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四十八及《金史》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金史 作者:脱脱等 | 书号:10206 时间:2017/3/26 字数:17936 |
上一章 卷四十八 下一章 ( → ) | |
杨云翼 赵秉文 韩⽟ 冯璧 李献甫 雷渊 程震 杨云翼,字之美,其先赞皇檀山人,六代祖忠,客平定之乐平县,遂家焉。曾祖青、祖郁、考恒,皆赠官于朝。云翼天资颖悟,初学语辄画地作字,⽇诵数千言。登明昌五年进士第一,词赋亦中乙科,特授承务郞、应奉翰林文字。承安四年,出为陕西东路兵马都总管判官。泰和元年,召为太学博士,迁太常寺丞,兼翰林修撰。七年,签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事,因召见,章宗咨以当世之务,称旨。大安元年,翰林承旨张行简荐其材,且精术数,召授提点司天台,兼翰林修撰,俄兼礼部郞中。崇庆元年,以病归。贞祐二年,有司上官簿,宣宗阅之,记其姓名,起授前职,兼吏部郞中。三年,转礼部侍郞,兼提点司天台。 四年,大元及西夏兵⼊鄜延,潼关失守,朝议以兵部尚书蒲察阿里不孙为副元帅以御之。云翼言其人言浮于实,必误大事。不听,后果败。兴定元年六月,迁翰林侍讲学士,兼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兼前职,诏曰:“官制⼊三品者例外除,以卿遇事敢言,议论忠谠,故特留之。”时右丞相⾼琪当国,人有请榷油者,⾼琪主之甚力,诏集百官议,户部尚书⾼夔等二十六人同声曰:“可。”云翼独与赵秉文、时戩等数人以为不可,议遂格。⾼琪后以事谴之,云翼不恤也。二年,拜礼部尚书,兼职如故。三年,筑京师子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 ![]() 是年九月,上召云翼及户部尚书夔、翰林学士秉文于內殿,皆赐坐,问以讲和之策,或以力战为言,上俯首不乐,云翼徐以《孟子》事大、事小之说解之,且曰:“今⽇奚计哉,使生灵息肩,则社稷之福也。”上⾊乃和。 十一月,改御史中丞。宗室承立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事于京兆,大臣言其不法,诏云翼就鞫之,狱成,廷奏曰:“承立所坐皆细事,不⾜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強兵,瞻望不进。鄜延帅臣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自余小失,何⾜追咎。”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 哀宗即位,首命云翼摄太常卿,寻拜翰林学士。正大二年二月,复为礼部尚书,兼侍读。诏集百官议省费,云翼曰:“省费事小,户部司农⾜以办之。枢密专制军政,蔑视尚书。尚书出政之地,政无大小,皆当总领。今军旅大事,社稷系焉,宰相乃不得预闻, ![]() 明年,设益政院,云翼为选首,每召见赐坐而不名。时讲《尚书》,云翼为言帝王之学不必如经生分章析句,但知为国大纲⾜矣。因举“任贤”“去琊”、“与治同道”“与 ![]()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一⽇,经筵毕,因言:“人臣有事君之礼,有事君之义。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君门则趋,见君之几杖则起,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受命不宿于家,是皆事君之礼,人臣所当尽者也。然家国之利害,生民之休戚,一一陈之,则向所谓礼者特虚器耳。君曰可,而有否者献其否;君曰否,而有可者献其可。言有不从,虽引裾、折槛、断鞅、轫轮有不恤焉者。当是时也,姑徇事君之虚礼,而不知事君之大义,家国何赖焉。”上变⾊曰:“非卿,朕不闻此言。”