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六十三及《金史》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金史 作者:脱脱等 | 书号:10206 时间:2017/3/26 字数:11512 |
上一章 卷六十三 下一章 ( → ) | |
◎文艺上 ○韩昉 蔡松年(子圭) 吴 ![]() ![]() 金初未有文字。世祖以来,渐立条教。太祖既兴,得辽旧人用之,使介往复,其言已文。太宗继统,乃行选举之法,及伐宋,取汴经籍图,宋士多归之。熙宗款谒先圣,北面如弟子礼。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当时儒者虽无专门名家之学,然而朝廷典策、邻国书命,粲然有可观者矣。金用武得国,无以异于辽,而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传》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治有补于人之家国,岂一⽇之效哉。作《文艺传》。 韩昉,字公美,燕京人。仕辽,累世通显。昉五岁丧⽗,哭泣能尽哀。天庆二年,中进士第一。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累迁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加卫尉卿,知制诰,充⾼丽国信使。⾼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丽,移督再三。⾼丽征国中读书知古今者,商榷辞旨,使酬答专对。凡涉旬乃始置对,谓昉曰:“小国事辽、宋二百年无誓表,未尝失藩臣礼。今事上国,当与事辽、宋同礼。而屡盟长 ![]() ![]() 明年,加昭文馆直学士,兼堂后官。再加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如故。昉自天会十二年⼊礼部,在职凡七年。当是时,朝廷方议礼,制度或因或⾰,故昉在礼部兼太常甚久云。除济南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表乞致仕,不许。六年,再表乞致仕,乃除汴京留守,封郓国公。复请如初,以仪同三司致仕。天德初,加开府仪同三司。薨。年六十八。 昉 ![]() 蔡松年,字伯坚。⽗靖,宋宣和末,守燕山。松年从⽗来,管勾机宜文字。宗望军至⽩河,郭药师败,靖以燕山府降,元帅府辟松年为令史。天会中,辽、宋旧有官者皆换授,松年为太子中允,除真定府判官,自此为真定人。 尝从元帅府与齐俱伐宋。是时,初平真定西山群盗,山中居民为贼污者千余家,松年力为辨论,竟得不坐。齐国废,置行台尚书省于汴,松年为行台刑部郞中,都元帅宗弼领行台事,伐宋,松年兼总军中六部事。宋称臣,师还,宗弼⼊为左丞相,荐松年为刑部员外郞。皇统七年,尚书省令史许霖告田珏 ![]() ![]() ![]() ![]() ![]() 松年前在宗弼府,而海陵以宗室子在宗弼军中任使,用是相厚善。天德初,擢吏部侍郞,俄迁户部尚书。海陵迁中都,徙榷货物以实都城,复钞引法,皆自松年启之。海陵谋伐宋,以松年家世仕宋,故亟擢显位以耸南人观听,遂以松年为贺宋正旦使,使还改吏部尚书,寻拜参知政一。是年,自崇德大夫进银青光禄大夫,迁尚书右丞。未几,为左丞,封郜国公。 初,海陵爱宋使人山呼声,使神卫军习之。及孙道夫贺正隆三年正旦,⼊见,山呼声不类往年来者。道夫退,海陵谓宰臣曰:“宋人知我使神卫军习其声,此必蔡松年、胡砺怈之。”松年惶恐对曰:“臣若怀此心,便当族灭。” 久之,进拜右丞相,加仪同三司,封卫国公。正隆四年薨,年五十三。海陵悼惜之,奠于其第,命作祭文以见意。加封吴国公,谥文简。起复其子三河主簿珪为翰林修撰,璋赐进士第。遣翰林待制萧吁护送其丧,归葬真定,四品以下官离都城十里送之,道路之费,皆从官给。 松年事继⺟以孝闻,喜周恤亲 ![]() ![]() ![]() 珪字正甫。中进士第,不求调,久乃除澄州军事判官,迁三河主簿。丁⽗忧,起复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在职八年,改户部员外郞,兼太常丞。