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卷二十一及《新唐书》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新唐书 作者:欧阳修、宋祁等 | 书号:10201 时间:2017/3/26 字数:12817 |
上一章 卷二十一 下一章 ( → ) | |
房杜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玄龄幼警敏,贯综 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开皇中,天下混壹,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曰: “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 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內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彦谦惊曰:无妄 言!”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仇秘书省。吏部侍郞⾼孝基名知人,谓裴矩 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郞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补隰城 尉。汉王谅反,坐累,徙上郡。顾中原方 ![]() 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 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 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 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 ⾼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隐太子与王有隙,王召玄龄与计,对曰:“国难世有,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盖 天下,非特人谋,神且相之。”乃引杜如晦协判大计。累进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郞中、 文学馆学士。故太子忌二人者,奇谮于帝,皆斥逐还第。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 方士服⼊,夜计事。事平,王为皇太子,擢右庶子。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 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 余皆次叙封拜。帝顾群臣曰:“朕论公等功,定封邑,恐不能尽,当无有讳,各为 朕言之。”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等以刀笔吏居第一,臣 所未喻。”帝曰:“叔⽗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故建德之南,军败不振,讨 黑闼反动,望风辄奔。今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叔 ⽗以亲,宜无爱者,顾不可缘私与功臣竞先后尔。”初,将军丘师利等皆怙跋攘袂, 或指画自陈说,见神通愧屈,乃曰:“陛下至不私其亲,吾属可妄诉琊!” 进尚书左仆 ![]() ![]() ![]() 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 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王者之兴,必乘衰 ![]() ![]() 会诏大臣世袭,授宋州刺史,徙国梁,而群臣让世袭事,故罢刺史,遂为梁国 公。未几,加太子少师。始诣东宮,皇太子 ![]() 晚节多病,时帝幸⽟华宮,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稍棘,召许肩舆⼊殿,帝 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 于⾊。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 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曰: 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臣之;所不制者,陛下皆制之矣,为国中患,无如突厥, 而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弛辫握刀,分典噤卫。延陀、铁勒,披置州县;⾼昌、吐浑, 偏师扫除。惟⾼丽历代逋命,莫克穷讨。陛下责其弑逆,⾝自将六军,径荒裔,不 旬⽇拔辽东,虏获数十万,残众、孽君缩气不敢息,可谓功倍前世矣。 