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1421-1430及《明朝的那些事儿》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10694 |
上一章 1421-1430 下一章 ( → ) | |
[1421] 由始至终,李选侍都是一个极为贪婪的女人,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 ![]() ![]() ![]() 但现在,她退缩了,她决定放弃。因为她已然发现,这个叫杨涟的人,是很勇敢的,敢于⽟石俱焚、敢于同归于尽。 无奈地叹息之后,她退出了乾清宮,从此,她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或许依然专横、撒泼,却已无人知晓,因为,她已无关紧要。 随同她退出的,还有她的贴⾝太监们,时移势易,混口饭吃也不容易。 然而一位太监留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还未终结,因为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目标——另一个女人。 从这个女人的⾝上,他将得到新的前途,以及新的名字。 強大,无比強大 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初六,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宮正式登基,定年号为天启。 一个复杂无比,却又精彩绝伦的时代就此开始。 杨涟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自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二⽇起,在短短十五天之內,他无数次绝望,又无数次奋起,召见、红丸、闯宮、抢人、拉拢、死磕,什么恶人、坏人都遇上了,什么 ![]() 最终,他成功了。 据史料记载,在短短十余天里,他的头发已变成一片花⽩。 当天启皇帝朱由校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个为他的顺利即位费尽心⾎的人时,他知道,自己应该回报。 几⽇后,杨涟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一年后,任太常少卿,同年,升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后任左副都御史。短短一年內,他从一个从七品的芝⿇官,变成了从二品的部级员官。 当然,得到回报的,不仅是他。 东林 ![]() 东林 ![]() 东林 ![]() 东林 ![]() 东林 ![]() 以下还有若⼲官,若⼲人,篇幅过长,特此省略。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2]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个人是渺小的,集体才是伟大的,现在,我相信了。 当皇帝的当皇帝,升官的升官,滚蛋的滚蛋,而那个曾经统治天下的人,却似乎已被彻底遗忘。 明光宗朱常洛,作为明代一位极具特点(短命)的皇帝,他的人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苦大仇深。 出生就不受人待见,⺟亲被冷遇,长大了,书读不上,太子立不了,基本算三不管,吃穿住行级别很低,低到连刺杀他的人,都只是个普通农民,拿着 ![]() ![]() 好不容易熬到登基,还要被老婆胁迫,忍了几十年,放纵了一回,⾝体搞垮了,看医生,遇见了蒙古大夫,想治病,就去吃仙丹,结果真成仙了。 更搞笑的是,许多历史书籍到他这里,大都只讲三大案,郑贵妃、李选侍,基本上没他什么事,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在他死后,为了他的年号问题,大臣们展开了争论,因为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死了,八月,他就死了。而他的年号泰昌,没来得急用。 问题来了,如果把万历四十八年(1620)当作泰昌元年,那是不行的,因为直到七月,他爹都还活着。 如果把第二年(1621)当作泰昌元年,那也是不行的,因为他去年八月,就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问题终究被解决了,凭借大臣们无比⾼超的和稀泥技巧,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处理方案隆重出场: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一月到七月,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为泰昌元年。