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0251-0260及《明朝的那些事儿》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10154 |
上一章 0251-0260 下一章 ( → ) | |
[251] 气节 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作大 ![]()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 这种气节才是真正的勇气。 朱允炆呆坐在宮中,他并非对这一天的到来毫无预料,但当它终于来临的时候,还是显得那么残酷,皇帝做不成了,老百姓也做不成了。走上了这条路,真的不能回头了。 而此时他⾝边的谋臣已然不见踪影,那些平⽇⾼谈阔论的书呆子终于明⽩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在这最后的时刻,连齐泰和⻩子澄也不见踪影。朱允炆彻底懂得了什么叫做众叛亲离,他愤怒的对着空旷的大殿喊道:"是你们这些人给我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却各自逃命!"但此时他的怒喝不会再有群臣的响应了,回应他的只有深邃大殿的回声。 到这个时候,无论斥责谁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他回望着这座宮殿,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这是一个人人向往尊崇的地方,生在帝王之家,何等显耀、何等荣光! 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 ![]() ![]() 难道顶峰的风景就真的那么好吗?朱允炆苦笑,他深有体会,⾼处不胜寒啊,但是富有戏剧 ![]() 烧掉这座宮殿吧,把它彻底毁掉! 朱允炆的抱怨和愤怒是有道理的,但他却低估了他的那些谋臣们的气节,齐泰和⻩子澄以及许许多多的人没有逃跑,他们正在以一己之力挽救朝廷的危亡。 齐泰在广德募兵,⻩子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观在杭州募兵。这些书呆子们的行动虽然并不能真正挽救家国,但他们毕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所以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勇敢,有气节的人。 齐泰和⻩子澄先后被抓,并被处死,宁死不屈。 [252] ⻩观,我们之前提到过这个人,他就是明朝的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当时他的职务是右侍中。 他的募兵没有多大效果,但在听到京城即将不保的消息后,他仍然坚持要到京城去,虽然他也明⽩这一去必无理生。但对于他而言,履行诺言,尽到职责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苟且偷生。 当他走到安庆时,消息传来:京城沦陷了,新皇帝已经登基。⻩观明⽩大势已去,但他却没有人们想像中的慌张,只是哀叹痛哭道:"我的 ![]() 之后他为 ![]() ⻩观没有说错,他的 ![]() ⻩观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和殉节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观的名字从登科榜上划去,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虽然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件事情,但在此我还是要为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 ⻩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 我相信,真相是永远无法掩盖的。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岩、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浴沐更⾐,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的遗言: 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然后他们双双自尽而死。对于这两位书生而言,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诚如他们的遗言所述,他们一生光明磊落,无惭于后世。 事实证明,气节决不只属于那些士大夫们,普通人也有气节。 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这也很正常,因为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他卖柴从不开二价,也从不骗人。很多人买他的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应该与靖难扯上什么关系。然而他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听说京城陷落后,投东湖而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很傻,无论哪个皇帝登基,你不是照样砍你的柴,过你的⽇子,但我却认为他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们,公道自在人心。 [253] 他虽是一个普通的樵夫,却心系天下,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和议抗,投湖自尽就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只要你有勇气。 除去文人和老百姓外,一位武将也表现出了他的忠诚,此人是盛庸手下的大将张伦,在盛庸兵败投降后,北军也希望招降他,张伦笑着说道:"你觉得我是一个会出卖自己的人吗?" 说完毅然赴死。 