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提》13双手合十及《葫芦提》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葫芦提 作者:慕容雪村 | 书号:39380 时间:2017/9/6 字数:4475 |
上一章 13、双手合十 下一章 ( → ) | |
佛教最终是一门自卑的信仰。佛教徒们把自⾝的存在看作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 苦。 佛家和道家一样,相信生命是借来的“⾝乃万物所成,借诸⽗⺟”所以人一出生就开始负债。“存在”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我们在芸芸大千中相遇,只是表面现象,是“假合”实真的情况无法说清,那幺我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 ![]() ![]() 佛教文化是华中文化的重要內核,几千年里目睹了无数兴衰成败,这门信仰渐渐变得世俗化,但不管是自大还是自卑,它都是一门信仰,这在我们的时代非常重要。 一佛这个东西 “佛”这个词来源于天竺梵文“佛陀”本义是觉悟者。在离我们几千年的远处,释迦牟尼渗透了生和死、自我和世界,以及人生的终极意义,他站起来,向着千年后的人群微笑。国中人习惯叫他“如来”心无所从来,无所去,是为如来。当然佛不只是他一人,十方三世,有佛千万,他只是其中的一个。在佛教经文中,佛与佛之间是平等的,无尊无卑,而且众生万物都有佛心,都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佛的境界。这说明“佛”只是一种认识的⾼度,而没有一个人格化的存在。 佛家主张灭绝一切 ![]() ![]() ![]() ![]() ![]() ![]() ![]() 佛家有一套立独的哲学,叫做“佛法”或“不二法门”佛就是最通晓“佛法”的人,是法王。《神雕侠侣》中有一个“金轮法王”按照佛教经典的解释,他也是佛。 这种论述使“佛”这个东西显得很怪异:他像是一套完整的理论,又像是儒家所说的“圣哲”而“法王”更像是掌握大量知识的专家学者。而事实上佛从来就没有明确的定义,他是一个比光更淡的影子,是一个无形无质的存在。佛经说“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与天地一体,与过去未来一体,与众生万物一体,他眼中看到的一切都在灭亡,只有他在 ![]() 这是所有宗教的终极目标,得见万物而不求纤毫,生存在世界中,却又远离世界。这是一种大快乐,用佛家的术语说,就是涅槃。 和其他教派不同“佛”并不是一直受到教徒的尊崇,对佛教经义也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唐朝的佛教徒说佛祖是个老 ![]() 五代有位⾼僧法号云门,弟子问他什幺是佛,他回答说佛是“⼲屎橛”这种回答简直匪夷所思。传说佛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云门就气哼哼地说如果他当时在,一定会将佛祖“一 ![]() ![]() 小和尚问老和尚:“什幺是佛?” 老和尚:“什幺?” 小和尚走到近处,大声问:“佛是什幺?” 老和尚倏地伸手,捏住小和尚的鼻子,小和尚憋得満脸通红。 老和尚:“现在你懂了幺?” 这就是佛教文化最精微之处:你不需要知道佛是谁,只需要知道你自己是谁。对本体的认识超过世间一切──你问“什幺是佛”的时候,你自己就是佛。 二佛教的行为规范 科学、宗教和艺术构成了世界的正三维,科学维真,宗教维善,艺术维美。佛教所谓“超渡”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劝人向善,这也是它能够流传久远、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因为它的基本教义符合大多数人的善良愿望。 佛教的戒律数不胜数。最基础的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琊 ![]() ![]() ![]() ![]() ![]() ![]() ![]() ![]() ![]() ![]() ![]() ![]() ![]() 在我们的眼里,佛教徒的人生是苦味人生,至少在物质生活层面是苦的。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享乐,不允许和尚睡大 ![]() 最传统的佛教徒只依靠乞讨生活“比丘”的原意就是“乞士”按我的理解,他们从来就不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虽然有“坐禅”、“⼊定”这些准瑜珈术,但相信大多数的和尚都无法摄取⾜够的热量。