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0141-0150及《明朝的那些事儿》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11323 |
上一章 0141-0150 下一章 ( → ) | |
[141] 蓝⽟思虑再三,决定将将领们召集起来,听取他们的意见。 不出所料的是,将领们有的说撤退,有的说前进,其中建议撤退的占多数,而王弼则坚决主张继续前进(深⼊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覆命)。但他的意见也很快就淹没在一片反对声中。 蓝⽟终于明⽩了,召来这些将领是没有用的,主意还要自己拿。 就此退回去吗?那自己十几年的心⾎岂不是⽩费了,等待了这么久,临到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不,我决不甘心! 那么继续前进吗?可是敌人在哪里呢,粮食和⽔也不多了,队部坚持不了几天,十几万人可能就饿死、渴死在这里。到那个时候,自己也只能骑着马踏过无数士兵的尸体逃回去,又有何脸面去见皇帝啊。 前进还是撤退,这是个问题。 大家都不说话了,他们明⽩,现在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士兵们看着将领们,将领们看着蓝⽟,蓝⽟看着天空。 如果上天能帮自己拿主意该多好啊,做出选择是容易的,但如果我选择错误,上天能给我第二次改正的机会吗? 蓝⽟,你要明⽩,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你只有一次机会。如同拍卖行里的一锤定音,贵 ![]() ![]() 到这个地步,兵书已经没用了,谁也不能告诉我敌人在哪里,要作出这个抉择,我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直觉?对,就是直觉!这里満天⻩沙,遍地荒芜,没有人烟,但我能感觉到,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可是直觉真的靠得住吗,没有报情,没有线索,没有任何踪迹。就凭自己的感觉作出如此重大的判断? 为了作出今天的判断,我已经默默地奋斗了很多年。 是的,我要相信自己,要相信无数次场战厮杀累积的经验,要相信无数个夜晚孤灯下 ![]() 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前进!这就是我的判断!我的判断是对的,我的判断一定是对的! 他下定了决心,沉稳的对那些等待他的将领们说道:"前进,敌人就在附近。" 没有人再提问,因为他们已经从蓝⽟的脸上看到了自信,这种自信也感染了他们,感染了整支军队。 于是,十五万大军出发了,士兵们向着未知的命运又迈出了一步,但这支荒漠中的军队没有犹豫,没有动摇。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如何困难,蓝⽟一定是有办法的,这个人一定能够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并活着回家。 上下同 ![]() [142] 蓝⽟带着他的军队继续深⼊荒漠,他们行军路上小心翼翼,就连做饭也要先在地上挖个洞,在洞里做饭,以防止烟火冒出,被敌军发觉(军士⽳地而炊,毋见烟火)。这实在是一支可怕的军队,在茫茫沙漠中,还注意到这样的细节,这支军队就像一只沙漠中的蝎子,悄悄地前进,隐蔵在 ![]() 当大军到达捕鱼儿海南面后,蓝⽟终于发现了北元大军的踪迹,但到底有多少人,首领有多⾼的级别,他并不知道。无论如何,这是最好的机会,他立刻命令王弼为先锋,向捕鱼儿海东北前进,务求一举歼灭北元军队。 此时,在捕鱼儿海的东北边,北元的最⾼统治者脫古思帖木儿正在和他的大臣们举行宴会,他并不是傻瓜,蓝⽟的大军一出发,他就得到了消息。他深知平时小打小闹,打完就跑,对方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但这次朱元璋是来真的了,要跟自己玩命,好汉从来不吃眼前亏,他把自己的主力队部和大大小小的贵族们都转移到了这个地方。 此地平素无人居住,茫茫大漠,蓝⽟的军队没有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军马没有⽔草,蓝⽟深知用兵之道,是不会深⼊大漠的。(军乏⽔草,不能深⼊)只要等到蓝⽟的补给供应不上,粮尽⽔绝,就可以反守为攻。 在等待的时间里,他也曾经不安过,万一蓝⽟真的来了呢,但许多天过去了,连人影都没一个,慢慢的,他放松了警惕,甚至连基本的守卫也不再设置,每天和大臣们饮酒取乐,顺便说一句,这次避难,他还带上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这本是为了他们的全安。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却与他的设想完全相反。 就在王弼向他的大营 ![]() 在大漠和草原上英勇善战的蒙古民族,对于危险往往有种先天的预知,这是他们民族长期游牧的生活习惯养成的,可是脫古思帖木儿也说不出到底哪里不对,预感终究只是预感。 还是接着喝酒吧 在脫古思帖木儿举行宴会上的帐外,一名百户长喝醉了酒,他向驻防的太尉蛮子打了个招呼,晕晕乎乎的走出了营区,漫天飞沙中,他也不知自己走了多远。等他有点清醒过来时,已经不认得回去的路了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他努力使自己镇定下来,分辨出了方向,便回头向大营走去,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前方出现了许多人影,由于天空被⻩沙覆盖, ![]() ![]() ![]() 他们是明军! 