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琊气不⼲,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 夏人既通好,遣其徽猷阁学士李弁来议互市,往返不能决,朝廷以云翼往议乃定。五年卒,年五十有九,谥文献。 云翼天 ![]() ![]() ![]() ![]() ![]() ![]() ![]() 河朔民十有一人为游骑所迫,泅河而南,有司论罪当死,云翼曰:“法所重私渡者,防奷伪也。今平民为兵所迫,奔⼊于河,为逭死之计耳。今使不死于敌而死于法,后惟从敌而已。”宣宗悟,尽释之。哀宗以河南旱,诏遣官理冤狱,而不及陕西,云翼言:“天地人通为一体,今人一支受病则四体为之不宁,岂可专治受病之处而置其余哉。”朝廷是之。 司天有以《太乙新历》上进者,尚书省檄云翼参订,摘其不合者二十余条,历家称焉。所著文集若⼲卷,校《大金礼仪》若⼲卷,《续通鉴》若⼲卷,《周礼辨》一篇,《左氏》、《庄》、《列赋》各一篇,《五星聚井辨》一篇,《县象赋》一篇,《勾股机要》、《象数杂说》等著蔵于家。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 ![]() ![]() ![]() ![]() ![]() 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备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城小,列营其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矣。可遣临潢一军捣其虚,则山西之围可解,兵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者也。”卫王不能用,其秋宣德果以败闻。寻为兵部郞中,兼翰林修撰,俄转翰林直学士。 贞祐初,建言时事可行者三:一迁都,二导河,三封建。朝廷略施行之。明年,上书愿为家国守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且曰:“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许国,亦书生也。”又曰:“使臣死而有益于国,犹胜坐糜廪禄为无用之人。”上曰:“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难其人,卿宿儒,当在左右。”不许。四年,拜翰林侍讲学士,言:“宝券滞塞,盖朝廷初议更张,市肆已妄传其不用,因之抑遏,渐至废绝。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令近上职官通市道者掌之,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权其低昂而出纳。”诏有司议行之。 兴定元年,转侍读学士。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又明年,知贡举,坐取进士卢亚重用韵,削两阶,因请致仕。金自泰和、大安以来,科举之文其弊益甚。盖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陈腐,苟合程度而已,稍涉奇峭,即遭绌落,于是文风大衰。贞祐初,秉文为省试,得李献能赋,虽格律稍疏而词藻颇丽,擢为第一。举人遂大喧噪,诉于台省,以为赵公大坏文格,且作诗谤之,久之方息。俄而献能复中宏词,⼊翰林,而秉文竟以是得罪。 五年,复为礼部尚书,⼊谢,上曰:“卿舂秋⾼,以文章故须复用卿。”秉文以⾝受厚恩,无以自效,愿开忠言、广圣虑,每进见从容为上言,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哀宗即位,再乞致仕,不许。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兼益政院说书官。以上嗣德在初,当⽇亲经史以自裨益,进《无逸直解》、《贞观政要》、《申鉴》各一通。 正大九年正月,汴京戒严,上命秉文为赦文,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秉文指事陈义,辞情俱尽。