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第四章人生之理想及《吾国与吾民》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吾国与吾民 作者:林语堂 | 书号:42348 时间:2017/10/5 字数:22013 |
上一章 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 下一章 ( → ) | |
国中人文学者尽心于人生真目的之探讨,为学术界放一异彩,他们会悟了人生的真意义,因完全置神学的幻象于不顾。当有人询问吾们的伟大人文学家孔子以死的重要问题时,孔子的答复是:“未知生,焉知死。” 一、国中的人文主义 ![]() ![]() 人生究有何种意义,何等价值,这个问题曾费尽了西方哲学家许多心思,错综纠纷,终未能予以全般之解释——这是从目的论的观点出发的天然结果,目的论盖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连同蚊虫和窒扶斯菌在內,都是为了人类的福利而产生的。因为这个人生太痛苦,太惨愁,殆无法创设一完善之解答以満⾜人类的自尊心。目的论因是又转移到第二个人生,这个现世的尘俗的生命因是被看作下一世生命的准备。这种学理与苏格拉底(Socrates)的逻辑相符合,他把悍 ![]() ![]() 国中人文主义者却自信他们已会悟了人生的真正目的。从他们的会悟观之,人生之目的并非存于死亡以后的生命,因为像基督所教训的理想谓:人类为牺牲而生存这种思想是不可思议的;也不存于佛说之涅槃,因为这种说法太玄妙了;也不存于事功的成就,因为这种假定太虚夸了;也不存于为进步而前进的进程,因为这种说法是无意义的。人生真正的目的,国中人用一种单纯而显明的态度决定了,它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与谐和的社会关系。曩时,启蒙的学童所习诵的第一首诗即为下面的一首: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一首小诗不独表现诗的情感,它同时表现着人生的“至善至德”的概念。国中人对于人生的理想是浸透于此种情感中的。这一种人生的理想既不是怀着极大野心,也不是玄妙而不可思议,它是无尚的真理,我还得说它是放着异彩的淳朴的理想,只有脚踏实地的国中精神始能领悟之。吾人诚不解欧美人何以竟不能明了人生目的即在纯洁而健全地享受人生。中西本质之不同好像是这样的:西方人较长于进取与工作而拙于享受,国中人则善于享受有限之少量物质。这一个特 ![]() 从这一种意识的凝集,发展了一种人文主义,它坦⽩地主张以人类为中心的宇宙学说而制下了一个定则:一切知识之目的,在谋人类之幸福。把一切知识人 ![]() ![]() 另一个方面,现代文明的世界方劳役于过度发展的机械文明,似无暇保障人类去享受他所制造的物质。铅管设备在国美之发达,使人忘却人类生活之缺乏冷热⽔管者同样可以享受幸福之事实,像在法国,在德国,许许多多人享着舒适之⾼龄,贡献其重要的科学发明,写作有价值的巨著,而他们的⽇常生活,固多使用着⽔壶和老式⽔盆也。这个世界好像需要一个宗教,来广布耶稣安患⽇之著名格言,并宣明一种教义:机械为服役于人而制造,非人为服役于机械而产生。总而言之,一切智慧之极点,一切知识之问题乃在于怎样使“人”不失为“人”和他的怎样善享其生存。 二、宗教 国中人文学者尽心于人生真目的之探讨,为学术界放一异彩,他们会悟了人生的真意义,因完全置神学的幻象于不顾。当有人询问吾们的伟大人文学家孔子以死的重要问题时,孔子的答复是:“未知生,焉知死。”有一次,一位国美长老会牧师跟我追 ![]() ![]() ![]() ![]() ![]() ![]() ![]() 这却是为什么缘故?因为国中的人理生想具有某种程度的顽固的特 ![]() ![]() ![]() 就是这些⽇常生活的琐碎详情,国中小说家常无厌地乐于描写,这些详情是那么实真,那么切人情,那么意味深长,吾们人类,谁都受了它们的感动。那不是一个闷热的下午吗?那时阖家儿自女主人以至佣仆个个沉浸在睡乡里了,黛⽟却独个儿坐在珠帘的后面,不是听得那鹦哥呼唤着主人的名字么?那又不是八月十五吗?那是一个不可忘的中秋佳节,女孩儿们和宝哥哥又挤拢在一起,一边持螯对酌,一边儿做诗了,起了劲儿,你吾揄揶一阵子,狂笑一阵子。多么快乐,多么醉人啊!但是这样美満的幸福总难得长久,国中有句俗谚,叫做月圆易缺,花好易残,又多么扫兴啊!或则那不是一对儿天真的新夫妇,在一个月夜第一次别后重逢吗?