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旗杨》马鞍和马镫出现时间及《三国旗杨》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三国旗杨 作者:潇宇 | 书号:14469 时间:2017/5/8 字数:7109 |
上一章 马鞍和马镫出现时间 下一章 ( → ) | |
汉代是国中古代历史的第一个⻩金时期,其初步奠定了国中后世2000年的大致疆域,从此使“天下一统”的观念深⼊汉民族的內心深处,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对周边地区甚至远至中西亚都产生了大巨影响,第一次使国中作为一个稳固強大的帝国登上世界历史的一级竞争舞台。汉朝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強有力的军事力量,这一力量的最重要来源就是它能征善战的骑兵队部。而对于骑兵来讲非常重要的马具,其最关键的马鞍和马镫在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是否存在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事情。 对于这一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始终没有在考古中发现西汉马鞍和两汉马镫的实物和雕塑、绘画等方面的证据,传统观点是这样认为的:“西汉时,马鞍、马镫仍未出现,多少影响了骑兵的战斗力”⑴、“…(西汉)但马镫仍未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骑兵的战斗力。”⑵而需要強调的是,这里及本文所说的“马鞍”并非指其广义上所含概的所有用于隔开人体和马背的物体,而是指其狭义,即两端上翘的“⾼桥马鞍”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里就要对此进行一下耝浅的讨论。 马鞍和马镫是全套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在没有鞍镫的时代,人们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但这种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同时在奔跑的马背上也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战中,骑手无法随心所 ![]() 第一个⾰新(这只是一般 ![]() ![]() ![]() ![]() ![]() 既然马鞍和马镫是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方式产生的前提,从国中古代骑兵运用的情况中就大致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了。可以认为,在国中至迟到秦代,马鞍和马镫仍未产生。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由于始皇陵兵马俑中具有表现细致的马具,却惟独没有⾼桥马鞍与马镫(图1),而且还因为在兵马俑战阵的布局上,骑兵数量相对很少,且被布置在远离主阵的侧面角落里,这说明在秦代以前,骑兵的作用只是侦察、侧翼包抄、 ![]() 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孙膑对骑兵作战的叙述:“用骑有十利:一曰 ![]() ![]() ![]() ![]() 那么历史记载中汉朝骑兵的作战情况又是如何呢? 文帝时“十四年冬匈奴谋⼊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上乃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郞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于是以东 ![]() 自武帝以后,骑兵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其明年,元朔之五年舂,汉令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阙。”⑻“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⑼“其明年舂汉复遣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骑,乃再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⑽“其明年舂,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余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余里,击匈奴,过屠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⑾“元狩四年舂,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出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之士皆属骠骑。”⑿“秋,蝗。遣浚稽赵破奴二万骑出朔方击匈奴,不还。”⒀“夏五月,贰师将军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与天山,斩首虏万余级。”⒁“四年舂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宮。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因杼将军公孙敖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游击将军韩说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強弩都尉路博德步兵万余人与贰师会。”