《易》曰:“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盖进有退之义,存有亡 之机,得有丧之理,为陛下惜者此也。傅曰:“知⾜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威名 功烈既云⾜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边夷丑种,不⾜待以仁义,责以常礼,古者以 禽鱼畜之。必绝其类,恐兽穷则搏,苟救其死。且陛下每决死罪,必三覆五奏,进 疏食,停音乐,以人命之重为感动也。今士无一罪,驱之行阵之间,委之锋镝之下, 使肝脑涂地,老⽗孤子、寡 ![]() ![]() ![]() 帝得疏,谓⾼ ![]() 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诏皇太子就省。擢子遗爱右卫中郞 将,遗则朝散大夫,令及见之。薨,年七十一,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给 班剑、羽葆、鼓吹、绢布二千段、粟二千斛,陪葬昭陵。⾼宗诏配享太宗庙廷。 玄龄当国,夙夜勤強,任公竭节,不 ![]() ![]() 贞观末年,以谴还第,⻩门侍郞褚遂良言于帝曰:“玄龄事君自无所负,不可 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帝悟,遽召于家。后避位不出。久之,会帝 幸芙蓉园观风俗,玄龄敕弟子汛扫廷堂,曰:“乘舆且临幸。”有顷,帝果幸其第, 因载玄龄还宮。帝在翠微宮,以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会有自京师来者,帝曰: “玄龄闻纬为尚书谓何?”曰:“惟称纬好须,无它语。”帝遽改太子詹事。帝讨 辽,玄龄守京师,有男子上急变,玄龄诘状,曰:“我乃告公。”玄龄驿遣追帝, 帝视奏已,斩男子。下诏责曰:“公何不自信!”其委任类如此。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 具,曰:“留意于此,⾜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子 遗直嗣。 次子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尚⾼ ![]() ![]()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果,有名周、隋间。如晦少英慡,喜书,以 风流自命,內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郞⾼孝基异之,曰: “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 ![]() ⾼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 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 ![]() ![]() 与玄龄共筦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当时浩然归重。监察御史陈师 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 ![]() ![]()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 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及未 ![]() 它⽇,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 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 如晦若平生,明⽇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宮劳问 ![]()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 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 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构位慈州刺史。次子荷, ![]() ![]() ![]() 如晦弟楚客,少尚奇节,与叔⽗淹皆没于王世充。淹与如晦有隙,谮其兄杀之, 并囚楚客濒死。世充平,淹当诛。楚客请于如晦,不许。楚客曰:“叔残兄,今兄 又弃叔,门內几尽,岂不痛哉!”如晦感悟,请之⾼祖,得释。方建成难作,楚客 遁舍嵩山。贞观四年,召为给事中。太宗曰:“君居山似之矣,谓非宰相不起,渠 然琊?夫走远者自近,人不恤无官,患才不副。而兄与我异支一心者,尔当如兄事 吾而辅我。”楚客顿首谢,因擢为中郞将。每⼊直,尽夕不释杖,帝知而劳之,进 蒲州刺史,政有能名,徙瀛州。后为魏王府长史,迁工部尚书,摄府事,以威肃闻。 揣帝意薄承乾,乃为王谐媚用事臣,数言王聪睿可为嗣,人或以闻,帝隐恚。及王 贬爵,暴其罪,以如晦功免死,废于家,终虔化令。 淹,字执礼,材辩多闻,有美名。隋开皇中,与其友韦福嗣谋曰:“上好用隐 民,苏威以隐者召,得美官。”乃共⼊太⽩山,为不仕者。文帝恶之,谪戍江表。 赦还,⾼孝基为雍州司马,荐授承奉郞,擢累御史中丞。