张伦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我们之前也并没有提到过他,他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与之相反的事,如盛庸、平安这些职业武将却全部投降了朱棣。 盛庸、平安⾝负大才,素有谋略,历经百战,却反而不如自己的部下和一个普通的樵夫!诚然可叹。 疑团 朱允炆当然并不知道臣下的这些义举,他烧毁了自己的宮殿,然后不知所终,于是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诞生了。但其实这个疑团并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踪开始的,早在朱棣攻⼊京城时,北军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即不⼊皇城,而是退守龙江驿。很明显,朱棣并不想背上杀掉自己侄子的罪名,他围困皇城,给朱允炆自绝或是让位的时间。 但朱允炆的选择却出乎他的意料,烧毁宮殿说明朱允炆并不想让位,但这位有几分骨气的侄子却也没有杀自,因为在⼊宮后,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既不退位,也不杀自,那就只剩下逃跑了。 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此事后来引起了大巨的反响和连锁效应,而朱允炆的逃走本⾝就如同一部探侦小说,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地分析,这里暂不详述。 ============================================================== 《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明月/著 明朝那些事儿2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册,內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叙述了国中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后来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动 ![]()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一章 章节字数:3509更新时间:07-02-2216:13 [254]暴行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而在短时间的奋兴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名満天下,而且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有这位军师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但他也不会想到事情居然会演变成一次破历史纪录的惨剧。 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其实所谓起草诏书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亲自写的,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这份诏书非要方孝孺写不可。 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应召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 方孝孺哭着进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道:"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啊。"" 这句话 ![]() "自焚死了" "成王的儿子呢?!" "家国要年长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这是我的家事" 社会青年朱棣终于领教了最佳辩论手兼继承法专家方孝孺的厉害,他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让人拿出了纸和笔给方孝孺, ![]() 方孝孺不写 继续強 ![]() 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朱棣已经愤怒得丧失了理智 "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诛我十族又如何!" 实事求是地看,方孝孺说这句话并不一定真想让朱棣去诛灭自己的九族,然而他却不了解朱棣,朱棣不是那种口口声声威胁说不让你看到明天的太 ![]() ![]() 而且他十分精通暴力法则,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他,至少他的使用技巧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陈友谅,因为他懂得一条重要准则: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他让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 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但人类又一次展现了他惊人的的创造力。那多出来的一族要感谢朱棣的发明创造,他为了凑数,在杀屠的目录中加⼊了方孝孺的朋友和生学。 方孝孺是一个敢于反抗強暴的人,他虽然死得很惨,却很有价值,他的行为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楷模,为我们所怀念。 [255]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杀人犯在残杀第一个人时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是很容易的。 