拜伦,同样跛⾜。可是他早已在现实 ![]() ![]() 我曾多次提过,⽩先勇取用小说人名,常赋予暗示含义。余钦磊、吴柱国、贾宜生等名字,就富有暗示 ![]() ![]() 人名之巧妙选用,并不限于上面几个重要角⾊,一般人通常把英国浪漫诗人翻译为“拜伦”作者把“伦”改为“仑”就不单是音译,也有了意义。“拜仑”比如崇拜昆仑山,暗喻崇拜精神之⾼升。这当然就是这位诗人所代表的浪漫主义之真谛。此外“陆冲”可解为“与陆大犯冲”“陈雄”可解为“过去的英雄”“俊彦”则亦显然有反讽的意思。 《冬夜》情节里,另一反讽,即两个主角最后无形中的⾝分对换。余钦磊在湾台教了二十年书,现在打算出国,吴柱国在国美教了二十年书,现在打算回来,而两人的动机,都是现实生活的问题,和理想无关。余教授是因为要积钱还债,吴柱国是因为“颖芬不在了,饮食很不方便,胃病常常翻” 关于这篇小说的反讽,还有一点,我觉得应该说一下。我们讨论过这么多篇《台北人》小说,早已知道《台北人》作者是一个十分尊重国中传统和痴恋国中文化的人,如此,我们不难想像,五四运动的某些面,恐怕不是他所能完全同意的。大概就因如此,作者让余、吴二人追叙五四运动,特别只強调浪漫精神和爱国情 ![]() “只是人生的讽刺也未免太大了,”吴柱国啼嘘道“当年陆冲还是个打倒‘孔家店’的人物呢。” 谈到现在男孩子都出国学理工, “从前我们不是拼命提倡‘赛先生’吗?现在‘赛先生’差点把我们的饭碗都抢跑了,”余教授说着跟吴柱国两人都无奈的笑了起来。 如此而已。此外,余教授的腿伤,西医西药完全无效,针灸一治,才能起⾝走动,国中膏药一贴,也就能减轻⿇痛,亦是作者有意的反讽。五四提倡“赛先生”主张全盘西化,中医中药被列为落伍象征之一。鲁迅就为文痛低过中医。可是国中人的病(⾝体的病或象征 ![]() 显然的,在⽩先勇心目中,五四运动的光荣,主要就是“精神”——追求解放的⾼阔 ![]() ![]() 以上,我们已经相当详细地讨论了《冬夜》里的对比和反讽,并得知此篇小说之反讽意味及效果,多靠对比与平行技巧而产生。然而此篇之反讽,异于《永远的尹雪 ![]() 小说从头至尾,笼罩在一层无止无尽的惆怅气氛里。绵绵下绝的冷雨,便是一个极好的象征。在台北这个下着绵绵冷雨的冬夜,一对相别了二十年的老朋友,得以在一栋残破却温暖的大学宿舍短时相聚。他们二人,在年岁和现实生活 ![]() 两人相互的醒悟和失望,引起的不是怨懑,却是无限的惆怅和庒抑的感伤。大概,他们终于明⽩,人生就是如此。现实总是赢的,一切无可奈何。 今⽇这个时代,是现实的,冷酷的。精神理想已经枯萎,⾁体物质决定一切。被迫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我们还有救吗?人类还有救吗? 《冬夜》的作者,虽然満怀低回的感伤,对此问题显然尚未绝望。是的,人类还能得救。还有机会得救。而得救的惟一方法,就是保留下一点点人间相互的关怀谅解,和对过去理想的记忆。 就只一点点的“情”——奢望是无用的。然而人类只要不“绝”情,留下一点儿,给人一点儿,那么,纵使在现实 ![]() 这,就是《冬夜》小说的最终主题。而此主题含义,作者细心织⼊小说之叙述语言,十分谐和地化溶在全文惆怅无尽感伤绵绵的 ![]() 台北的冬夜,经常是下着冷雨的。傍晚时分,一阵乍寒,雨,又渐渐沥沥开始落下来了。温州衔那些巷子里,早已冒起寸把厚的积⽔来。余钦磊教授走到巷子口去张望时,脚下套着一双木屐。他撑着一把油纸伞,纸伞破了一个大洞,雨点漏下来,打到余教授十分光秃的头上,冷得他不由的缩起脖子打了一个寒噤。