他们俩坐在小池的旁边,默祷着花好月圆的幸福,可是一会儿黑云罩上了月儿,远远里听得好像隐隐约约有什么嘈杂声,好像一只漫步的鸭子被一条暗伺的野狼追逐着的逃遁声。第二天,这年轻的 ![]() 国中人理生想之现实主义与其着重现世的特 ![]() ![]() ![]() ![]() ![]() 孔子学说之人文主义的本质可谓十⾜地纯粹,虽后来许多亚一等的人物,文人或武将,被后人上了尊号,奉为神祗,但孔子和他的弟子从未被人当作神祗的偶像看待。一个妇人受了人家的暴辱,若能一死以保持其贞 ![]() ![]() ![]() ![]() 著者常留意观察宗教文化像各基督教家国和质朴的文化像国中之间的差异,与此歧异的文化怎样渗⼊人的內心;至于內心的需求,著者敢擅断是一样的。此等差异,与宗教之三重作用不相上下。 第一,宗教为一个教士策术的综合体;包括她的信条,她的教皇权的嗣续,异迹的支助,专利的出卖赦罪。她的慈善救济事业,她的天堂与地狱说。宗教因是而利于流行,普及于各种民族,连国中在內。在人类文化的某程度上,宗教这样也可算満⾜了人心的需求了。因为民人需要这一套宗教精神,于是道教与佛教出而应市于国中,盖孔教学说,不 ![]() 第二,宗教为道德行为之裁定者;在这一点上,国中人与基督教的观点差异得非常之大,人文主义者的伦理观念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非以“神”为中心的伦理,在西方人想来,人与人之间,苟非有上帝观念之存在,而能维系道德的关系,是不可思议的。在国中人方面,也同样的诧异,人与人何以不能保持合礼的行为,何为必须顾念到间接的第三者关系上始能遵守合礼的行动呢?那好像很容易明了,人应该尽力为善,理由极简单,就只为那是合乎人格的行为。著者尝默忖久之,设非圣保罗神学之庇荫,今⽇欧洲之伦理观念,不知将又是怎样一副面目。我想她势必同化于奥理略(MarcusAurelius)的《冥想录》。圣保罗神学带来了希伯来的罪恶意识,这个意识笼罩了整个基督教的伦理园地,使一般人感觉,除了皈依宗教,即无法拔除罪恶,恰如赎罪之道所垂示者。因此之故,欧洲伦理观念而 ![]() 第三,宗教是一种神感,一种生活的情感,亦为一种宇宙的神秘而壮肃宏巍的感觉,生命全安的探索,所以満⾜人类最深的精神本能。吾们的生命中,时时有悲观的感觉浮上吾们的心头,或则当我们丧失了所爱者,或则久病初愈,或当新寒的秋晨,每目睹风吹落叶,凄惨 ![]() 此等悲观的一瞬,感触国中人的心,同样也感触西方人的心,但是两方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著者从前为一基督教徒而现在为拜偶像者,依著者鄙见,宗教虽只安排着一个现存的回答,笼统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使心灵定安下来,她确也很能从意识中消除这个人生的莫测深渊之神秘与伤心刻骨的悲哀。这种悲哀的情绪就是我们所谓的“诗”基督教的乐观主义毁灭了一切“诗”一个拜偶像者,他没有现成的答复,他的神秘感觉是永远如爝火之不熄,他的望渴保护永远不得回复,也永远不能回复,于是势必驱⼊一种泛神论的诗境。实际上,诗在国中的人生过程中,代替了宗教所负神感与生活情感的任务,吾们在讨论国中的诗的时候,将加以解释。西方人不惯于泛神的放纵于自然的方式,宗教是天然的救济。但在非基督徒看来宗教好像基于一种恐惧,好像恐怕诗和拟想还不够在人情上満⾜现世的人生,好像恐惧丹麦的海滨森林和地中海沙滩的力和美还不够安慰人的灵魂,因是超凡的神是必需的了。 但孔教的普通感 ![]() 国中式的屋顶指示出快乐的要素第一存在于家庭。的确,家庭在我的印象中,是国中人文主义的标记。人文主义好比是个家庭主妇,宗教好比女修道士,自然主义好比卖 ![]() ![]() 但是淳朴是不容易把握的,因为淳朴是伟大人物的美质。华中民族却已成就了这个简纯的理想,不是出于偷逸懒惰,而是出于积极的崇拜淳朴,或即为“普通感 ![]() 三、中庸之道 普通感 ![]() ![]() ![]() 国中经典学派的目的,在培育讲情理的人,这是教育的范型。一个读书人,旁的可以不管,第一先要成为讲情理的人,他的特征常为他的常识之丰富,他的爱好谦逊与节约,并厌恶菗象学理与极端逻辑的理论。常识为普通民人人人所有的,而哲学家反有丧失此等常识的危险,因而易致沉溺于过度学理之患。一个讲情理的人或读书人要避免一切过度的学理与行为,举一个例子:历史家福劳第(F⾁de)说:“亨利八世之与加塞琳离婚,完全出于政治的原因”而从另一方面的观点,则克莱顿主教宣称:“这件事故完全出于兽 ![]() ![]() ![]() 这样慰自自⾜的态度,有时可以挑怒一个讲逻辑的人,要问一问到底是怎样?