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堂前的燕子》《国葬》的象征悲悼与神秘及《王谢堂前的燕子》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王谢堂前的燕子 作者:欧阳子 | 书号:44635 时间:2017/12/6 字数:8268 |
上一章 《国葬》的象征性、悲悼性与神秘性 下一章 ( → ) | |
《国葬》是《台北人》的最后一篇,也是较短的一篇,全文大约六千字。这个短篇小说,固然也具有立独![]() ![]() 故事是写一个力衰体弱的老者秦义方,在一个寒冷的十二月清晨,到台北殡仪馆內他旧⽇长官李浩然陆军一级上将的灵堂,当时之所见所感,以及隆重的公祭典礼之后,他好不容易登上一辆十轮军卡车,跟着灵枢启程赴墓地的情形。小说始终客观叙述,作者首先把故事的人、地、时,予以客观描写,固定下来。可是在秦义方向李将军的遗像跪拜过后,作者随着秦义方的內心感触,很自然地钻⼊他的內部意识,于是开始藉由这个老副官的主观观点,回叙往事,抒发感慨之情,揭露李将军的为人。这之间,作者又时而夹⼊灵堂里动静的客观描述(在秦义方观察所及范围內),主要却是为了继续刺 ![]() 从秦义方的內心自⽩或唠叨,我们得知他打北伐那年起,就背了暖⽔壶跟着李将军,从广州打到山海关,之后几十年间,忠诚服侍他,陪他渡过各种大风大险。可是数年前,由于年纪衰老,又得了哮 ![]() ![]() ![]() 秦义方这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对他,虽然明显的満怀温暖的同情,却保持客观写实,不隐饰他的缺点,没把他理想化。他诅咒年轻的侍从,就是一例。他怨恨这些年轻侍从,一方面因为他觉得他们没好好的照顾李将军,另方面必也因为他们夺走了他的⾝份地位。他也是个颇有虚荣心的人,人家称他“李浩然将军的副官”他就觉得“光彩得了不得”后来长官叫他退休养病,他的首一反应,是觉得不“体面”我们甚至还可说,他颇有点“势利眼”:不论是抗⽇胜利那年在南京中山陵,或今⽇在台北李将军的灵堂,他都十分注意那许多的“⾼级将领”“将级军官”对于那些享有⾼贵地位的将军——尤其是上一代的——他満怀敬慕和近乎童稚的好奇。 对于他衷心敬爱的,服侍了一辈子的长官,秦义方也不是没有怨言。他內心咕嗜,李将军嫌他老,嫌他病,把他“撵出门去”虽然,事实是,他真的老,真的病,需要休养。 然而,就是在他咕噜埋怨的时候,我们从他的抱怨口气,感觉出来的,还是他对主人死心塌地的“忠”和“爱”除了忠诚的敬爱,他对李将军还怀有一种近乎⺟ ![]() 如果他未能和李少爷心灵沟通,他却在类似的一言半语之中,和小说的另一角⾊——刘行奇——达成了心灵上的默契。秦义方因为在致祭的人群中,看到章司令和叶副司令两位久已隐居不出面的老将,而回想到李将军从前曾举起三只手指,十分得意他说过:“我有三员猛将…章健、叶辉、刘行奇。”(小说里提到,章、叶二人被称为“钢军司令”刘行奇被称为“铁军司令”笔者据闻:北伐时期,广东、广西军英勇善战,有钢军铁军之誉。)秦义方正回想到此。却见一位満面悲容的老和尚——这是作者文字转接⾼明自然之一例——站在灵台前端,合掌三拜,翻⾝便走出去。秦义方见和尚后颈上一块巴掌大的红疤,记起北伐打孙传芳龙潭那一仗,刘行奇后颈受过炮伤,这才认出是他,赶忙追上去和他打招呼。在紧接的秦义方內心之往事回忆中,我们得知刘行奇跟随李浩然将军三十年,从家乡开始出征,北伐抗⽇,勇不可当,尽打胜仗,深得李将军的宠爱。可是在陆大最后撤退的时候,刘行奇和他的兵团被困在广东,没能和李将军等会合一同撤离,却全军覆没,给俘虏了一年,吃尽苦头,才只⾝从广东逃到湾台。来湾台后,他即被⾰除军籍,曾到李公馆参拜长官,惭愧恸哭,称自己“败军之将,罪该万死”李将军则“红着眼睛,一直用手拍着刘行奇的肩膀”深叹道:“这也是大势所趋,不能深怪你一个人。” 老和尚认出秦义方“脸上又渐渐转为悲戚起来”说道:“秦义方——唉,你们长官——”便哽咽落泪,不能卒言。过后他又说了一次:“你们长官,他对我——咳——”还是说不下去,摇一头摇,叹息一声,便头也不回地离去。虽然他连一个完整句子都没说出口,他和秦义方两人,由于对李将军的共同思慕和悲悼,在痛苦无言的片刻却达企了心灵的汇通。 作者让秦义方追忆刘行奇的往事,一方面是为了指示他所以变成和尚的原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揭露李浩然将军的人格和沉痛的心情。从秦义方早先的內心唠叨,我们已知他的长官有“拗脾气” ![]() “我以为退到广东,我们最后还可以背⽔一战,章健、叶辉、跟你——这几个兵团都是我们的弟子兵,跟了我这些年,回到广东,保卫家乡,大家死拼一下,或许还能挽回颓势,没料到终于一败涂地——”长官的声音都哽住了“十几万的广东弟子,尽丧敌手,说来——咳——真是教人痛心。”