明年(1621),为天启元年。 这就是说,在这一年里,前七个月是他爹的,第二年是他儿子的,而他的年份,只有一个月。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他很可怜,几十年来畏畏缩缩,活着没有待遇,死了没有年号,事实上,他人才刚死,就有一堆人在他尸体旁边你死我活,抢儿子抢地方,忙得不亦乐乎。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有人曾对我说,原来,历史很有趣。但我对他说,其实,历史很无趣。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 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刑部侍郞、大理寺丞等等等等,权政落⼊了东林 ![]() 它很強大,強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这一现象,史称“众正盈朝”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3] 按照某些史书的传统解释,从此,在东林 ![]() 对于这种说法,用两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 用四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八道。 之前我曾经说过,东林 ![]() 掌权之后,这帮兄弟⼲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查红丸案。 追查,是应该的,毕竟皇帝死得蹊跷,即使里面没有什么猫腻,但两位蒙古大夫,一个下了泻药,让他拉了几十次,另一个送仙丹,让他飞了天,无论如何,也应该追究责任。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追究责任后还不过瘾,非要搞几个幕后黑手出来,郑贵妃、李选侍这几位重点嫌疑犯,名声坏,又歇了菜,要打要杀,基本都没个跑。 可是现成的偏不找,找来找去,找了个老头——方从哲。 天启元年(1621),礼部尚书孙慎行上疏,攻击方从哲。大致意思是说,方从哲和郑贵妃有勾结,而且他还曾经赏赐过李可灼,出事后,只把李可灼赶回了家,没有⼲掉,罪大恶极,应予严肃处理。 这就真是有点无聊恶搞了,之前说过,李可灼最初献药,还是方老头赶回去的,后来赏钱那是皇帝同意的,所谓红丸到底是什么玩意,鬼才知道,稀里糊涂把人⼲掉,也不好。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方从哲都没错,而且此时东林 ![]() 可孙部长用自己的语言,完美地解释了強词夺理这个词的含义: “从哲(方从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纵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 这意思是,你老兄即使没有⼲掉皇帝的心思,也有⼲掉皇帝的罪过,即使你退休走人,也躲不过去这事。 強词夺理还不算,还要赶尽杀绝: “陛下宜急讨此贼,雪不共之仇!” 所谓此贼,不是李可灼,而是內阁首辅,他的顶头上司方从哲。 很明显,他很 ![]() 孙部长 ![]() ![]() 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 七十多岁的老头,都快走人了,为什么就是揪着不放呢?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4] 郑贵妃不重要,李选侍不重要,甚至案件本⾝也不重要。之所以选中方从哲,把整人进行到底,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浙 ![]() 只要打倒了方从哲,借追查案件,就能解决一大批人,将权政牢牢地抓在手中。 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不久之后,崔文升被发配南京,李可灼被判流放,而方从哲,也永远地离开了朝廷。 明宮三大案就此结束,东林 ![]() 局势越来越有利,天启元年(1621)十月,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回来了。 这个人就是叶向⾼。 东林 ![]() 作为名闻天下的老滑头,他的到来,标志着东林 ![]() 內忧已除,现在,必须解决外患。 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沈 ![]() 沈 ![]() 熊廷弼驻守辽东以来,努尔哈⾚十分消停,因为这位熊大人做人很耝,做事很细,防守滴⽔不漏,在他的管理下,努尔哈⾚成了游击队长,只能时不时去抢个劫,大事一件没⼲成。 