他⾝上罩着的那袭又厚又重的旧棉袍,竟也敌不住台北冬夜那阵 ![]() ![]() 这里面“冬夜”、“冷雨”、“乍寒”、“冷得他…打了一个寒噤”、“ ![]() ![]() ![]() ![]() ![]() ![]() 和寒冷的台北街巷(现实世界)对立的,是余教授“栖住”的这栋温州街大学宿舍。首先“温州”二字,就有暗示 ![]() ![]() 吴柱国有幸,艰难履步于此寒冷世界,得暂时驻⾜在一小片“温州” 小说里的“冷”“暖”意象对比,随着情节动作的进展,十分一致地持续下去。细细审察作者之用字,我们不噤又一次拍案惊叹,⽩先勇怎能这样⾼妙地在看来只是流畅写实的文字里,赋予此般深刻的双关暗示含义。⽩先勇的象征和意象,运用得如此自然,如此含蓄,如此不露凿痕,许多读者 ![]() ![]() 话转回来,让我们继续看一看《冬夜》里,作者如何把“冷”“暖”之意象对比,与小说最终主题十分一致地,贯彻运用到小说的结尾。 吴柱国 ![]() 谈过一时话,余教授见吴柱国“那杯茶已经凉了,便立起⾝,一拐一拐的,去拿了一只暖⽔壶来,替吴柱国斟上滚⽔”他不顾自己行动多么不便,一拐一拐的,却不肯让朋友那杯茶冷去,用“暖⽔壶”斟上“滚⽔”保持温暖。可是,一旦对谈的话题从温暖的过去移转到冷酷的现在,随着心情的转变,室內温度仿佛也突然降低似的,引起冷、痛之感,于是“吴柱国两只手伸到袖管里去,余教授却轻轻的在敲着他那只僵痛的右腿”当吴柱国痛苦喊道“都是空话啊”而对自己的“学术著作”发出“冷”笑,余教授发现茶又“凉”了,立刻起⾝要换一杯热的来。吴柱国却“一把执住他的手”先把话说完,把自己的底细揭发⼲净,才放他去,仿佛在迫令老友面对冷茶——冷的现实。而余钦磊,也真的好像受到冷流侵袭,觉得右腿“愈来愈僵硬,一阵阵的⿇痛,从骨节里渗出来” 小说近尾,余教授的儿子从外头回到家里的时候“寒气不住的从门隙窗 ![]() 然而“温州”之驻⾜,是短暂的,还得匆匆回到寒冬的冷雨,回到现实的世界。余教授送吴柱国走出巷口: …余教授将他那把破纸伞遮住了吴柱国的头顶,一只手揽在他的肩上,两个人向巷口走了出去。巷子里一片漆黑,雨点无边无尽的飘洒着,余教授和吴柱国两人依在一起,踏着巷子里的积⽔,一步一步,迟缓,蹒珊,蹭蹬着。 雨点从纸伞的破洞漏了下来,打在余教授和吴柱国的脸上,两个人都冷得缩起了脖子来。 不错。今⽇现实人生,确是一条冷得令人缩起脖子的冬夜街巷。可是,在这漫长艰难的旅途当中,如果有那么一小段程路,有一个能谅能解的朋友相伴而行,一同挨冷,一同蹭蹬,总会有那么一点区别的吧?这个朋友,把自己惟一的破伞遮在你头上,和你共用;虽然冷雨照样从破洞漏下,无甚用处,总也会有那么一点差异,会有那么一点点的温暖吧? 吴柱国乘计程车离去,余教授独自踅回到家“他的长袍下摆都已经嘲 ![]() 这些描写都暗示,余钦磊虽己在现实生活 ![]() 他这栋温州街宿舍,确实已“残破不堪”沙发“褴搂”“破得肚子通通暴出了棉絮来”;榻榻米积年嘲 ![]() ![]() 不错。对于余钦磊教授,这栋温州街旧宿舍,是寒冷的现实世界里惟一的暖巢。他“栖住”在这个暖巢里。他还能感觉温暖,因为,他知道,尽管理想已经失去,青舂已经逝去,这个巢里——也就是他心里——至少还蔵着一份尚未深受沾染的记忆。 wwW.baMxs.cOm |
上一章 王谢堂前的燕子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欧阳子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王谢堂前的燕子》在线阅读,《王谢堂前的燕子(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王谢堂前的燕子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