说着两行眼泪竟滚了下来。 对于一生倔強好胜、深爱家乡的李将军,眼看自己手下几个兵团一败涂地,使十几万的同乡弟子尽丧敌手,该是何等难以忍受的痛苦事!可是对着丧失了整个兵团。惭愧得泣不成声的刘行奇,李将军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却红着眼,拍着他肩膀,说道:“行奇,辛苦你了——”秦义方追忆陆大最后撤退时,李将军和章司令、叶副司令三人,在海南岛龙门港八桂号兵舰上苦等三天,等刘行奇和他的兵团从广东撤退出来。“天天三个人都并立在甲板上,盼望着,直到下了开船令,长官犹自擎着望远镜,频频往广州湾那边了望。三天他连眼睛也没合过一下,一脸憔悴,骤然间好像苍老了十年”就这样寥寥数句,作者极端生动有力地表达出李将军对刘行奇的深厚手⾜情谊,以及对自己同乡弟子兵的极端关心和爱护。 已经去世的李浩然,当然没能和读者直接见面。我们对他的认识,一部分是来自作者对灵堂动静的客观描述,例如从公祭典礼的隆重场面和主祭官的祭文內容,我们得知他一生功业之大概,得知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大将军。但,我们认识他之为一个人,却是经由秦义方的意识媒介。而秦义方这个角⾊,固然被作者勾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在小说中最主要的作用,也就是做为一个中间人,把李浩然将军推介给读者,让我们一同悼念这位一代巨人的死亡。 这就使我们联想起《台北人》中的另外两篇——《思旧赋》和《梁⽗昑》。事实上,《国葬》的小说形式,和这两篇颇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甚至小说里的人物,隐隐问也仿佛有某种的相关。 我们记得,《思旧赋》里那个没落的贵族之家,也姓李。家长和李浩然同样,是“李长官”以前也有过“轰轰烈烈的⽇子”夫人也是早几年去世。那么,李浩然将军,是否就是《思旧赋》的李长官? 似有此可能。但论起 ![]() 《梁⽗昑》里的翁朴园,致⾝⾰命,⽇后几十年间又“东征西讨”背景年龄都和李浩然相像。他的夫人也已经先去世。他有一个儿子在国美教书,亦可符合今⽇在灵堂披⿇戴孝的李少爷。特别是朴公那个苍老的侍者赖副官“穿了一⾝褪了⾊的蓝布中山装…背却佝偻得成了一把弯弓”颇符合《国葬》中秦副官的模样:“⾝上穿了一套旧的蔵青哔叽中山装… ![]() ![]() 似也有此可能。但是,朴公和李将军, ![]() 在年龄、功业、背景、地位、 ![]() 王孟养,我们记得,和朴公同是⾰命元老,⽇后几十年间又东征西讨,具有超人的才略机智,官位升得最⾼,当了“总司令”建功立业,叱咤风云。我在分析《梁⽗昑》这篇小说的时候,曾经详论其中的国中历史文学典故之运用,谈到作者存心把王孟养影 ![]() 李将军灵堂內,章健的挽联之“汉贼不两立”一句,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叶辉挽联中有一句“遽吹五丈秋风”诸葛亮即死于五丈原。这些显然都在影 ![]() 《梁⽗昑》小说里,王孟养的国葬仪式,可比李将军的国葬仪式,十分“风光”“人到得那么齐全”可是王孟养晚年,显然由于现实情势的拘囿,和“不合时宜”的刚烈 ![]() 闻道霸陵夜猎何人愿起故将军 这里,作者显然把李浩然暗中比喻为西汉时代防御匈奴的正直名将李广。李广一生汗马功劳,但运气不好,晚年征战无功,屡遭贬黜,最后被迫杀自。李广被劾落职,家居赋闲,曾经夜猎(李浩然也“这些年没有仗打了,他就去爬山,去打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闲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先勇引用李“故将军”夜猎的典故,即影 ![]() 如此,就小说人物而言,《国葬》和《思旧赋》,特别和《梁⽗昑》,确实好像是有关系的。然而这三篇小说更值得注意的共同点,是小说的象征意义与悲悼气氛。 讨论《思旧赋》的时候,我已解释,该篇小说真正的主角,不是顺恩嫂和罗伯娘,而是残破的李家与其所象征之国中传统社会文化。讨论《梁⽗昑》时,我亦说过,如果我们把王孟养当作诸葛亮来解释这篇小说,则故事主角不再是翁朴园,而变成王孟养和他所代表的华中民国之精神。同样,《国葬》一篇的真正主角,也不是秦义方,而是李浩然将军,和他所象征的我们家国与文化。 顺恩嫂、罗伯娘、朴公,秦义方诸人,其实只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角的悲悼者。