这些明军士兵用恶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还大声呼喊,很快,更多的明军士兵围拢了来,他们以看待珍惜动物似的眼神注视着他。他很荣幸地成为了第一个俘虏。 今天真是倒霉,出门忘了看⻩历啊。 [143] 危机就在眼前,而北元贵族们却仍在饮酒作乐,但并非所有的人都丧失了警觉。 太尉蛮子就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人, ![]() 他作为北元军队的统领者,敏锐的感觉到在不远处漫天风沙的背后,似乎有危险正在向他 ![]() 此时,风声小了,代之而起的却是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北元士兵们发现,距自己仅仅十几步之处突然杀出一队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骑兵!他们伴随着黑夜和飞沙而来,与传说中的妖魔鬼怪的出场方式一模一样。 他们不问来由,以千钧之势冲⼊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人就砍,无数的北元士兵在黑暗之中恐惧万分,以为这些人真是地狱中的妖魔鬼怪,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 但太尉蛮子很明显是个无神论者,他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些不速之客真是他们的死敌--明军,于是迅速跑到后军组织还未被冲击的队部进行抵抗。其头脑不可谓不冷静,反应不可谓不快,但他一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挽救元军的。 他组织队部赶去与明军作战,此时的明军却是士气⾼涨,他们为了找到这些冤家,在沙漠里吃尽了苦头,受够了累,好不容易找到了对手,积蓄多⽇的怒火终于发怈出来,个个以一当十,而元军没有堤防,很多人还在饮酒作乐,哪里是他们的对手!明军时而分散,时而集中,把元军大营冲成几段,赶杀来不及上马的元军。太尉蛮子手忙脚 ![]() 蛮子死后,元军更是大 ![]() 营帐內还在喝酒的脫古思帖木儿听见营外大 ![]() ![]() 这回老底是彻底赔光了。 [144] 明军继续追赶着慌 ![]() ![]() ![]() 皇帝已经跑了,统帅也死了,抵抗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很多人放下了武器。 牢饭毕竟也是饭,就这么着吧。 当蓝⽟来到北元军营时,他看到的是成群的俘虏和牛羊,是垂头丧气的北元贵族,是一场真正而彻底的胜利。 他遥望天际,仰天长啸:伯仁(常遇舂字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 捕鱼儿海战役就此结束,此战彻底歼灭了北元的武装力量,俘获北元皇帝次子地保奴、太子妃并公主內眷等100余人、王公贵族3000余人、士兵7万余人、牛羊十余万头,缴获了元朝皇帝使用了上百年的印玺。 以往无论元朝统治者如何败退,每次逃跑时起码还带着印,从大都到上都,从应昌到和林,再到捕鱼儿海,别管多差的地方,支个帐篷就能成立临时府政,大臣是现成的,抓走一批再任命一批,这次连印都丢了,这套把戏也就不用再演了。 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那里,他并没有大臣们想像中的奋兴和欣喜,而是静静的坐着,二十年的努力,二十年的战争,太长了,长的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现在终于结束了,我的敌人崩溃了,和平和安宁将降临我的帝国和我的臣民。蓝⽟,你没有辜负我的希望! 他看着満朝文武,说出了他一生中对部下将领的最⾼评价:"蓝⽟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 (仲卿是汉大将军卫青,而药师就是唐时名将李靖) 蓝⽟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十余万大军深⼊不⽑,奋勇作战,彻底击溃了北元,完成了他的先辈没有完成的伟大功业,他确实无愧于这一评价。 逃往中的脫古斯帖木儿却没有朱元璋和蓝⽟的 ![]() 环顾⾝边,只剩下了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和丞相失烈门,十余万大军仅剩数十人。没有了臣民,没有了士兵,本钱没有了,再也不能去⼲打劫的买卖。这次是真的失败了。 为什么会失败呢,如果再走远一点,如果天气不是那么差,如果不是有风沙,如果能多种点树,搞好环境保护,如果还有如果,我会失败吗。 说这些都没用了,先到和林吧,王保保能在那里东山再起,我也可以,只要重整旗鼓,我一定能重振元朝,恢复我祖先的光荣! 但这个梦想还没有到达它的目的地,就在中途破灭了。 梦想破灭的地方叫土剌河,脫古斯帖木儿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叫也速迭儿的蒙古人,让他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蒙古人终结了北元。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三十七章 章节字数:3760更新时间:07-02-2215:58 [145] 也速迭儿到底是什么人呢,我们还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军攻击钓鱼城,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城池没有攻下,自己却被城中发 ![]() 蒙哥的死产生了一连串的后果,正在攻击南宋的忽必烈立刻收兵回去争夺汗位,而他的竞争者就是自己的弟弟阿里布哥,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阿里布哥战败,被幽噤而死。