出于对熊廷弼的畏惧和愤怒,努尔哈⾚给他取了个外号:熊蛮子。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号,不但对敌人蛮,对自己人也蛮。 熊大人的个 ![]() 这就不太好了,毕竟他还归兵部管,言官更不用说,平时只有骂人,没有被人骂,索 ![]() 接替熊廷弼的,是袁应泰。 在历史中,袁应泰是个评价很⾼的人物,为官廉洁,为人清正,为政精明,只有一个缺点,不会打仗。 这就没戏了。 他到任后,觉得熊廷弼很严厉,很不近人情,城外有那么多饥民(主要是蒙古人),为什么不放进来呢?就算不能打仗,站在城楼上充数也不错嘛。 于是他打开城门,放人⼊城,亲自招降。 一个月后,努尔哈⾚率兵进攻,沈 ![]() ![]() 这一天,是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二⽇。 袁应泰没有时间后悔,因为他只多活了六天。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5] 攻陷沈 ![]() ![]() 当年,辽 ![]() ![]() 守了三天。 战斗经过比较简单,袁应泰率三万军队出战,被努尔哈⾚的六万骑兵击败,退回坚守,城內后金奷细放火破坏,大 ![]() ![]() 袁应泰看见了城池的陷落,他非常镇定,从容穿好官服,佩带着宝剑,面向南方,自缢而死。 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将领,却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员官。 辽 ![]() 局势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不能用的人,也不能不用了。 天启元年(1621)七月,熊廷弼前往辽东。 在辽东,他遇见了王化贞。 他不喜 ![]() 熊廷弼此时的职务是辽东经略,而王化贞是辽东巡抚。从级别上看,熊廷弼是王化贞的上级。 角⾊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小品演员陈佩斯 王化贞就是一个很会抢戏的人,因为他有后台,所以他不愿意听话。 关于这两个人的背景,有些历史书上的介绍大概如此:熊廷弼是东林 ![]() ![]() ![]() ![]() 胡扯 不是胡扯,就是装糊涂。 因为最原始的史料告诉我们,熊廷弼是湖广人,他是楚 ![]() ![]() ![]() 至于王化贞,你说他跟阉 ![]() 天启元年的时候,阉 ![]() 他之所以敢嚣张,敢不听话,只是因为他的老师,是朝廷首辅,朝中的第一号人物。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6] 熊廷弼是对的,所以他是东林 ![]() ![]() ![]() ![]() 我并非不能理解好事都归自己,坏事都归别人的逻辑,也并不反对,对某些坏人一 ![]() 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话,很正常,因为他的兵,比熊廷弼的多。 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剩余队部,大约有十五万,全都在王化贞的手中。而熊廷弼属下,只有五千人。 所以每次王化贞见熊廷弼时,庒 ![]() 但事实上,王化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原先是财政部的一名处级⼲部(主事),后来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被调到了辽东广宁(今辽宁北宁)。 此人极具才能,当年蒙古人闹得再凶,到他的地头,都不敢 ![]() ![]() ![]() ![]() 辽 ![]() 他非但不跑,还招集逃兵,整顿训练,居然搞出了上万人的队伍,此外,他多方联络,稳定人心,坚守孤城,稳定了局势。所谓“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天下闻名,那也真是相当的牛。 熊廷弼也是牛人,但对于这位同族,他却十分不感冒,不仅因为牛人相轻,更重要的是,此牛非彼牛也。 很快,熊大人就发现,这位王巡抚跟自己,庒 ![]() 按他自己想法,应该修筑堡垒,严防死守,同时调集援兵,长期驻守。 可是王化贞却认定,应该主动进攻,去消灭努尔哈⾚,他还说,只要有六万精兵,他就可以一举 ![]() 熊廷弼觉得王化贞太疯,王化贞觉得熊廷弼太熊。 最后王化贞闭口了,他停止了争论,因为争论没有意义。 兵权在我手上,我想⼲嘛就⼲嘛,和你讨论,是给你个面子,你还当真了? 一切都按照王化贞的计划进行着,准备粮草, ![]() 忙活到一半,努尔哈⾚来了。 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八⽇,努尔哈⾚亲率大军,进攻广宁。 ------------ 通知 各位网友,周末休息,下周一回复更新! 