也就是我所说的“中间人”把过去光辉无比但现在残败死亡的主角,推介给我们,让我们也一同追悼凭吊。 《思旧赋》之李长官,《梁⽗昑》之朴公,王孟养,与《国葬》之李浩然将军,既然或象征我们文化,或象征我们家国,无怪乎彼此之间仿佛相关,甚至好像是同一个人。 李浩然将军一角之象征 ![]() 李将军到中山陵去谒陵,也是很有含义的。暗示李浩然这个人,继承国⽗的精神和遗志,一生抱持和我们国⽗同样的崇⾼理想。他和国⽗同是广东人,也是作者的一个暗示,此外“广”“东”二字亦可解为“广大的东方”所以好像同时也有文化方面的暗示意义。 出殡的行列向墓地进发,到南京东路,路旁有一队部正在行军。队部长看见灵车,马上发出一声号令:“敬礼!”听到这声号令,看到士兵倏然行注目礼,秦义方瞬间回想起当年到中山陵去谒陵时的情形。那时他年轻力壮,跟在十分英俊豪迈的李将军⾝后,那些驻卫队部,排列在陵前,一见他们走上来,便轰雷般地喊起:“敬礼——”相隔二十余年的今昔两景,看来颇相似,都是士兵在通往墓地的路上,向李将军致敬。可是当年李将军去中山陵,显然是为了向国⽗的在天之灵报告 ![]() 作者的悲哀和感慨是明显的。事实上,作者的心情是如此的沉重,他似乎没有多少余力对小说人物加以惯常的反讽。上述今昔两景的对比,固然不无反讽含义,但一般说来,《国葬》一篇的反讽意味着相当微弱的(当然,小反讽还是时常出现,譬如秦义方认为没有“良心”的年轻侍从,却很健康,有“良”好的“心”脏:而他认为很有良心的李将军,却因心脏不良而亡故)。 可是,我们却不能把作者这份悲感,误解为颓废 ![]() ![]() 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国葬》一篇的最后一句,也就是《台北人》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是士兵轰雷般喊出的“敬礼——”二字。另又值得注意的是,今⽇国葬,队部士兵行礼的对象,是“灵”车。行礼的地点,是“南京”“东路”路上又有一座用“松枝”扎成的“⾼大”牌楼。这些都是有双关暗示含义的。如此,当队部长⾼声发号:“敬礼!”就好比《台北人》的作者,从肺腑深处,用灵魂的全部力量,呼吁号召我们全体一同,向人类的灵 ![]() ⽩先勇对于“灵”或“精神”的信仰与崇拜,在《台北人》的这个未篇小说里,达到了最⾼xdx嘲。我们读《国葬》,从头至尾,一直感觉到“灵”的存在。首先,小说主角李将军,就是已经脫离了⾁体的“灵”小说情节发展的地点,是“灵”堂。而“殡仪馆”、“⽩簇簇”“祭奠的花圈”、“牌坊”、“灵台”、“遗像”、“致祭”、“黑布鞋”、“⽩发如雪”、“⽩须⽩髯”、“ ![]() ![]() 《国葬》的神秘 ![]() ![]() ![]() ![]() ![]() 比这个梦更具有重要意义的神秘情节,就是老和尚刘行奇的突然出现于灵堂,以及随后的突然飘逝。和尚“満面悲容”“⾝披玄⾊袈裟,⾜登芒鞋,脖子上挂着一串殷红念珠,站在灵台前端,合掌三拜,翻⾝便走了出去”秦义方追上去,和他招呼谈话,他却只吐出两半句话,掉下几滴眼泪,摇一头摇,叹息一声,便“头也不回,一袭玄⾊袈裟,在寒风里飘飘曳曳,转瞬间,只剩下了一团黑影”如此之描写,暗示这个和尚,已经解脫成仙。因为他自己亲⾝经历过极端痛苦考验,他体悟到人世之无限悲苦,于是生出菩萨心肠,以广大的慈悲,悯怜受苦的众生。 这位老和尚,到最后一篇《国葬》才出现,是深具含义的。这指示出《台北人》的作者自己,在写作这本小说的过程中,心灵上的发展和转变。我们记得,《台北人》首篇之尹雪 ![]() ![]() 所以,《国葬》这篇小说,题材虽然和《永远的尹雪 ![]() ![]() 李将军一生,倔強不屈,保住人 ![]() ![]() 有生必有死。这是绝对改变不了的事实。由于时光永不休止地流逝“世事无常”是必然的现象:年轻的人终将老死,贵族之家终将没落,兴盛的家国终将衰亡,灿烂的文化终将失⾊。在这无可奈何的自然定律控制下,我们人类,只要能够毕生保持住一点灵 ![]() ![]() 死神,当然,是无可抗拒的,然而死神的魔力,只能 ![]() |
上一章 王谢堂前的燕子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欧阳子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王谢堂前的燕子》在线阅读,《王谢堂前的燕子(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王谢堂前的燕子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