所以佛教倡导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不健康的生存方式:过分庒抑 ![]() ![]() ![]() ![]() 佛教传到国中后,很快就与国中的主流文化相融合。宋以后的儒教带有很明显的佛教⾊彩,比如“存天理,灭人 ![]() 小乘佛教提倡“自了”可以与儒教的“独善其⾝”类比;大乘佛教主张普渡众生,基本可以等同于“达则兼济天下” 佛家不主张強制,教徒遵守戒律都出于自愿。“我弟子某某,尽形寿皈依佛法僧”这是佛教的⼊教誓辞,但显然只具有道义上的约束力。历朝历代都有触犯戒律的和尚,而打庇股的只是少数,《笑林广记》中有无数关于和尚和尼姑的笑话,我相信不全是胡诌。在我们的时代,佛教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和尚有处级长老、科级长老,已经归属行政编制。他们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甚至出席商业活动,进进出出都有小车接送,再也不练脚底板,这是一种社会化的趋势,谁也无法抵挡,包括隐居深山的⾼僧。 三生与死 从本质上说佛教是鄙视⾁体的“无我”就是小看自我。他们把美女看作是脓⽔骷髅,把自己的⾝体叫做“臭⽪囊”这其实是一种长远意识,所以佛家在生死面前显得豁达,死亡在他们眼里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是理所当然的:既然“有生皆苦”那幺生的终止就值得庆幸。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佛教的骨子里和凡世一样怕死,所以他们为自己设置了不死的模式。 ![]() ![]() 但非如此不能解释轮回,因果报应的理论需要有一个不灭的存在体。因果远通三世,所有负债都必须清偿,这倒也公平。 生的苦恼主要有八种,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和蕴炽盛。如果你对这八种苦茫然无知,还会再多加一种,叫作“苦苦”佛教认为这些苦恼都是缚住 ![]() ![]() 但佛教哲学无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无我”这种境界必须要由“我”来体会。禅冥⼊定后忽然抬头,灵台一片澄澈,神游物外,世界在遥不可及的远处,这还是要通过神经末梢来感受。“无我”是通过“我”来完成的,所以只能叫做“暂时无我”或者“忘我”这就不是佛家的专利了,我们凡人也能做到。 四名和利 佛教是反名利的,劝善不是为了“善”本⾝,而是为了“无我”这大概就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意思,但事实上国中佛教一直都在名利和 ![]() “佛国无疆”佛家是没有家国地域概念的,既然“众生平等”蝼蚁和跳蚤也和人一样尊贵,更不用说⽇本人或国美人了。而被誉为“绝代风华绝代姿,半生风流半生诗”的李叔同,他被认为是国中历史上最洒脫的人,出家之后却也说“念佛不忘爱国”如果佛祖有灵,真不知道该作如何想。1939年周恩来在衡山为丘赞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丘赞说“善哉善哉”就连基本的戒律也不要了。有初级政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家国是因为利益而产生的,也 ![]() 佛经中有很多话都可以作“为民人服务”的注解。《优婆塞戒经卷》:愿为众生趋走给使;《维摩诘经》:负荷人生,永使解脫。这都属于大乘佛学的范畴,但其中都有名利的因素,至少是“众生”和“人生”的名利。 佛教劝善,但对“善”这个词没有准确的定义,一切都有道理,一切都不可理喻。这就像是禅宗的教喻:你明⽩了幺? 我明⽩了。 你明⽩了什幺? 我也不明⽩我明⽩了什幺。 这其中有精妙的哲理,就像你的心跳,你知道它在跳动,但你永远不会知道它为谁跳动。 信仰是人生的支柱,但信仰本⾝是经不起推敲的。我在这篇文章结尾的时候,听见了楼下寺院的晨钟暮鼓,它来自遥远的天际,直⼊每个人的心灵。僧人们齐唱梵音,红尘中叹息声四起,天花纷纷撒落,三界一片祥和,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花香轻轻飘浮。我站起⾝来,窗外満月如洗,我双手合什,向整个世界会心微笑,在这一刻,我就是佛。 wWW.bAmXs.cOm |
上一章 葫芦提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慕容雪村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葫芦提》在线阅读,《葫芦提(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葫芦提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