当年明月 2008年5月30⽇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7] 之前半年,努尔哈⾚听说熊廷弼来了,所以他不来。后来他听说,熊廷弼庒 ![]() 实践证明,王巡抚胆子很大,脑子却很小,面对努尔哈⾚的进攻,他摆出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阵型,先在三岔河布阵,作为第一道防线,然后在西平堡设置第二道防线,其余兵力退至广宁城。 就兵力而言,王化贞大概是努尔哈⾚的两倍,可大敌当前,他似乎不打算“一举 ![]() 用最 ![]() 事实确实如此,正月二十⽇,努尔哈⾚率军进攻第一道防线三岔河,当天即破。 第二天,他来到了第二道防线西平堡,发动烈猛攻击,但这一次,他没有如愿。 因为西平堡守将罗一贯,是个比较一贯的人,努尔哈⾚进攻,打回去,汉奷李永芳劝降,骂回去,整整一天,后金军队毫无进展。 王化贞的反应还算快,他立即出派总兵刘渠、祁秉忠以及他的心腹爱将孙得功,分率三路大军,增援西平堡。 努尔哈⾚最擅长的,就是围点打援。所以明军的救援,早在他意料之中。 但在他意料之外的,是明军的战斗力。 总兵刘渠、祁秉忠率军出战,两位司令十分勇猛,亲自上阵,竟然打得后金军队连连败退,于是,作为预备队的孙得功上阵了。 按照原先的想法,孙得功上来,是为了加強力量,可没想到的是,这位兄弟刚上阵,却当即溃败,惊慌之余,孙大将还⾼声喊了一嗓子: “兵败了!兵败了!” 您都兵败了,那还打什么? 后金军随即大举攻击,明军大败,刘渠阵亡,祁秉忠负伤而死,孙得功逃走,所属数万明军全军覆没。 现在,在努尔哈⾚面前的,是无助、毫无遮挡的西平堡。 罗一贯很清楚,他的城池已被团团包围,不会再有援兵,不会再有希望,对于胜利,他已无能为力。 但他仍然决定坚守,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 正月二十二⽇,努尔哈⾚集结所属五万人,发动总攻。 罗一贯率三千守军,拼死守城抵抗。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8] 双方 ![]() 明军凭借城堡大量杀伤敌军,后金损失惨重,毫无进展,只得围住城池,停止进攻。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城头突然陷⼊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了呐喊,没有了杀声。 因为城內的士兵,已经放出了最后一支弓箭,发 ![]() 在这最后的时刻,罗一贯站在城头,向着京城的方向,行叩拜礼,说出了他的遗言: “臣力竭矣!” 然后,他自刎而死。 这是努尔哈⾚自起兵以来,损失空前惨重的一战,据史料记载,和西平堡三千守军一同阵亡的,有近七千名后金军。 罗一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王化贞也准备这样做。 得知西平堡失陷后,他连夜督促加強防守,并对逃回来的孙得功既往不咎,鼓励守城将士众志成城,击退后金军队。 然后,他就去觉睡了。 王化贞不是个怕事的人,当年辽 ![]() 但还没等他睡着,就听见了随从的大叫: “快跑!” 王化贞跑出卧房。 他看见无数百姓和士兵丢弃行李兵器,夺路而逃,原本安静祥和的广宁城,已是一片混 ![]() ![]() 而此时的城外,并没有努尔哈⾚,也没有后金军,一个都没有。 这莫名其妙的一切,起源于两个月前的一个决定。 王化贞不是⽩痴,他很清楚努尔哈⾚的实力,在那次谈话中,他之所以告诉熊廷弼,说六万人一举 ![]() 这个弱点,叫做李永芳。 李永芳是明朝叛将,算这一带的地头蛇,许多明军将领跟他都有 ![]() 于是,他出派了心腹孙得功,前往敌营,劝降李永芳。 几天后,孙得功回报,李永芳深明大义,表示愿意归顺,在进攻时作为內应。 王化贞十分⾼兴。 两个月后,孙得功西平堡战败,惊慌之下,大喊“兵败”导致兵败。 是的,你的猜测很正确,孙得功是故意的,他是个叛徒。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9] 孙得功去劝降李永芳,却被李永芳劝降,原因很简单,不是什么忠诚、爱国、民族、大同之类的话,只是他出价更⾼。 为了招降李永芳,努尔哈⾚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额驸)的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很明显,王化贞出不起这个价。 努尔哈⾚从来不做赔本买卖,他得到了极为丰厚的回报。 孙得功帮他搞垮了明朝的援军,但这还不够,这位誓把无聇进行到底的败类,决定送一份更大的礼物给努尔哈⾚——广宁城。 因为自信的王化贞,将城池的防守任务 ![]() 接下来的事顺理成章,从被窝里爬起来的王大人慌不择路,派人去找马,准备逃走,可是没想到,孙心腹实在太抠门,连马都弄走了,搞得王大人只找到了几头骆驼,最后,他只能骑着骆驼跑路。 