忽必烈最终成为了元朝的开国皇帝,他胜利了。 相对于⻩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子孙称⻩金家族)的其他子孙而言,他的胜利延续了上百年,即使在被明军赶出中原之后,他的子孙始终牢牢地把握着至⾼无上的大汗之位。 但失败者是不会永远失败的,忽必烈的胜利在土刺河结束了,结束它的就是也速迭儿。他十分⼲净利落的杀死了脫古斯帖木儿和他的儿子天保奴,并夺走了大汗的宝座。 这个也速迭儿是脫古斯帖木儿的亲戚,但他还有另一个⾝份,他是阿里布哥的子孙。一百多年过去了,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仇恨往往比爱更有生命力,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 也速迭儿杀死脫古思帖木儿后,自己当上了蒙古大汗,称卓里克图汗。但他的胜利也没有延续多久,不久死去,而死亡的魔咒似乎就此附在了⻩金家族的⾝上,他的继任者也都在登基不久后就死掉了,⻩金家族的最后一位继承者坤帖木儿死于建文四年(1402),他的部将鬼力⾚篡夺了汗位,取消了元的国号,恢复了鞑靼的古称。 元就此灭亡了,⻩金家族的光辉消散了。 196年前,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嫰河)召开大会,他豪情万丈的看着臣服于他的诸侯,大声宣告自己即蒙古国大汗位,他从此成为了蒙古的统治者,铁木真这个名字不再被人们提起,取而代之的是伟大的成吉思汗。 这个名字从此响遍了整个世界,从东亚到中亚、西亚,再到东欧,⻩金家族和它的士兵们呼喊着这个伟大的名字征战全世界,横跨欧亚的帝国就此建立。 然而还不到两百年,这个大帝国和统治帝国的家族就此消亡了,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只剩下了捕鱼儿海的逃亡,土刺河的背叛和谋杀,和那夕 ![]() 结束了,一切就此结束了! [146] 蓝⽟开始班师,这一战使他的名望达到了顶峰,从此他不会再被人说成徐达第二或者常遇舂第二,他的名字将和这些名将一起为人们所传颂。 捕鱼儿海战役是蓝⽟一生的最⾼点,但在此之后,他却频频出错,最终走向了毁灭的终点。 蓝⽟的昏着 昏着是围棋用语,它的意思是指⾼明的棋手出现不该有的错误,把这个词用在蓝⽟⾝上是很合适的,离开场战后,这位英明神武的大将军似乎就和任意妄为这个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归途中,蓝⽟⼲出了一件颇为让人不聇的事情,他欺负了元主的老婆,而这位女 ![]() ![]() 蓝⽟的行为违反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也十分不得人心,朱元璋十分愤怒,但由于考虑到蓝⽟功劳很大,便没有去更深的追究他,而蓝⽟却以为这是默许的表现,更加猖狂起来。 此后,他的这类表演越来越多,在他回到喜峰关口时,由于已经是黑夜,守关的员官休息了,听到有人叫关就立刻跑去开门,而蓝⽟却⼲出了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他命令自己的士兵攻击关卡,打破城墙強行闯⼊,还颇为洋洋自得。 这就太过分了,守关的员官也是人,人家已经跑去开门了,而你连一会都不愿意等,难道你是赶去救火不成? 这两件事让朱元璋十分恼火,他原来准备封蓝⽟为梁国公,为了警告蓝⽟,他把梁字改成了凉字,大家从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蓝⽟态度的转变。 蓝⽟似乎也应该有所警觉了,但他却注定是个有两分颜⾊就要开染坊的人。不但继续放任自己的行为,居然还把手伸到了军权上,他不经过朱元璋的允许,在军队中任命自己的亲信员官,布置自己的势力。 这一切自然没有逃过锦⾐卫的眼睛,于是朱元璋开始考虑怎么处理这个胡惟庸第二了。 蓝⽟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却在获得成功之后做出如此多不法的事情,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但其实只要联系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纳哈出投降事件,就能合理的解释蓝⽟的行为。 从宴请纳哈出时的傲慢到喜峰关的骄狂,我们可以给蓝⽟下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是个耝人。 所谓耝人,不是指他没有文化或是行为耝鲁,而是指他的行为欠考虑,为人处事不通人情,属于那种想了就⼲,⼲了再想的人。其实他的 ![]() 这就是所谓的 ![]() 而关键问题在于,蓝⽟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生死只取决于朱元璋的容忍和耐心,而朱元璋并不是个有耐心的人。 [147] 蓝⽟很快就犯了新的错误,朱元璋考虑到蓝⽟的功劳,破例封给他太子太傅的官衔,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个从一品官职,一般员官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而蓝⽟就像吃错了药似的,居然在很多人面前大叫:"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给个太师吗?"(我不堪太师耶?) 这就不是要求进步了,是嫌自己活得太长。 朱元璋再也不能忍受了,如果他还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他又一次亮出了屠刀。 