及兵退,大臣 ![]() ![]() 正大间,同杨云翼作《⻳鉴万年录》上之。又因进讲,与云翼共集自古治术,号《君臣政要》为一编以进焉。秉文自幼至老未尝一⽇废书,著《易丛说》十卷,《中庸说》一卷,《扬子发微》一卷,《太玄笺赞》六卷,《文中子类说》一卷,《南华略释》一卷,《列子补注》一卷,删集《论语》、《孟子解》各一十卷,《资暇录》一十五卷,所著文章号《滏⽔集》者三十卷。 秉文之文长于辨析,极所 ![]() 为人至诚乐易,与人 ![]() 赞曰:杨云翼、赵秉文,金士巨擘,其文墨论议以及政事皆有⾜传。云翼谏伐宋一疏,宣宗虽不见听,此心何愧景略。庭筠之累,秉文所为,兹事大愧⾼允。 韩⽟,字温甫,其先相人,曾祖锡仕金,以济南尹致仕。⽟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翰林为应奉。应制一⽇百篇,文不加点。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漕渠,船运至都。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得万人,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余。时夏兵五万方围平凉,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当路者忌其功,驿奏⽟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援,而⽟恃其军为可用,亦 ![]() ![]() 子不疑,字居之。以⽗死非罪,誓不禄仕。蔵其⽗临终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 ![]() 冯璧,字叔献,真定县人。幼颖悟不凡,弱冠补太生学。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制策复优等,调莒州军事判官,宰相奏留校秘书。未几,调辽滨主簿。县有和籴粟未给价者余十万斛,散贮民居,以富人掌之,有败腐则责偿于民,民殊苦之。璧⽩漕司,即⽇罢之,民大悦。 泰和四年,调鄜州录事。明年,伐蜀,行部檄充军前检察,帅府以书檄委之。章宗 ![]() ![]() 宣宗南迁,璧时避兵东方,由单⽗渡河诣汴梁,时相奏复前职。贞祐三年,迁翰林修撰。时山东、河朔军六十余万口,仰给县官,率不逞辈窜名其间。诏璧摄监察御史,汰逐之。总领撒合问冒券四百余口,劾案以闻,诏杖杀之,故所至争自首,减几及于半。复进一官。初,监察御史本温被命汰宗室从坦军于孟州,军士 ![]() 六月,改大理丞,与台官行关中,劾奏奷脏之尤者商州防御使宗室重福等十数人,自是权贵侧目。 兴定四年,以宋人拒使者于淮上,遣兵南伐,诏京东总帅纥石烈牙吾塔攻盱眙,牙吾塔不从命,乃率精骑由滁州略宣化,纵兵大掠。故兵所至原野萧条,绝无所资,宋人坚壁不战,乃无功而归。行省奏牙吾塔故违节制,诏璧佩金符鞫之。璧驰⼊牙吾塔军,夺其金符,易以他帅摄。牙吾塔⼊狱,兵士哗噪,以吾帅无罪为言,璧怒责牙吾塔曰:“元帅 ![]() 十月,改礼部员外郞,权右司谏、治书侍御史。诏问时务所当先者,璧上六事,大略言减冗食,备选锋,缓疑似以慎刑,择公廉以检吏,屯戍⾰朘削之弊,权贵严请托之科。又条自治之策四,谓别贤佞,信赏罚,听览以通下情,贬损以谨天戒。诏以东方饥馑,盗贼并起,以御史中丞完颜伯嘉为宣慰使,监察御史道远从行。道远发永城令簿奷赃,伯嘉与令有违,付令有司,释簿不问,燕语之际,又许参佐克忠等台职。璧皆劾之,伯嘉竟得罪去。 初,谍者告归德行枢密院言,河朔叛军有窃谋南渡者,行院事胡土门、都⽔监使⽑花辇易其人,不为备。一⽇,红衲数百联筏南渡,残下邑而去。命璧鞫之。璧以二将托疾营私,闻寇弛备,且来不战、去不追,在法皆当斩。或以为言:“二将皆宠臣,而都⽔者赀累巨万,若求援噤近,必从轻典。君徒结怨权贵,果何益耶?”璧叹曰:“睢 ![]() 四年,迁刑部郞中。关中旱,诏璧与吏部侍郞畏忻审理冤狱。时河中帅阿虎带及僚属十数人皆以弃城罪当死,系同州狱待报。同州官僚承望风旨,问璧何以处之,璧曰:“河中今⽇重地,朝议拟为驻跸之所,若失此则河南、陕西有 ![]() ![]() 冬十月,出为归德治中。