还好,那天晚上,孙心腹忙着带领叛军捣 ![]() 第二天,意失的王巡抚在逃走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让他更为意失的人。 熊廷弼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是一个慈悲的人,至少不会放过落⽔狗。 当王巡抚痛哭流涕,反复检讨错误时,他用一句话表示了他的同情: “六万大军一举 ![]() 王化贞倒还算认账,关键时刻,也不跟熊廷弼吵,只是提出,现在应派兵,坚守下一道防线——宁远。 这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判断,可是熊大人得理不饶人,还没完了: “现在这个时候,谁肯帮你守城?晚了!赶紧掩护百姓和士兵⼊关,就⾜够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当初不听我的,现在我也不听你的。 事情到这份上,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作为丧家⽝,王化贞没有发言权。 于是,战局离开了王化贞的掌控,走上了熊廷弼的轨道。 从王化贞到熊廷弼,从掌控到轨道,这是一个有趣的变化。 变化的前后有很多不同点,也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错误的。 虽然敌情十分紧急,城池空虚,但此时明军主力尚存,若坚定守住,估计也没什么问题。可是熊先生来了牛脾气,不由分说,宁远也不守了,把辽东的几十万军民全部撤回关(山海关)內,放弃了所有据点。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30] 熊大人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做到了无数敌人、无数汉奷、无数叛徒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因为事实上,他已放弃整个辽东。 自明朝开国以来,稳固统治两百余年的辽东,就这么丢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熊廷弼都没有理由、没有借口、没有道理这样做。 但是他做了。 我认为,他是为了一口气。 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看你怎么办? 就是这口气,最后要了他的命。 率领几十万军民,成功撤退的两位仁兄终于回京了,明朝府政对他们俩的处理,是相当一视同仁的——撤职查办。 无论谁对谁错,你们把朝廷在辽东的本钱丢得精光,还有脸回来?这个黑锅你们不背,谁背? 当然,最后处理结果还是略有不同,熊大人因为脾气不好,得罪人多,三年后(天启五年)就被⼲掉了。 相对而言,王大人由于关系硬,人缘好,又多活了七年,崇祯五年才正式注销户口。 对于此事,许多史书都说,王化贞死得该,熊廷弼死得冤。 前者我同意,后者,我保留意见。 事实上,直到王化贞逃走后的第三天,努尔哈⾚才向广宁进发,他没有想到,明军竟然真的不战而逃,而且以他的兵力,并不⾜以占据辽东。 然而当他到达广宁,接受孙得功投降之时,才发现,整个辽东,已经没有敌人。 因为慷慨的熊蛮子,已把这片广阔的土地毫无保留地 ![]() ⽩给的东西不能不要,于是在大肆抢掠之后,他率军向新的目标前进——山海关。 可是走到半路,他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 因为熊蛮子 ![]() 为保证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熊先生⼲得相当彻底,房子烧掉,⽔井埋掉,百姓撤走,基本上保证了千里无 ![]() 要这么玩,努尔哈⾚先生就不⼲了,他辛苦奔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抢东西,您把东西都搬走了,我还去⼲嘛? 而且从广宁到山海关,几百里路空无一人,很多坚固的据点都无人看守,别说抢劫,连打仗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当军队行进到一个明军据点附近时,努尔哈⾚决定:无论这些地方有多广袤,无论这些据点有多重要,都不要了,撤退。 努尔哈⾚离开了这里,踏上了归途,但他不会想到,自己已经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因为四年之后,他将再次回到这里,并为争夺这个他曾轻易放弃的小地方,失去所有的一切。 这个他半途折返的地点,叫做宁远。 wWW.baMXs.cOm |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当年明月最新创作的免费架空小说《明朝的那些事儿》在线阅读,《明朝的那些事儿(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