王世充僭号,署少吏部, 颇亲近用事。洛 ![]() ![]() ![]() ![]() ![]() ![]() 如晦五世孙元颖,贞元末及进士第,又擢宏词。数从使府辟署,稍以右补阙为 翰林学士,敏文辞,宪宗特所赏 ![]() 敬宗骄僻不君,元颖每 ![]() ![]() ![]() 审权,字殷衡,第进士,辟浙西幕府。举拔萃中,为右拾遗。宣宗时,⼊翰林 为学士,累迁兵部侍郞、学士承旨。懿宗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迁门下侍郞, 出为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庞勋 ![]() ![]() ![]() ![]() 子让能,字群懿,擢进士第,从宣武王鐸府为推官,以长安尉为集贤校理。丧 ⺟,以孝闻。又辟刘鄴、牛蔚二府,稍进兵部员外郞。萧遘领度支,引判度支按。 僖宗狩蜀,奔谒行在,三迁中书舍人,召为翰林学士。方关东兵兴,调发绥徠,书 诏丛浩,让能思精敏,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帝倚重之。从还京师, 再迁兵部尚书,封建平县子。 李克用兵至,帝夜出凤翔,苍⻩无知者。让能方直,徒步从十余里,得遗马, 褫绅为靮乘之。硃玫兵 ![]() ![]() 于时,嗣襄王煴即伪位,強籓大镇附者已十八,贡赋不输行在,无以备赏劳, 卫兵往往乏食,君臣搏手无它策。让能建遣大使⼊河中,以谕王重荣,重荣果奉诏。 已而京师平,进中书侍郞,徙封襄 ![]() ![]() ![]() 李茂贞守凤翔,自大顺后兵浸強,恃有功,不奉法,朝廷弱,弗能制。会杨复 恭走山南,茂贞 ![]() ![]() 时宰相崔昭纬 ![]() ![]() ![]() 景福二年,以嗣覃王为招讨使,神策将李钅岁副之,率师三万送彦若赵镇。昭 纬內畏有功,密语茂贞曰:“上不喜兵,一出太尉。”茂贞乃悉兵 ![]() 弟彦林,官御史中丞;弘徽,户部侍郞,皆及诛。帝痛之,后赠太师。 子光乂,次子晓,不复仕。晓⼊梁,贵显于世。 赞曰:太宗以上圣之才,取孤隋,攘群盗,天下已平,用玄龄、如晦辅政。兴 大 ![]() ![]() ![]() 部分译文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县人。⽗亲房彦谦,出仕隋朝,历任司隶刺史。玄龄幼时机警敏捷,贯通经籍,善于写作文章,书法兼通草隶。开皇年间,天下统一,人人都认为隋朝将会长治久安,玄龄暗自告知其⽗说:“皇上本无功德,仅以周室近亲,妄自诛杀大臣,攘夺神器而据有,又不为子孙建立长久之计,混淆嫡庶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陷,最终必会內部自相诛灭。如今天下虽然太平,但其灭亡可翘⾜而待啊!”彦谦大惊说:“不要胡说!”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 授职羽骑尉,校雠秘书省。吏部侍郞⾼孝基号为知人,谓裴矩说:“我观察过的人可谓多矣,没见过如此郞的,今后必成国之伟器,只恨不能早见其耸立云霄啊!”后来补任隰城县尉。汉王杨谅造反,玄龄受牵连坐罪,被谪徙于上郡。见中原将 ![]() 太宗以敦煌公⾝份率兵巡行渭北,玄龄杖策拜见于军门,太宗一见如故,署任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敦煌公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职为王府记室,封为临淄侯。每逢征伐不曾不随行同往,众人争先收取珍怪之物,玄龄却先收罗人物致之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居于王府出⼊十年,下达军符府檄,有时驻马立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祖说:“这人深识机宜,应当委以重任。每次为我儿陈述事情,千里之外如同对面讲话一样。” 隐太子与秦王嫌隙既成,秦王召玄龄商议。玄龄回答说:“家国患难,何世不有,惟有圣人能平祸 ![]() ![]() 后来晋升为尚书左仆 ![]() ![]() ![]() ![]() 太宗曾问群臣说“:创业与守成哪一样难些?”玄龄回答说:“起兵时天下大 ![]() ![]() ![]() ![]() 不过创业之不易,已成往事;守成之难,正要与各位慎重对待。” 后逢下诏大臣世袭,授职为宋州刺史,徙封为梁国公,因群臣辞让世袭之事,便免除其世袭刺史,而受封为梁国公。不久,加衔为太子少师。初次前往东宮,皇太子想行拜礼,玄龄推让而不敢见,方才作罢。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女为韩王之妃,男娶⾼ ![]() ![]() 晚年多病,那时太宗出巡⽟华宮,下诏玄龄留守京师,听其卧 ![]() 惟⾼丽历代不服朝命,莫能尽力讨伐。 陛下责其弑逆 ![]() ![]() ![]() “《周易》说:‘知道进退存亡能不失其正的,大概只有圣人啊!’因为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失之理,我为陛下可惜的就是这啊。老子说过‘:知⾜就不会受侮辱,知止就不会出危险。’陛下的威名功德,已⾜⾜有余;拓地开疆,也应适可而止了。边夷 ![]() ![]() ![]() ![]() 如无此三条,而为此事坐耗国中,为前朝帝王雪聇,为新罗代报其仇,岂不是所存者小,所损者大吗?