要说明的是,在历史上,蓝⽟被杀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明通鉴》记载,蓝⽟被杀和燕王朱棣有莫大的关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的行事方法和手段都很接近朱元璋,所以很多人都说他最像朱元璋,此人后来的故事大家应该也有所了解了,这里先不说他,后面自有专题介绍。 蓝⽟是常遇舂的內弟,而常遇舂的女儿又是太子朱标的妃子,所以蓝⽟和太子的关系很好,在出征纳哈出回来后,这位仁兄找到太子,对他说:"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 蓝⽟算是够朋友,把这些话对太子说了,只是希望太子小心,但他忘记了一句成语"疏不间亲",你蓝⽟最多不过是个外戚,怎么能和亲兄弟比! 太子后来在闲聊时把蓝⽟对他说的话告诉了燕王朱棣,于是朱棣便狠狠地告了蓝⽟一状。朱元璋在朱棣的挑拨下才对蓝⽟动手。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在我看来,蓝⽟被杀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他的骄纵不法,无论如何,朱元璋决定要对蓝⽟下手了。 既然决定要动手,先要给蓝⽟一个罪名,毕竟程序还是要走的。总不能无缘无故就拉出去砍头,如果要告蓝⽟小偷小摸,应该不会有人相信,而当时包二 ![]() 看来还是谋反这个罪名好一点,标题醒目,主题鲜明,且方便实用一看就懂,我们一直用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卫指挥蒋瓛告发蓝⽟谋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案终于拉开了序幕。 无数人头即将落地! [148] 在锦⾐卫告发后,朱元璋很快就逮捕了蓝⽟,并将他下狱审理,公正的说,蓝⽟狂妄不法是有实据的,但谋反实在没有真凭实据。作为一个新贵将领,没有深厚的 ![]() ![]() 估计蓝⽟在牢里是挨了不少黑 ![]() 既然蓝⽟招认了,那就杀了蓝⽟结案吧。可就如前面所说,如果朱元璋真的这样做了,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 但凡谋反,肯定不会只有一个人的,这就是线索,就要查下去,于是张三李四王二⿇子都出来了,锦⾐卫搞这一套也是十分有经验的(具体 ![]() 最后一共搞出多少人呢,经查,蓝⽟同 ![]() 蓝⽟本人被灭族,被他牵连的人数不胜数,因此案被杀的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各级员官更多,那些在胡惟庸案中幸存下来的人曾经心存侥幸,但他们不会想到的是,自己也不过多活了十几年而已,终究没有逃过这一刀啊。 这些因为蓝⽟案被杀的人死后也没有得到安息,他们的名字被编为《逆臣录》,我估计了一下,如果列出全部一万五千人的名字(《逆臣录》也很可能只列地位较⾼的大臣的名字,那样就应该没有一万五千人),列名至少是两个字,加上字就是五个字。这份《逆臣录》大概在三万字到七万五千字左右,赶得上一份硕士论文的字数。 但这篇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写成的 蓝⽟案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空,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开始,到此也应该告一段落了,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大家歇歇吧 蓝⽟的一生是极富戏剧 ![]() ![]() 当然不是,蓝⽟的悲剧并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他 ![]()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似乎又是幸运的。 那夜一,我梦见百万雄兵。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三十八章 章节字数:3871更新时间:07-02-2215:58 [149] 在蓝⽟案中朱元璋挥动屠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到,杀掉一个小小的蓝⽟何必要牵连这么多的人,而且蓝⽟并不是胡惟庸,他的同 ![]() ![]() 我们的探侦又该上场了,前面说过,很多看上去不相⼲的事情,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那枯燥的历史资料里面往往隐蔵着事实的真相,只等着你去发掘,在蓝⽟案中也是如此,答案可能就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各位探侦开始自己的侦查吧。 我先说一下自己的思路吧,蓝⽟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看看在这一年的前后出现过什么事件呢?这些事件应该对蓝⽟案的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和分析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如果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为庶⺟),而朱元璋却早早的将他立为太子,可见他对朱标是很満意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问题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亲,经历过开国时期艰苦的考验,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蓝⽟这一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用俗话说就是还勉強能庒得住阵,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良弓走狗之类的要先清理⼲净,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的皇位。 