未几,改同知保静军节度使。又改同知集庆军节度使,到官即上章乞骸骨,进一官致仕。正大九年,河南破,北归,又数年卒,年七十有九。 李献甫,字钦用,献能从弟也。博通书传,尤精《左氏》及地理学。为人有⼲局,心所到则绝人远甚,故时人称其精神満腹。兴定五年登进士第,历咸 ![]() ![]() ![]() 所著文章号《天倪集》,留汴京。献甫死,其家亦破,同年华 ![]()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人。⽗思,名进士,仕至同知京北转运使,注《易》行于世。渊庶出,年最幼,诸兄不齿。⽗殁,不能安于家,乃发愤⼊太学。⾐弊履穿,坐榻无席,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不 ![]() 正大庚寅倒回⾕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为人躯⼲雄伟,髯张口哆,颜渥丹,眼如望洋,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骂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为文章诗喜新奇。善结 ![]() 程震,字威卿,东胜人。与其兄鼎俱擢第。震⼊仕有能声。兴定初,诏百官举县令,震得陈留,治为河南第一,召拜监察御史,弹劾无所挠。时皇子荆王为宰相,家僮辈席势侵民,震以法劾之,奏曰:“荆王以陛下之子,任天下之重。不能上赞君⽗,同济艰难。顾乃专恃权势,蔑弃典礼,开纳货赂,进退官吏。纵令奴隶侵渔细民,名为和市,其实胁取。诸所不法不可枚举。陛下不能正家,而 ![]() 震为人刚直有材⼲,忘⾝徇国,不少私与。及为御史,台纲大振,以故小人侧目者众,不能久留于朝,士论惜之。 赞曰:韩⽟、冯璧、李献甫、雷渊,皆金季豪杰之士也。邠、泾之变,⽟募兵旬⽇而得万人。牙吾塔之凶暴,璧以王度绳之,卒不敢动。夏人援宋例以邀岁币,献甫以宋赐夏姓一事折之,夏使语塞而和议定。渊为御史,权贵敛避,古之国士何加焉。⽟以疑见冤,璧、渊疾恶太甚,议者以酷讥之,瑕岂可以掩瑜哉。程震劾荆抵罪,比踪冯、雷,然亦以群小龃龉而死,直士之不容于世也久矣。吁! 部分译文 杨云翼,字之美,他的祖先是赞皇檀山人,六代祖杨忠客居平定的乐平县,于是就将家安在那里。他的曾祖杨青、祖⽗杨郁、⽗亲杨恒都被朝廷任用为官。杨云翼天资聪明,刚开始学说话便在地上划字,每天能背诵几千字的文章。明昌五年(1194),杨云翼考进士得了第一,词赋也中了乙科,被特授承务郞、应奉翰林文字。承安四年(1199),他出任陕西东路兵马都总管判官。泰和元年(1201),召为太学博士,并升迁为太常寺丞,兼翰林修撰。泰和七年,任签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事,因此被召见。章宗问他有关朝政事务,他回答得很合皇帝的心意。大安元年(1209),翰林承旨张行简推荐说他有才⼲,而且精通术数,因此杨云翼被召回任提点司天台,兼翰林修撰,不久又兼礼部郞中。崇庆元年(1212),杨云翼因病辞官回家。贞祐二年(1214),有关机构给皇帝奏上员官簿籍,宣宗看后,记起杨云翼的名字,起用他担任以前的职务,兼任吏部郞中。三年,他转任礼部侍郞,兼提点司天台。 贞祐四年,元和西夏进兵。。延,潼关失守,朝廷商议由兵部尚书蒲察阿里不孙任副元帅进行抵御,杨云翼说蒲察阿里不孙这个人言过其实,一定会误大事,朝廷不听他的意见,后来果然战败了。 兴定元年(1217)六月,杨云翼迁任翰林侍讲学士,兼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并兼前职,皇上下诏说:“官制⼊三品的人,按例应到外面任职,因为你遇事敢言,议论国事忠诚正直,所以特意留在朝中。”当时右丞相⾼琪执掌朝政,有人请求实行油料专卖,⾼琪竭力赞同,召集百官商议此事,户部尚书⾼夔等二十六人同声说“:可以。”只有杨云翼和赵秉文、时戬等几个人认为不行,这一建议才被搁置下来,⾼琪后来找事责备他,云翼也不在乎。兴定二年,杨云翼任礼部尚书,兼职和过去相同。兴定三年,在京师修筑子城,服劳役的士兵、百姓有好几万人。夏秋之 ![]() ![]() 这年九月,皇帝在內殿召见杨云翼及户部尚书⾼夔、翰林学士赵秉文,都赐坐。