珪号为辨博,凡朝廷制度损益,珪为编类详定检讨删定官。 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內。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俗传六国时燕王及太子丹之葬,及启圹,其东墓之柩题其和曰“燕灵王旧。”“旧”古“柩”字,通用。乃西汉⾼祖子刘建葬也。其西墓,盖燕康王刘嘉之葬也。珪作《两燕王墓辩》,据葬制名物款刻甚详。 安军国节度判官⾼元鼎坐监临奷事,求援于太常博士田居实、大理司直吴长行、吏部主事⾼震亨、大理评事王元忠。震亨以属鞫问官御史台典事李仲柔,仲柔发之。珪与刑部员外郞王翛、宛平主簿任询、前卫州防御判官阎恕、承事郞⾼复亨、文林郞翟询、敦武校尉王景晞、进义校尉任师望,坐与居实等转相传教,或令元鼎逃避,居实、长行、震亨、元忠各杖八十,翛、珪、询、恕、复亨、霍询各笞四十,景晞、师望各徒二年,官赎外并的决。 久之,除河东北路转运副使,复⼊为修撰,迁礼部郞中,封真定县男。珪已得风疾,失音不能言,乃除濰州刺史,同辈已奏谢,珪独不能⼊见。世宗以让右丞唐括安礼、参政王蔚曰:“卿等阅书史,亦有不能言之人可以从政者乎。”又谓中丞刘仲诲曰:“蔡珪风疾不能奏谢,卿等何不纠之。人言卿等相为 ![]() 珪之文有《补正⽔经》五篇,合沈约、萧子显、魏收宋、齐、北魏志作《南北史志》三十卷,《续金石遗文跋尾》十卷,《晋 ![]() ![]() 吴 ![]() ![]() 马定国字子卿,茌平人。自少志趣不群。宣、政未末题诗酒家壁,坐讥讪得罪,亦因以知名。⾩昌初,游历下,以诗撼齐王豫,豫大悦,授监察御史,仕至翰林学士。《石鼓》自唐以来无定论,定国以字画考之,云是宇文周时所造,作辩万余言,出⼊传记,引据甚明,学者以比蔡正甫《燕王墓辩》。初,学诗未有⼊处,梦其⽗与方寸⽩笔,从是文章大进。有集传于世。 任询,字君谟,易州军市人。⽗贵,有才⼲,善画,喜谈兵,宣、政间游江、浙。询生于虔州,为人慷慨多大节。书为当时第一,画亦⼊妙品。评者谓画⾼于书,书⾼于诗,诗⾼于文,然王庭筠独以其才具许之。登正隆二年进士第。历益都都勾判官,京北盐使。年六十四致仕,优游乡里,家蔵法书名画数百轴。年七十卒。 赵可,字献之,⾼平人。贞元二年进士。仕至翰林直学士。博学⾼才,卓荦不羁。天德、贞元间,有声场屋。后⼊翰林,一时诏诰多出其手,流辈服其典雅。其歌诗乐府尤工,号《⽟峰散人集》。 郭长倩,字曼卿,文登人。登皇统丙寅经义乙科。仕至秘书少监,兼礼部郞中,修起居注。与施朋望、王无竞、刘岩老、刘无 ![]() 萧永祺,字景纯,本名蒲烈。少好学,通契丹大小字。广宁尹耶律固奉诏译书,时置门下,因尽传其业。固卒,永祺率门弟子服齐衰丧。固作《辽史》未成,永祺继之,作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上之。加宣武将军,除太常丞。 海陵为中京留守,永祺特见亲礼。天德初,擢左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再迁翰林学士。明年,迁承旨。尚书左丞耶律安礼出守南京,海陵 ![]() ![]()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 ![]() 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砺 ![]() ![]() 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郞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郞⽩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王竞,字无竞,彰德人。警敏好学。年十七以荫补官。宋宣和中,太学两试合格,调屯留主簿。⼊国朝,除大宁令,历宝胜盐官,转河內令。时岁饥盗起,竞设方略以购贼,不数月尽得之。夏秋之 ![]() 天眷元年,转固安令。皇统初,参政韩昉荐之,召权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诏作《金源郡王完颜娄室墓碑》,竞以行状尽其实,乃请国史刑正之,时人以为法。