于是,朱棣开始了他的杀屠 由于下面的內容过于⾎腥残暴,我将尽量用简短文言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以免观。 铁铉,割耳鼻后煮 ![]() ⻩子澄,凌迟,灭三族 齐秦,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此外,铁铉 ![]() ![]() ![]() 无言以对,无言可评 软弱 很多人在读到这里时,经常会发出朱棣是态变杀人狂之类的感叹,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是一个有两张面孔的人,他的残暴只是对准那些反对他的人,而这些杀屠反对者的暴行并不能说明他的強大,恰恰相反,却说明了他的心虚。 古罗马的凯撒在得知自己的 ![]() ![]() ![]() 凯撒并不是傻瓜,也不是武大郞,他是一个有着很強的权利 ![]() ![]() ![]() 是的,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朱棣是一个软弱的人,由于他的皇位来源不正,他⽇夜都担心有另一个人会仿效他夺走自己的位置,他也畏惧那些街头巷尾的议论,所以他不断的杀屠那些反对者,修改了历史。但事实证明反对者是始终存在着的,而历史也留下了他残暴的印记。 越过那历史的 ![]() "这是我的宝座,你们不要过来。" 我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256] 事情终于告一段落了,朱棣一如既往地陷⼊了沉思之中,经历了如此的风雨波折,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一般在这个时候,没有人敢打扰他,但朱能例外,他战功显赫,是朱棣的头号亲信。为了报告搜捕建文余 ![]() "殿下,…。" 朱棣的头猛地抬了起来,用一种极其 ![]() 朱能畏惧了,那可怕的目光让他不寒而栗,即使场战上的拚杀也从未让他如此胆寒,他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于是他改正了这个错误。 "皇上" 朱棣终于还是走⼊了代表最⾼权力的大殿,这个大殿他并不陌生,以前他经常来磕头朝拜,或是上贡祈怜。但这次不同了,他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主人。他正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俯视着群臣。虽然这个位置不久之前还属于他的侄子朱允炆,虽然他的即位无论从法律的实体 ![]() ![]() 这条规则的名字叫做成王败寇。 朱棣终于胜利了,他接受着群臣的朝拜,这是他应得的,他付出了努力,现在是得到回报的时候了。⽗亲的⾝影似乎又在眼前浮现。 你虽然没有把皇位 ![]() 大明! [257]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俯视着这个帝国的一切,之前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似乎还历历在目,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于那场斗争中的失败者朱允炆来说,政治地位的完结意味着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无论他本人是生还是死。但对于朱棣而言,今天的 ![]() 这个梦想不但是他的,也是他⽗亲的。 证明 当然在这之前,他必须先做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不完成,他的位子是坐不稳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他要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 虽然江山已经在手,但舆论的力量也是不能无视的,自己的⾝上反正已经被打上了反贼的烙印,没办法了,但至少要让自己的子孙堂堂正正的做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使用了两个方法: 其一、他颁布了一道命令,下令凡是建文帝时代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朱元璋的成例有不同的,全部废除,以老祖宗成法为准,这倒不是因为朱元璋的成法好用。只是朱棣要想获得众人的承认,必须再借用一下死去老爹的威名,表明自己才是真正领悟太祖治国精神的人。 其二、他命令属下重新修订《太祖实录》,此书已经由建文帝修过一次,但很明显,第一版并不符合朱棣的要求,他需要一个更为显赫的出⾝,因为类似朱元璋那样⽩手起家打天下,开口就是"我本淮右布⾐",摆出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人愿意做叫花子的,于是,亲生⺟亲被他扔到了脑后,马皇后成为了他的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叙说。 此外,他还指示手下人在实录中加⼊了大量小说笔法的描写,如朱元璋生前曾反覆训斥朱标和朱允炆,总是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而对朱棣却总是赞赏有加,一看到朱棣就満面笑容,十分⾼兴。甚至在他死前,还反覆询问朱棣的下落,并有意把皇位传给朱棣。但是由于奷诈的朱允炆等人的 ![]()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二章 章节字数:3612更新时间:07-02-2216:13 [258] 当朱棣最终完成这两项工作时,他着实松了口气,不利于自己的言论终于被删除了,无数年后,这场靖难战争将被冠以正义的名号广为流传。但作为这段历史地见证人之一,朱棣心里很明⽩在那些篡改过的地方原本写着历史的实真。他把自己的⽗亲从坟墓里拖了出来,重新装扮一番,以证明自己的当之无愧。 历史证明,朱棣失败了,他没有能够欺骗自己,也没有骗到后来的人,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笔,而是人心。 功臣 自欺欺人也好,自我安慰也好,毕竟皇位才是最现实的。在处理好继位的合法 ![]() 这里也介绍一下明朝的封赏制度,大家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皇帝赏赐大臣的镜头,动不动就是"赏银一千两",然后一个太监拿着一个放満银两的盘子走到大臣面前,大臣谢恩后拿钱回家。