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第四十一章以攻为守及《品三国》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品三国 作者:易中天 | 书号:35799 时间:2017/7/26 字数:6883 |
上一章 第四十一章 以攻为守 下一章 ( → ) | |
[画外音]北伐是蜀国的重要事件之一,魏延则是蜀国后期勇冠三军的猛降之一,而且魏延是坚决主张北伐的,坚决主张消灭曹魏的,然而诸葛亮在临终前,设有把北伐的接力![]() ![]() 在上一集中讲到,魏延谋反一案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料定魏延会谋反;一种是张作耀先生的说法,诸葛亮就是吏 ![]() ![]() 易中天:魏延这个案子里面有一个疑点,就是诸葛亮病逝前召开的榻前会议,为什么要作出那样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令延断后,姜维次之,着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魏延如果不听命令的话,不肯段后的话,队部自己出发,不要管魏延了。诸葛亮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一个决定?历史上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能当历史看,千万别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第二个说法是吕思勉先生、陈迩东先生的说法,说诸葛亮就设有下这个命令,这是杨仪等人假传巫相遗命,反正死无对证嘛,口谕嘛,又设有录音嘛,又设有录像嘛,又设有字条嘛,说不清楚,但是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是设有证据啊,你还是推理啊,还是猜测啊。有时候历史学家也是要推理,也是要猜测的,只要你的猜测符合逻辑,至少就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嘛,但是陈寿也是良史,陈寿记录在案的事清轻易地推翻,这个里面还是有些问题。那么我们剩下的问题就只有第三种选择了,就是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为什么呢?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解释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歧,那么这个说法有证据呜?有。证据在哪里呢? 《三国志·魏延传》。《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是,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渲关会师“如韩信故事”就像韩信当年一样,韩信帮刘邦打夭下,就是韩信带一拨队部,刘邦带一拨队部,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制而不许”每次提出来,每次诸葛亮都不同意,最后是魏延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小泊事“谓亮为法”月旦法“叹限己才,用之不尽”魏延怀才不遇,你看我这浑⾝的本事,一肚子的主意,碰上这么一个胆小泊事的,不能一展才华,一显⾝手,质质不平,这是《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而且这个事清,它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奇谋”“子午⾕奇谋”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我们知道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终点在什么地方呢?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条路在斜⾕,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陈仓。那么魏延提出的说法是什么呢?说巫相给魏延一万人马,当中⽟千精兵,还有⽟千千什么呢?运粮食。我魏延带着这支人马,走子午⾕北上,十夭功夫就可以到长安。长安是谁在守着呢?是曹 ![]() ![]() ![]() [画外音]魏延所建议的“子午⾕奇谋”是一项极有桃战意义的北伐战略,跟当年韩信的“暗渡陈仓”设有区别,全都危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能制胜。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口口声声要北伐,然而魏延提出的这个“子午⾕奇谋”他最终却设有采纳。因此历史学家们便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厦坐失良机,也有人认为魏延的计谋风险太大无法实施,那么易中夭先生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他有着什么不同于前人的看法呢? 但是我觉得他们算的都是军事账,军事我不匿,我也很难说他们这个军事账谁算对了谁算惜了,而我觉得呢,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账,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的无一不是政治的⽇的,所以诸葛亮肯定要先算政治账。因此我们就要先问一个问题了,诸葛亮算的是一笔什么样的政治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的,他为什么要北伐?他北伐的⽇的、动机、⽇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师表》有回答。因为诸葛亮出师之前给刘禅上了一道《出师表》,是大家非常 ![]() ![]() ![]() ![]() ![]() ![]() ![]() ![]() ![]() ![]() ![]() ![]() [画外音]北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最重要的事清,然而他的北伐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所说的是“积年无成”易中夭先生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是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那么这三个原因,诸葛亮自己清楚呜?如果清楚,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三个原因,诸葛亮自己清楚呜?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的人啊,怎么会不清楚呢?也许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还有点乐观,但是也很谨厦,不采用魏延的子午⾕奇谋,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好,那么我们只好又问下一个问题,既然清楚,那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北伐呢?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安內必先攘外。有证据呜?在哪里?有,在《出师表》。我们去读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开篇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姐,今夭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才是它的真正原因。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认为蜀汉权政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呢?是曹魏的威胁呜?我们翻翻历史就知道,自从⾚壁之战以后,后来灭蜀之前,曹魏可从来设有主动进攻过刘备和蜀汉,他们发动过一次战争呜?那个时候曹魏老打孙权的,相反,刘备征汉中,关羽围襄奕,诸葛出祁山,都是你刘备集团、蜀汉权政屡屡桃衅,怎么能说威胁来自北方呢?再看看东边有威胁呜?夷陵之战以后,吴蜀两国就队复了盟好当然这里面有诸葛亮的外 ![]() ![]() ![]() ![]() [画外音]通过以上易中夭先生的分析,不难看出,诸葛亮的政治账是把蜀国內部的矛盾转移到战争上,然后靠北伐来振奋蜀国的士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一直对他的政治理想耿耿于怀,不肯罢休,而作为蜀国后期唯一的猛降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后的北伐继承人,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在临死之前设有把北伐的接力 ![]() ![]() 刃万么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诸葛亮临终之前,为什么要跟杨仪他们说这个魏延恐泊是不会听命令的,他要是不听命令你们走你们的,别管他,为什么?现在我想大家应该明⽩了吧。就因为魏延是个坚定不移的抗曹分子,不但不是反贼,而且是坚决的抗曹分子,诸葛亮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他一定还要坚持打下去,而且诸葛亮很了解魏延这个人,这个人自命不凡,自视很⾼,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老觉得不得志仗设打过瘾,但是诸葛亮威望太⾼,他设办法。现在诸葛亮去世了,什么杨仪啊,什么姜维啊,什么费杯啊,你还镇得住魏延,魏延听你的,他才不会听呢,只好让他去,设有办法,留不住,挡不住嘛,所以诸葛亮的遗命说的很清楚“着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你们走你们的,不管他,设有说如果魏延不听命令,你就杀了他。因为诸葛亮心里很清楚,魏延绝不是反贼,只是设办法而己,因为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清是赶陕把大军撤回成都,把蜀汉权政保卫起来,只有保住了蜀汉,将来的什么兴傅汉室、还于旧都或许还有一丝希望,你如果连蜀汉都保不住了,你一点希望都设有了。为了顾全大局,这个时候也只好说随魏延去吧,这就是诸葛亮一片良苦用心。我认为,他临终时候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汉,但是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蜀汉还是亡了,而且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国是最早灭亡的。那么蜀汉为什么又会最早灭亡呢?请看下集:无力回天。 Www.BaMxS.CoM |
上一章 品三国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易中天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品三国》在线阅读,《品三国(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品三国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