⒂“冬,辽东乌桓反,以中郞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击之。”⒃在这些战例中,可以看到两个趋势。一是骑兵在总兵力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大,随着车兵的逐渐退出场战,骑步两兵种在数量上的比率关系从十万比数十万,上升到七万比十四万,骑兵明显已经取代步兵而成为战斗主力,相反步兵则下降到“踵军”即跟随在后助战的地位,致于只由骑兵立独参加的战役更是屡见不鲜。二是往往一次战役就长驱奔袭数百里乃至一两千里进行会战,长时间骑马带来的疲劳问题愈发突出,如果骑手不能以充沛的体力投⼊战斗,取得河西、漠北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没有鞍镫的情况下,这样的战役几乎无法想象。 另一方面,从具体的战斗方式上看,早在楚汉战争时期“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⒄能够采用此种在敌阵之中冲突的战斗方式,说明骑者在马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稳 ![]() 西汉时期,弓箭是匈奴和汉军骑兵最重要的作战武器,它的使用受到马具的严重制约。没有马鞍的时候,在奔马上 ![]() ![]() ![]() ![]() ![]() ![]() ![]() ![]() 古代弓箭的使用还受到天气影响,弓弦如果被雨⽔浇 ![]() ![]() ![]() ![]() ![]() ![]() ![]() 尽管有这么多的文献证据证明汉代鞍镫的存在,缺乏考古方面的实证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国中所发现的最早表现⾼桥马鞍的文物是东汉末年作品,如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图2)和鞍马彩绘木雕;而最早具备马镫的雕塑作品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骑马乐俑(图3),因这批俑中有马镫者只是在马⾝左侧鞍下有一个三角型镫具,仅及小腿一半⾼,而右侧则没有,且骑者的脚也未踏于其中,所以被认为是马镫的雏形,即用于上马的器具;致于最早的实物双马镫,则是辽宁北票十六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鎏金铜裹木质马镫(图4)。但迄今为止,对于西汉和东汉初年的⾼桥马鞍及两汉马镫,却始终没有发现其实物和能够证明它们存在的艺术作品。 未发现不等于没有。既然通过史书可以推测出它们的存在,就应该从“为什么这些东西没有出现”的方面去思考。 鞍镫产生于东亚是肯定的,但它们的发明是否来自中原汉地呢?从需求促成发明的角度上讲,很难想象一个以稼穑为生的农耕民族会比终年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对此有更急切的需求。从而可以推断,最早发明鞍镫的荣誉更应该属于匈奴等北方民族。这样,寻找其实物证据为何不存的方向就应转向匈奴。 如前面所说,公元4世纪⼊侵欧洲的匈奴人使用木制的马鞍,而他们所使用的原始马镫也只不过是绷带、⽪带或者用一种亚⿇织成的腿带。由于无论是原来居住还是西迁途中经过的地域,多半是稀树草原和沙漠,缺乏树木,这必定会限制制作⾼桥马鞍的数量而仅供贵族和作战士兵使用;同时在需要将供应不⾜的木材用于制造马鞍和弓的情况下,也不大可能再改进制造木质马镫,致于主要用于打造武器的金属则更加缺乏,用其制造马镫更加不可能。因此4世纪时的软式原始马镫应与两汉时代的匈奴马镫无大差别。反观冯素弗墓的双马镫,已经是很成型的东西,自然不会是后世马镫的祖先。那么在此之前,必定经历过一个相当长阶段的原始状态。因为西方记载中匈奴的“绷带”状软式马镫已具备了后世马镫固定双脚的功能,因而与长沙西晋墓骑俑仅用于上马的单镫相比,它更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马镫的祖先,而上马用的镫具只不过是为真正的马镫提供了外型上改进的榜样而已,因双镫也有帮助上马的功能,所以在它改进之后单镫就被取代了。说到这里,一看便知,原始纯木质马鞍和用⽪⾰、⿇纤维制作的马镫(或者说只是一种“绑带”而已),甚至是后来使用木制而无金属外⽪的马镫,都是极易腐朽而难于保存至今的,即使能够保留下来,那些外表仅仅是一条⿇布、⽪带的物品,要准确判断它们的用途也是难上加难。这就是为什么始终没有发现汉代马鞍尤其是马镫的原因。 除去这些,还有一些国外考古发现和国內存在争议的艺术作品。如上世纪初蒙古匈奴墓地的发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诺音乌拉山脉一座陵墓墓室中的随葬品,这座陵墓是1912年一位蒙古采金工程师偶然发现的,1924年对它进行了科学 ![]() ![]() ![]()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国中,在西方中世纪以后的美术作品中,也往往出现忽视马鞍和马镫的倾向,如图10中的匈奴王阿提拉,既无马鞍又无马镫。众所周知,正是匈奴人的三棱椎箭、⾼桥马鞍和原始马镫打败了罗马人的大盾、投 ![]() ![]() 通过对以上文献和考古文物的资料观察,可以看出,尽管至今为止尚没有实物和艺术作品来证明它们的存在,⾼桥马鞍和马镫这两项对骑兵来讲至关重要的发明,在两汉时代仍然应该是已经投⼊应用的。正是它们使匈奴成为草原霸主,也正是它们推动了汉帝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大幅度扩张,为将国中历史上第一个稳固帝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扩散到北亚和中亚奠定了基础。相信随着汉****古的进一步发展,两汉时期的马鞍和马镫最终会揭开它们朦胧的面纱。 wWw.BAmXS.CoM |
上一章 三国旗杨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潇宇最新创作的免费架空小说《三国旗杨》在线阅读,《三国旗杨(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三国旗杨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