大致过程也是如此,但很多时候,电视剧的导演可能没有考虑过一千两银子到底有多重,在他们的剧情中,这些大臣们似乎都应该是在武校练过铁砂掌的,因为无论怎么换算,一千两银子都不是轻易用两只手捧得起来的。在此也提出建议,今后处理该类情节时,可以换个台词,比如"某某,我赏银一千两给你,用马车来拉!" 以上所说的赏银在封赏中只是小意思,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明⽩细⽔长流的道理。横财来得快去得快,真正靠得住的是长期饭票。在明朝,这张长期饭票就是封爵。 在那个年代,如果你不姓朱,要想得到这张长期饭票是很困难的,老朱家开的食堂是有名额限制的,如非立有大功,是断然不可能到这个食堂里开饭的。 具体说来,封爵这张饭票有三个等级,分别是公爵(小灶)、侯爵(中灶)、伯爵(大灶),此外还有流和世的区别,所谓流,就是说这张饭票只能你自己用,你的儿子就不能用了,富不过三代,饿死算他活该。而世就不同了,你死后,你的儿子、儿子的儿子还可以到食堂来吃饭。 [259] 但凡拿到这张饭票的人,都会由皇帝发给铁券(证书),以表彰被封者的英勇行为。这张铁券也不简单,分为普通和特殊两种版本。特殊版本分别颁发于朱元璋时代和朱棣时代,因为在这两个时代要想拿到铁券是要拼老命的。 朱元璋时代的铁券上书"开国辅运"四字,代表了你开国功臣的⾝份。朱棣时代的铁券上书"奉天靖难"四字,代表你奉上天之意帮助我朱棣篡权。这两个版本极为少见,在此之后的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中都从未再版。自此之后,所有的铁券统一为文臣铁券上书"守正文臣",武将铁券上书"宣力功臣"。 当然了,如果你有幸拿到前两张铁券,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券的人80%以上都会由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 ![]() 此外还附有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覆使用多次,不限人数。 朱棣分封了跟随他靖难的功臣,如张⽟(其爵位由其子张辅继承)、朱能等,都被封为世袭公侯,此时所有的将领们都十分⾼兴,收获的季节到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个人对封赏却完全不感趣兴,在他看来,这些人人羡慕的赏赐似乎毫无价值。 这个人就是道衍。 虽然他并没有上阵打过仗,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才是朱棣靖难成功的第一功臣,从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他都是最主要的负责人之一。可以说,正是他把朱棣扶上了皇位。但当他劳心劳力的做成了这件天下第一大事之后,他却谢绝了所有的赏赐。永乐二年(1404),朱棣授官给道衍,任命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正二品),并且正式恢复他原先的名字--姚广孝。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开始变得怪异起来,朱棣让他留头发还俗,他不⼲,分给他房子,还送给他两个女人做老婆,他不要。这位天下第一谋士每天住在和尚庙里,⽩天换上制服(官服)上朝,晚上回庙里就换上休闲服(僧服)。 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钱,在回家探亲时,他把朱棣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都送给自己的同族。我们不噤要问,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260] 在我看来,姚广孝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他是个聪明人,像他这样的智谋之人,如果过于放肆,朱棣是一定容不下他的。功⾼震主这句话始终被他牢牢的记在心里。 其二、他与其他人不同,他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问到,你为什么要读书?一般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之类,而在人们的心中,读书的真正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満⾜自己的各种 ![]() 朱棣造反是为了皇位,他手下的大将们造反是为了开国功臣的⾝份和荣誉地位。道衍造反就是为了造反。他的眼光从来就没有被金钱权位牵制过,他有着更⾼的目标。道衍是一颗弹子,四十年的坎坷经历就是火药,他的权谋手段就是弹头,而朱棣对他而言只是引线,这颗弹子 ![]() ![]() 姚广孝,一个被后人称为"黑⾐宰相"、争论极大的人,一个深⼊简出、被神秘笼罩的人,他的愿望其实很简单: 一展 ![]() 兄弟 建文帝时期,朱棣是藩王,建文帝要削藩,朱棣反对削藩,最后造反,现在朱棣是皇帝了,他也要削藩,那些幸存下来的藩王自然也会反对,但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已经无力造反了。 在反对削藩的斗争终于获得胜利后,与他的兄弟们本是同一战线的朱棣突然菗出了宝剑,指向了这些不久之前的战友们,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兄弟情分本来也算不上什么,自古以来⽗子兄弟相残都是家常便饭。而我们似乎也不能只从人 ![]() ![]() ![]() 有权力就可以清除所有自己不喜 ![]() ![]() 最先被"安置"的是宁王,他被迫跟随朱棣"靖难",为了换得他的全心支持,朱棣照例也开给了他一张空⽩支票"事成中分天下"。当然,朱棣这位从来不兑现支票的行银家这次也没有例外,靖难成功之后,他就把这句话抛在了脑后。 wWw.bAmXs.cOM |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当年明月最新创作的免费架空小说《明朝的那些事儿》在线阅读,《明朝的那些事儿(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