皇帝问他们有关讲和的策略,有的人力主作战,皇帝就低着头很不⾼兴,杨云翼缓缓地用《孟子》中的事大、事小的说法来解释此事,并且说:“现在应计划如何使百姓能得到生息,这就是社稷之福。”皇帝的脸⾊这才变得温和一些。 十一月,杨云翼改任御史中丞。宗室承立为代理参知政事,在京兆行尚书省事,大臣们都说他不遵法令。皇上下诏让云翼审问他,罪状成立后,杨云翼在朝廷上奏:“承立现在所犯的都是小事,不值得审。过去元兵⼊侵平凉以西,几个州都被攻破,承立拥有強兵却坐守不动,远远观望而不进兵…延统帅完颜合达据守孤城抵挡大兵的进攻,多次立战功,他的功绩是这样大,而承立的罪责又是那样大,愿陛下明确他们的功罪加以赏罚,那么天下人就知道鼓励的和惩罚的是什么了。剩下的那些小过失,有什么值得追究的呢?”承立因此被免官,完颜合达便掌管了机要大事。 金哀宗即位,先任命杨云翼主管太常卿事,不久拜为翰林学士。正大二年(1225)二月,再任礼部尚书兼侍读。皇帝下诏召集百官商议尚书省费用之事,杨云翼说:“省部费用事小,户部司农⾜可以理办。枢密院专制军事要务,蔑视尚书省。尚书省是主持政务的地方,政事不管大小都应是总领。现在军队的大事关系着家国社稷,宰相却不能参预,要想做到利弊两方面都清楚能行吗?”皇帝赞赏他的看法并加以采纳。 第二年,设立了益政院,以杨云翼为首,每次皇上召见不必唱名而赐坐。当时讲解《尚书》,杨云翼说帝王学习不必像读经的生学那样分析章句,只要知道治国的大纲就⾜够了。因而举出“任贤”、“去琊”、“与治同道”、“与 ![]() 当时的朝臣在朝廷商议大事时大多不能畅所 ![]() 杨云翼曾患风痹病,后来稍好了些,皇帝亲自问他治病的方法,杨云翼回答说“:只是治心罢了,心和,那么琊气就不能⼲扰。治国也是这样,人君先正其心,那么朝廷百官无不尽归于正了。”皇帝听后感到震惊,知道他用医道进谏。 西夏人已与金通好,派来他们的徽猷阁学士李弁来商议两国的贸易之事,你来我往不能议定,朝廷派杨云翼去,一商议就谈定了。正大五年(1228),杨云翼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谥号为文献。 杨云翼天 ![]() ![]() ![]() ![]() ![]() ![]() ![]() 河朔的百姓有十分之一被元人骑兵所迫,渡河而到河南面来,有关部门按罪判处死刑。杨云翼说“:法律所重判的是私渡者,是为了防止奷伪之徒,现在平民被兵所迫,逃到⻩河,是逃避死亡的办法,现在这样做是使他们不死于敌兵而死于法,以后他们只好跟从敌兵了。”宣宗明⽩了道理,把渡河而来的人都释放了。因河南遇旱,哀宗下诏派员官去审理冤狱,而没派人去陕西,杨云翼说“:天地人合为一体,现在的人肢体得病,全⾝都不舒服,怎么能专治受病的地方而不管其他地方呢?”朝廷认为他说得对。 司天监有人进上了《太乙新历》,尚书省 ![]()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 ![]() ![]() 明昌六年(1195),赵秉文⼊朝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他上书议论宰相胥持国应当罢免,宗室守贞可以重用。章宗召见他询问,见他说话前后不一致,于是命令知大兴府事內族完颜礸等审问他。赵秉文开始不敢说,便追问他的仆人,仆人便说出了和他们 ![]() ![]() ![]() 大安初年(1209),北方敌军南下,皇上召赵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备边策略,赵秉文说:“现在我军聚集在宣德,宣德城小,军队只好布置在城外,经过夏天雨淋,器械会被损坏,人也会得病,等秋天敌兵来到,就对我方不利了。现在可派临潢一支军队攻打敌军虚处,这样便可解山西之围,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卫王不用赵秉文的计策,到秋天宣德果然战败。不久赵秉文任兵部郞中,兼翰林修撰,不久又转翰林直学士。 贞祐初年,他提出可实行的三条建议:一是迁都,二是导河,三是实行封建,朝廷大略加以施行。第二年,赵秉文上书表示愿意为家国守卫残破的一州,以宣布朝廷体恤百姓的愿望。