讲情理的人常能保持平衡,而讲逻辑的人则丧失了平衡。倘有人谓国中绘画家可以像毕加索(Picasso)采取完全逻辑的观察,把一切绘画的对象简化到单纯的几何形体,圆锥、平面、角、线条来构图,而把逻辑的学理运⼊绘画,这样的理想在国中显然是不会实现的。吾们有一种先天的脾气,不信任一切辩论,若为太完全的;又不信任一切学理,若是太逻辑的。对付此等学理上的逻辑怪想“常情”是最好最有效的消毒剂。罗素曾经很正确地指出:“在艺术上,国中人竭力求精细;在生活上,国中人竭力求合情理。” 崇拜此常情之结果,乃为思想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学理,道德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行为。此种态度之天然趋势,为产生“中庸之道”它的意思实在相同于希腊的“不 ![]() 中庸之道覆被了一切,包蔵了一切。它冲淡了所有学理的浓度,毁灭了所有宗教的意识。假定有一次一个儒教的老学究与一个佛教法师开一次辩论,这位大法师大概很能谈谈,他能够引出许多材料以证明世上物质的虚无与人生之徒然,这时候,老学究大概将简单地用他的实情而非逻辑的态度说:“倘令人人脫离家庭而遁迹空门,则世界上的一切家国与民人,将变成怎样情形呢?”此非逻辑而极切人情的态度,其本⾝具有一种紧张的力。这个人生的标准不独反对佛教,抑亦反对一切宗教,一切学理。吾人势不复能致力于逻辑。实际,所有学理之得以成为学理,乃一种思想,发育自创始者的心理作用。弗洛伊德神经学学理之內容实即为弗洛伊德(Freud)之化⾝;而佛教学说之內容,乃佛陀之化⾝。所有一切学理,不问弗洛伊德或佛陀的学说,都好像基于过度夸张的幻觉。人类的苦难,结婚以后生活之烦恼,満⾝痛楚的叫化子,病人的呻昑,此等景象与感觉,在吾们普通人可谓随感随忘;可是对于佛陀,则给予其敏感的神经以有力之刺 ![]() 中庸的精神在生活与知识各方面随处都表现出来。逻辑上,人都不应该结婚,实际上,人人要结婚,所以孔子学说劝人结婚;逻辑上,一切人等都属平等,而实际则不然,故孔子学说教人以尊敬尊长;逻辑上男女并无分别,而实际上却地位不同,故孔子学说教人以男女有别。墨子教人以“兼爱”杨朱教人以“为我”孟子则两加排斥,却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以爱物。孟子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子思则劝人取中和之道。这三种不同之方式,诚为极动人之比较。 专把 ![]() ![]() ![]() ![]() ![]() ![]() ![]() ![]() ![]() ![]() ![]() ![]() ![]() ![]() ![]() 今以东方人所称为“过分”的西方学理而取此态度,就觉颇有难⾊,西方人实在太易于被种种主义所奴役,家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种种都是过度膨 ![]() ![]() 国中人之讲情理的精神与其传统的厌恶极端逻辑式的态度,产生了同等不良的效果,那就是华中民族整个的不相信任何法制纪律。因为法制纪律,即为一种机械,总是不近人情的,而华中民族厌恶一切不近人情的东西。国中人厌恶机械制度如此之甚,因之厌恶法律与府政的机械论的观法,致使宪法府政之实现为不可能。严厉峻刻之法制统治权,或非人情政治的法律,在吾国盖已屡屡失败,它的失败盖由于不受民人之 ![]() ![]() 加以国中人文主义者不断宣传其教义,而国中 民人在过去常统治于个人权政之下,故“法制纪律”国中人称为“经”者之不⾜,常能赖“便宜行事”国中人称为“权”者来弥补。所谓“权以经济之穷”与其受治于法治的政治,国中宁愿赞成贤能的府政,贤能府政是比较的近人情,比较的有伸缩 ![]() 这个癖 ![]() ![]() ![]() ![]() ![]() ![]() 是以国中之错误,毋宁说是太讲人情。因为讲人情其意义相同于替人类天 ![]() ![]() 四、道教 然则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国中人感到十分充分的満⾜呢?答复是:它能够満⾜,同时,也不能够満⾜。