二年,试馆阁,竞文居最,遂为真。 迁尚书礼部员外郞。时海陵当国,政由己出, ![]() ![]() 竞博学而能文,善草隶书,工大字,两都宮殿榜题,皆竞所书,士林推为第一云。 杨伯仁,字安道,伯雄之弟也。天 ![]() ![]() 改著作郞。居⺟丧,服除,调镇西节度副使。⼊为起居注兼左拾遗,上书论时务六事。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 ![]() 除滨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其弊遂止。⼊为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郞、翰林直学士。故事,谏官词臣⼊直噤中,上闵其劳,特免⼊直。改吏部侍郞,直学士如故。郑子聃卒,宰相举伯仁代之,乃迁待讲兼礼部侍郞。 伯仁久在翰林,文词典丽,上曰:“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吕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点窜再四,终不能尽朕意,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不数月,兼左谏议大夫,俄兼太常卿。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数人,上以伯仁领之。从幸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郑子聃,字景纯,大定府人。⽗宏,辽金源令,二子子京、子聃。杨丘行尝谓人曰:“金源二子,凤⽑也。小者尤特达,后必名世。”子聃及冠,有能赋声。天德三年,丘行为太子左卫率府率,廷试明⽇,海陵以子聃程文示丘行,对曰:“可⼊甲乙。”及拆卷,果中第一甲第三人。调翼城丞,迁赞皇令,召为书画直长。 子聃颇以才望自负,常慊不得为第一甲第一人。正隆二年会试毕,海陵以第一人程文问子聃,子聃少之。海陵问作赋何如,对曰:“甚易。”因自矜,且谓他人莫己若也。海陵不悦,乃使子聃与翰林修撰綦戩、杨伯仁、宣徽判官张汝霖、应奉翰林文字李希颜同进士杂试。七月癸未,海陵御宝昌门临轩观试,以“不贵异物民乃⾜”为赋题“忠臣犹孝子”为诗题“忧国如渴饥”为论题。上谓读卷官翟永固曰:“朕出赋题,能言之或能行之,未可知也。诗、论题,庶戒 臣下。”丁亥,御便殿亲览试卷,中第者七十三人,子聃果第一,海陵奇之。有顷,进官三阶,除翰林修撰。改侍御史。 京畿旱,诏子聃决囚,遂澍雨,人以比颜真卿。迁待制,兼吏部郞中,改秘书少监。迁翰林直学士,兼太子左谕德,显宗深器重之。以疾求补外,遂为沂州防御使,皇太子币赆甚厚,命以安舆之官。召还,为左谏议大夫、兼直学士。改吏部侍郞、同修国史,直学士如故。迁侍讲、兼修国史,上曰:“修《海陵实录》,知其详无如子聃者。”盖以史事专责之也。二十年,卒,年五十五。子聃英俊有直气,其为文亦然。平生所著诗文二千余篇。 ![]() ![]() ![]() 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移剌益、赵沨等七人为编修官。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是时,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奏曰:“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上曰:“近⽇制诏惟 ![]() ![]() 明昌元年,怀英再迁国子祭酒。二年,迁侍讲学士。明年,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迁翰林学士。七年,有事于南郊,摄中书侍郞读祝册,上曰:“读册至朕名,声微下,虽曰尊君,然在郊庙,礼非所宜,当平读之。”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明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泰和元年,增修《辽史》编修官三员,诏分纪、志、列传刊修官,有改除者以书自随。