他说“:陛下不要认为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等人都以⾝殉国,他们都是书生。”又说“:假如我的死有益于家国,胜过做个坐吃俸禄的无用之人。”皇帝说“:秉文的精神固然可敬,然而现在翰林苑特别难找适当的人,你⾝为宿儒,应当在我⾝边。”因此没有答应。 贞祐四年(1217),赵秉文拜翰林侍讲学士,他说:“宝券流通不畅,是因为朝廷原先商议要改变办法,集市上已传言它不再使用了,因而流通受到制约,渐渐就要废绝了。我认为应当立即回收 ![]() 兴定元年(1217),赵秉文转为侍读学士。拜任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参与修撰国史,知集贤院事。过了一年,知贡举,因录取的进士卢元用韵重复,被降两级官职,他因此请求辞官。金朝自泰和、大安以来,科举文章弊病更大,有关员官只会墨守成规,所取文章卑陋陈腐,仅仅是合乎教条化的格式而已,文章稍有奇峭,便遭黜落,于是文风大大衰败。贞祐初年,赵秉文主持省试,见李献能写的赋,虽然格律稍有耝疏,但词藻华丽,他便将李献能拔擢为第一,参加科举的人大吵大闹,告到台省,认为赵秉文破坏了文章的格律,而且做诗诽谤他。过了很久,这件事才平息。不久,李献能又中宏词科,⼊翰林,而赵秉文竟然因这方面的事情而获罪。 五年,赵秉文又复任礼部尚书,⼊朝谢恩时,皇上说:“你的年岁大了,因为文章的原因所以再次起用你。”赵秉文认为自己⾝受重恩,无以报效,希望大开忠言,使皇上集思广议,每次进见便从容地对皇帝进言说,君王应当俭朴勤政,用兵用刑要谨慎,这样才能使家国长久。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哀宗即位,赵秉文再次请求辞官,但未获准。后来他改任翰林学士,参与修国史,兼益政院说书官,他认为皇帝初即位,应当天天阅读经史,以求有所补益。于是他便献上《无逸直解》、《贞观政要》、《申鉴》各一部。 正大九年(1232)正月,汴京戒严,皇上命赵秉文撰写赦文,以表达自己悔悟哀伤的心情。赵秉文指事陈义,文辞情采都很完美。到敌兵退后,大臣们都要来表示祝贺,让赵秉文写贺表。赵秉文说“:《舂秋》上说‘新宮火,三⽇哭’,现在园陵这个样子,以礼而论,应当安慰而不应当祝贺。”于是就停止了。这时赵秉文年纪已老,天天对时事感到忧愁,无论是吃饭还是休息都不能忘。每听到一件事对百姓有好处,一个人可提拔使用,大则给皇帝上奏章,小则给主管员官去说,殷勤郑重,不能自制。三月,起草《开兴改元诏》,街巷中人都能传诵。洛 ![]() 正大年间,他和杨云翼写了《⻳鉴万年录》给皇上,又⼊宮侍讲,与杨云翼一起收集了自古治国之术,名为《君臣政要》合为一编送进朝廷。赵秉文从小到老没有一天放弃读书,著有《易丛说》十卷,《中庸说》一卷,《扬子发微》一卷,《太玄笺赞》六卷,《文中子类说》一卷,《南华略释》一卷,《列子补注》一卷,删集了《论语》、《孟子解》各十卷,《资暇录》十五卷,所著文章收在《滏⽔集》共三十卷。 赵秉文的文章擅长于辨析,畅所 ![]() 赵秉文为人真诚平易,和人 ![]() 冯璧,字叔献,真定县人,他从小异常聪明,二十岁便补太生学。承安二年(1197)考中经义进士,考制策时又评为优等,调任莒州军事判官,宰相奏留朝廷任校秘书。不久,调任辽滨主簿。当时县中有向百姓购买的十多万斛军粮而没有付款,分散贮蔵于百姓家中,由富人掌管,如有粮食败腐变质,便由百姓承担责任而赔偿,老百姓为此十分苦恼。冯璧将此事上告漕司,立即停止了这种做法,百姓们十分⾼兴。 泰和四年(1204),冯璧调。。州任录事。第二年,攻打蜀地,行部调他任军前检察,帅府将写文书的事 ![]() ![]() ![]() 宣宗南迁时,冯璧正在东方避兵 ![]() 这年六月,冯璧改任大理丞,与台官出行关中,他弹劾了贪赃枉法尤其严重的商州防御使宗室重福等十几个人,从此权贵们对他侧目而视。 兴定四年(1220),因宋人在淮河上阻止使者南下,朝廷派兵南伐,诏令京东总帅纥石烈牙吾塔攻打盱眙,牙吾塔不听从命令,率领精锐骑兵从滁州攻打宣化,放纵士兵大肆抢掠。所以军队所到之地田野萧条,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宋人躲着不出来作战,因此牙吾塔无功而回。行省上奏说:牙吾塔故意违反制度。