现代的史书对朱元璋杀功臣的动机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观点,但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应该通过对史料的联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科学的历史观。 朱元璋杀掉了那些能⼲的大臣,但他还要考虑到,必须有人去保卫家国,而那些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书呆子是不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了各地,这些人历史上称为藩王,允许他们拥有军队。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这几个藩王有可能会造反,于是他创造了一整套制度来制衡各藩王的权力,这一制度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应该说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体系相当完善,但并不完美。再仔细的人也会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这个体系有一个微小的漏洞,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漏洞虽小,却是致命的。 [150] 另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 ![]() ![]() ![]() ![]()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的动机,但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从这一部分里我们能够了解朱标是怎样的一个人,朱标⾝为太子,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帝的尊容,但他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他。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气并没有吓倒朱标,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儿子居然敢反驳,而且话说得十分难听。 朱标以同样冷淡的口气说道:"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这句话份量实在太重,隐含的意思就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你自己不贤明,怎么能够怪大臣呢? 朱元璋被惊呆了,这个老实巴 ![]() ![]() ![]()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一个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于坚持原则,属于外柔內刚的 ![]()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朱标的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他有着卓越的见识,那一句"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实在很有见地,如果后来的崇祯皇帝能够懂得这一点,他的天下可能也不会丢得这么快,更不会发出"大臣皆可杀"的感叹了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标都是理想的继承人,他自幼跟随朱元璋,谦恭待人,和大臣有着良好的关系,见识过腥风⾎雨而处变不惊,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 朱元璋对朱标也很重视,他在洪武十年(1377)已经将很多政事 ![]() 然而上天似乎是要惩罚朱元璋,朱标比朱元璋更早去世,这个噩耗彻底摧垮了朱元璋,他不顾大臣的劝阻,将皇位传给了年纪尚小的朱允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感情之深。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实至名归的继承人。 然而在某些史料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WWw.BAmXS.CoM |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当年明月最新创作的免费架空小说《明朝的那些事儿》在线阅读,《明朝的那些事儿(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