久之,致仕。大安三年卒,年七十八,谥文献。怀英致仕后,章宗诏直学士陈大任继成《辽史》云。 部分译文 韩昉,字公美,燕京人。他的先人在辽国做官,几代官运亨通,地位显达。韩昉五岁丧⽗,哭泣能尽哀。辽天庆二年(1112),韩昉⾼中进士第一名。补任右拾遗的官职,后转史馆修撰。曾迁任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又加任卫尉卿、知制诰,并充任⾼丽国信使。 ⾼丽国虽然过去就和我朝互通友好,但是在天会四年(1126),他们奉表称藩而不肯进献有诺言条款的誓表,屡次派人去要盟约,都不得要领。而韩昉又到⾼丽,再三督促。⾼丽征求国中读书知古今的人,商榷宗旨措辞,让酬答有针对 ![]() 第二年(1127),加授韩昉昭文馆直学士之职,兼任堂后官,再加授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后改任礼部尚书,迁升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之职如故。韩昉自从天会十二年(1134)进⼊礼部,在职共七年。当时,朝廷刚开始讨论礼仪,有的制度沿袭前朝,有的制度要改⾰,所以韩昉在礼部兼任太常卿时间很久。后被任命为济南府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1144),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未获批准。六年(1146),再次上表请求辞职,又拜汴京留守,封郓国公。韩昉仍像当初那样请求辞职,结果按仪同三司的待遇辞了职。天德初年(1149),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韩昉逝世的时候,是六十八岁。 韩昉 ![]() 胡砺,字元化,是磁州武安人。少年时代就特别好学。天会年间,大军下河北,胡砺被军士劫掠,走到燕地,胡砺逃跑躲蔵在香山寺,和雇工们处在一起。韩昉看见对他很惊异,让他赋诗来看他的学问,胡砺 ![]() 皇统初年(1141),胡砺是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胡砺 ![]() 胡砺改任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残暴凶狠,蔑视同僚和下属,胡砺常常以礼折服他,郡守惭愧,完全服了他,把郡事一概委托胡砺。深州所辖五个县,按惯例应该设置弓手一百多名,少者也得六七十人,一年要征收民间钱财五千多万作为这些弓手的酬金。这些弓手都是市井无赖,以缉盗为名,所到之处 ![]() 胡砺又被授翰林修撰,迁任礼部郞中,一时各种典礼如何举行多由胡砺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都到庙堂恭贺,独有胡砺不下跪。海陵问他为什么不跪,胡砺拿政令来答对,并且说“:着朝服下跪,是见君⽗的礼。”海陵深深器重他。天德初年(1149),胡砺再次升迁为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因为⺟亲丧事离职。服丧期満任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郞⽩彦恭为使,海陵王对胡砺说:“彦恭官位在卿以下,因为他过去的功劳,所以让卿当副使。”胡砺又迁任翰林学士,改任刑部尚书。海陵王出巡,胡砺作为护驾侍从人员到汴京,不幸得了病,海陵数次派人临 ![]() 王竞,字无竞,彰德人。机警聪敏,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借助于⽗祖的功绩补官。宋宣和年间,王竞在太学两次试考合格,被任屯留主簿。进⼊当朝后,授职大宁县令,历任宝胜盐官,又转为河內县令。这一年地方发生了饥荒,盗贼四起,王竞想方设法悬赏抓拿贼人,不出数月就全部抓获。夏秋季节之 ![]() 天眷元年(1138),王竞转任固安县令。皇统初年(1141),参政韩窻向朝廷举荐王竞,于是便召他暂任翰林文字之职,并兼任太常博士。