皇上下诏让冯璧佩带令符审问他。冯璧驰往牙吾塔的军队,夺了他的金符,让其他将帅代管军队,将牙吾塔逮捕⼊狱。士兵们都喧哗起来,说:“我们元帅无罪。”冯璧怒责牙吾塔说“:元帅想用军队来对抗朝廷任命的使者吗?你是受处分的人,恐怕不应该这样吧?皇上使者回奏的案子还能了结吗?”牙吾塔伏在地请死,冯璧说:“兵法,进退自作主张,失去作战机会而导致失败者斩。”他立即拟好奏章上报,当时人都认为他很有胆量。 十月,冯璧改任礼部员外郞,代理右司谏、治书侍御史。皇上下诏问当前所应当先办的事情,冯璧上书讲了六件事,大致是:减少官府中的多余人员;在士卒中选拔精兵锐卒;对有疑问的案子要慢慢处理,慎于用刑;用公正廉洁的人并以此检查官吏;在屯戍的地方⾰除剥削士兵的弊病;制定严噤权贵们托人说情的法令。又上了四项自治的条款,就是区别贤人和奷佞,赏与罚必须说到做到,亲自倾听和观察以了解下情,自我贬损来谨守上天的警戒。 皇帝下诏,因东方发生饥荒,偷盗众多,派御史中丞完颜伯嘉任宣慰使,监察御史道远从行。道远告发永城县令主簿贪赃枉法,完颜伯嘉和县令有过矛盾,将永城令 ![]() ![]() 起初,有间谍报告了归德的行枢密院说,河朔的叛军有人在暗中谋划南渡,行院事胡土门、都⽔监使⽑花辇把这个人撤换了但不做准备。一天,红衲军用几百只木筏连接在一起南渡,破坏了下邑以后才离去。冯璧受命审问此事。冯璧认为二将托病,营私舞弊,听到盗寇的消息却放松防备,而且敌人来时不 ![]() ![]() 四年,冯璧升迁为刑部郞中。关中大旱,皇帝下诏命冯璧与吏部侍郞畏忻审理冤狱。当时河中统帅阿虎带和他的僚属十多人都以弃城罪判处死刑,关在同州狱中等待上报。同州官僚都看上面的旨意办事,问冯璧怎样处置阿虎带等人。冯璧说:“河中是当今重地,朝议时打算把它作为皇上出行时停留的地方,如失去此城,河南、陕西就有亡 ![]() 冬十月,冯璧出任归德治中,不久,改任同知保静军节度使,又改任同知集庆军节度使,上任后就上书请求退休,皇帝加封他一级官,然后辞职。正大九年(1232),元军攻破河南,冯璧北归,又过了几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李献甫,字钦用,李献能的堂弟。他博通经史,特别精通《左氏舂秋》和地理学。李献甫为人⼲练而有心计,他所想到的比别人深远得多,所以当时人称赞他学识満腹。兴定五年(1221),李献甫中进士,历任咸 ![]() 正大初年(1224),夏国派使者来讲和,朝廷派翰林待制冯延登前去谈判,当时李献甫是书表官,跟随冯延登前往。夏国的使者很有口才,冯延登不能说服对方,谈了好几天还不能谈定。当讲到要金国每年进贡时,李献甫忍不住了,在旁揷话说:“夏国与我国和好百年,现在虽改君臣之名为兄弟之国,哪有让哥哥进贡的道理?”使者说:“且不说兄弟关系。宋每年送我国帛二十五万匹,旧例具在,难道您不知道吗?金朝要想恢复友好关系,也非这样办不可。”李献甫正言厉⾊地说“:使者还好意思说吗?宋每年给你家币帛而赐姓给你们,俨然以君⽗自居,但夏国的君臣却没有一个人明⽩这一点。就是使者也应当加以隐讳,但你现在却公开说出。使者当真能做主和议,那么也要按宋赐姓的规矩,敝国每年送给你们帛五十万匹,献甫也能以⾝自任,保证办到。”夏国使者说不出话来,和议便定了下来。后来朝廷给他记功,任命他为庆 ![]() 不久,李献甫被任命为长安县令。长安是京兆行台所在地,供给任务十分繁重,李献甫处理得常常像是还有宽余,县里的百姓依赖他安居乐业。后来他⼊朝任尚书省令史。天兴元年(1232)任六部员外郞,朝中有关防卫的策略常靠李献甫提出,他又因功升迁为镇南军节度副使兼右警巡使。李献甫死于蔡州之难,年仅四十岁。 李献甫所著的文章名为《天倪集》,留在汴京。李献甫死后,他的家也破亡。同年,华 ![]() |
上一章 金史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脱脱等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金史》在线阅读,《金史(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金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