臣愿陛下颁布宽大之诏,允许⾼丽改过自新,焚毁凌波之船,罢免应募之众,则臣死且不朽。” 太宗接到表疏,对其儿媳⾼ ![]() 后来病情加剧,太宗命令凿通苑墙开门以便遣使问候。还亲临其家握手诀别。下诏皇太子前往看望,提升其子遗爱为右卫中将军,遗则为朝散大夫,让他能在生前见到其子通显。不久即逝世,时年七十一岁,赠予太尉、并州都督,谥为文昭,给予班剑、羽葆、鼓吹,赐予其家绢布二千匹、粮食二千斛,陪葬于昭陵。 ⾼宗即位后,下诏配享于太宗庙廷。 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強,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为人无嫉妒之心,闻人有善,如同己有。 ![]() ![]() 贞元末年,因受谴责免职还家,⻩门侍郞褚遂良上疏于太宗说“:玄龄侍奉皇上未犯大过,不应因一点小错就斥逐于外,这不是天子任用大臣应有的态度。” 太宗明⽩过来,马上征召玄龄于家。玄龄后来避位不出。过了一段时间,太宗出巡芙蓉园观察风俗,玄龄便命其家弟子洒扫庭院,说:“车驾将要临幸。”不一会儿,太宗果然临幸其家,于是与玄龄一道还宮。太宗在翠微宮时,任命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恰遇有从京师来的员官,太宗问:“玄龄闻知李纬任职尚书说些什么?”回答说:“仅称李纬好胡须,没说别的话。”太宗马上将他改任为太子詹事。太宗征讨辽东时,玄龄留守京师,有一名男子上告急变,玄龄讯问其事,他说“:我要告发的就是您啊。”玄龄遣使驰驿追赶太宗,太宗阅视其奏完毕,下令斩决这名男子。下诏责备玄龄说“:您何必这么不自信呢?”其托付信任大多如此。 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诸子骄奢 ![]() 次子遗爱,欺诈轻率而无学问,勇武有力。娶太宗之女⾼ ![]() ![]() ![]() ![]() ![]()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杜果,在北周、隋朝之际有名望。杜如晦年轻时才能出众、 ![]() ![]() ![]() ⾼祖李渊平定京城后,秦王李世民选拔杜如晦为王府兵曹参军,后改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此时幕府的众多僚属调出迁升,秦王为此忧虑。房玄龄说:“调离的人虽多,并不⾜惜,如晦才是辅佐君王之才。大王若始终掌管藩镇,尚无关系;若要治理天下,舍弃如晦没有共建功业的人。”秦王警悟地说:“不是先生指明,我几乎失去他!”于是奏请朝廷将杜如晦留在幕府。杜随秦王征战,常常参与军事机密。当时政多变故,杜如晦裁决处理事情毫无滞留,同僚一致公认他的才⼲,无人见出他才能的限度。提升他为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郞中,封为建平县男,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立后,他任郞中。秦王立为皇太子后,他被授职左庶子,升为兵部尚书,晋封为蔡国公,食邑三千户,另有益州食邑一千三百户。 不久,任检校郞中,代理吏部尚书,总领东宮噤军,晋位为尚书右仆 ![]() 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举荐贤能之士,降级使用不贤者,都各得其职,当时的浩然正气令人归心甚深。监察御史陈师合呈献《拔士论》,称一个人不可统管数职,暗中讽喻杜如晦等人。太宗李世民说:“玄龄、如晦不是以有功旧臣的⾝份提拔的,仅因其才能参与治理天下,师合想以此离间我们君臣吗?”将陈师合贬官至岭表。 ⽇久之后,杜如晦因病辞职,太宗诏令给他原俸禄在家养病,派来给他治病、探望的人络绎不绝。到病危时,太宗诏令皇太子前去问候,并亲自到他家。杜如晦逝世时,四十六岁。太宗哭丧时极其悲痛,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衔。安葬时,加司空衔,谥号“成”并亲笔手诏虞世南撰文刻于石碑,以便记载君主痛悼臣子之意。 某⽇,太宗吃瓜,瓜味甜美,便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太宗曾赐给房玄龄⻩银带,说:“如晦与您一同辅佐我,而今我只见公一人。”泫然泪下说“:相传鬼神畏惧⻩银。”另取⻩银带,让房玄龄送去杜家。后来太宗忽然梦见杜如晦像平素一样,次⽇讲给房玄龄听,派他带着皇帝的膳食前往祭奠。到杜如晦一周年的丧祭⽇,太宗派宮中女官慰问杜如晦的 ![]() 在他任宰相时,天下刚刚平定,台阁制度、宪令法度,全由房、杜二人讨论决定。每次在太宗的处所商议政事,房玄龄必定说“:非如晦来不能筹划。”等杜如晦来到,又尽都采用房玄龄的计谋。因为杜如晦长于决断,而房玄龄善于谋,两人彼此十分了解,因此能够同心合谋,以辅助太宗。当时人们谈到良相,必定房、杜并称。 WWw.BAmXS.CoM |
上一章 新唐书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欧阳修、宋祁等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新唐书》在线阅读,《新唐书(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新唐书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