皇上下诏书,命令做金源郡王完颜娄室墓碑的碑文,王竞完全按实际情况来记述,又请国史校对,因而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碑文作为范例。天眷二年,在馆阁的试考中,王竞的文章位居魁首,于是他被正式授职。 后来,王竞升迁为尚书礼部员外郞。当时海陵王执掌国政,处理政事都由他一人做主。他想让百官在处置朝政时都避开朝堂。王竞说,作为臣子没有避讳朝政公事的。于是,海陵王才终止了这种做法。萧仲恭由于作为太傅统领三省的功绩而加封亲王,他想援引辽国的旧制,使亲王使用紫罗伞。事情下传到礼部,王竞和郞中翟永固明⽩地说这不对,最终没让事情通过。海陵王因此很看重王竞。天德初年(1149),王竞转任翰林待制,迁升翰林直学士后,改做礼部侍郞,后又升为翰林侍讲学士,改任太常卿,与其他人一起修订国史。再被提拔为礼部尚书,仍然参与编修国史。 大定二年(1162)舂天,王竞跟随太傅张浩进京朝拜,皇上下诏书重又封他为礼部尚书。这年,王竞奉旨搬迁睿宗的陵墓,所行礼仪不符合典礼制度,结果他被削去两级官职。皇帝又下诏令他创制五龙车,让他兼任翰林学士承旨、编修国史。大定四年(1164),王竞死于任上。 王竞学识渊博,能做文章,善于草书、隶书,擅长写大字,两京宮殿上的榜文题字都是王竞所写。士大夫推举他为书法第一人。 杨伯仁,字安道,是杨伯雄的弟弟。他本 ![]() 海陵王曾经有一天晚上召杨伯仁来赋诗,杨伯仁诗兴很⾼,不到二鼓的时间就做了十首,海陵王十分 ![]() ![]() 孟宗献在乡试中以第一名考取举人,杨伯仁读了他应试的文章,称赞他“这个人必会成就大名”这一年,孟宗献在府试、省试、殿试中都得了第一名,号称“孟四元”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他通晓文章。按照惯例,状元的官级是从七品,授职承务郞,而世宗由于孟宗献的与众不同,授予他从六品官级,任命他做奉直大夫。 杨伯仁改任了著作郞。遇到他⺟亲逝世,守孝期満脫去孝服后,他调迁为镇西节度副使,进⼊朝中任起居注,并兼做左拾遗,常上书谈论各方面时事。杨伯仁又改任大名郡少尹。大名郡里的土豪劣绅横行霸道,没人管制得了,百姓深受其害。杨伯仁把他们的 ![]() 杨伯仁做了滨州刺史。郡中有这样的风气:出派做事的家奴逃跑,捉住后可以得到奖赏。杨伯仁到任以后,却斥责家奴的主人,杖杀逃跑的家奴。像这样做了几次,这种坏风气就被制止了。杨伯仁⼊朝任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郞、翰林直学士。依照以前的规矩,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宮噤值班。皇上怜恤杨伯仁的辛苦,特别恩准他免⼊宮噤值班。杨伯仁改做吏部侍郞,仍然兼为直学士。郑子聃逝世,宰相举荐杨伯仁接替他的位置。于是,杨伯仁被提升为侍讲,并兼任礼部侍郞。 杨伯仁在翰林的时间很长,文章词采典雅华丽。皇上说:“自韩窻、张钧之后,有翟永固,近期就是张景仁、郑子聃,现在就只有杨伯仁罢了,其他人没见谁会做文章。吕忠翰起草《降海陵庶人诏》,几次修改加工,却始终不能完全符合朕的意思。状元尽管以诗词文赋冠盖天下,但至于作为使节相互往来,未必都会应对言辞。凡是进士,可以先让他们补充京城外官位的空缺,等考察出其中有善于写文章的人再召来任用。”不出数月,杨伯仁受命兼任左谏议大夫,没多久,又兼任太常卿。 大臣们推荐了几位能够修撰起居注的人,皇上让杨伯仁导领他们工作。杨伯仁⾝体多病,跟随皇上驾临上京,走到临潢的时候,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得了感冒,于是返回中都。第二年,皇上回驾中都,派使臣慰问杨伯仁,赏赐他药剂。这年,杨伯仁逝世。 wWW.bAmXs.cOm |
上一章 金史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脱脱等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金史》在线阅读,《金史(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金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