假使已经完全満⾜了民人的內心的 ![]() 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他具有较深邃的天 ![]() ![]() 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 ![]() ![]() ![]() ![]() ![]() ![]() 孔子学说中还有其他缺点,他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国中 民人是稚气地富有想像力,有几许早期的幻异奇迹,吾人称之为妖术及 ![]() ![]() 故道家哲学乃所以说明国中民族 ![]() ![]() 国中人曾被称为实事求是的民人,但也有他的特 ![]() ![]() ![]() ![]() ![]() ![]() 那是很有兴味的,你要知道道教之创造华中民族精神倒是先于孔子,你再看他怎样经由民族心理的响应而与解释鬼神世界者结合同盟。老子本⾝与“长生不老”之药毫无⼲系,也不涉于后世道教的种种符箓术。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论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府政是清静无为的府政,因为民人所需要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涉的生活。老子把人类文明看作退化的起源,而孔子式的圣贤,被视为民人之最坏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欧洲最大的坏蛋,故老子俏⽪地讥讽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继承老子思想,不愧后起之秀者,当推庄子。庄子运其莲花妙⾆,对孔教之假道学与不中用备极讥诮。 讽刺孔子哲学,固非难事,他的崇礼义,厚葬久丧并鼓励其弟子钻营官职,以期救世,均⾜供为讽刺文章的材料。道家哲学派之憎恶孔教哲学,即为浪漫主义者憎恶经典派的天然本 ![]() 从彻头彻尾的怀疑主义出发,真只与浪漫的逃世而重返自然相距一步之差,据史传说:老子本为周守蔵室史,一⽇骑青牛西出函⾕关,一去不复返。又据《庄子》上的记载;庄子钓于濮⽔,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蔵之庙堂之上。此⻳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从此以后,道家哲学常与遁世绝俗、幽隐山林、陶 ![]() ![]() ![]() 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老子对于这个逃世幽隐的思想该负多少责任?殊遽难下肯定之答复。被称为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国中尼采”庄子,但是它蓄蔵着更为精练的俏⽪智慧之精髓。据我的估价,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 ![]()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彩。如见于《野叟曝言》及一切国中伟人传记,每劝服一个強盗或隐士,使之与家庭团聚而重负俗世之责任,常引用孔子的哲学理论;至遁世绝俗,则都出发于道德的观点。在国中文字中,这两种相对的态度称之为“⼊世”与“出世”有时此两种思想会在同一人心上蹶起争斗,以其战胜对方。即一个人一生的不同时期,或评比两种思想也会此起彼伏,如袁中郞之一生。举一个眼前的例证,则为梁漱溟教授,他本来是一位佛教徒,隐栖山林间,与尘世相隔绝;后来却恢复孔子哲学的思想,重新结婚,组织家庭,便跑到山东埋头从事于乡村教育工作。 国中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此道家哲学之思想者不少。国中之立轴中堂之类的绘画和瓷器上的图样,有两种流行的题材:一种是合家 ![]()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此种企慕自然之情调,差不多流露于国中所有的诗歌里头,成为国中传统的精神上一主要部分。不过孔子哲学在这一方面亦有重要贡献,崇拜上古的淳朴之风,固显然亦为孔门传统学说之一部分。华中民族的农业基础,一半建筑于家族制度,一半建筑于孔子哲学之望渴⻩金时代的冥想。孔子哲学常追溯尧舜时代,推为历史上郅治之世。那时民人的生活简单之至, ![]() ⽇出而作,⽇落而息。 掘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样崇拜古代即为崇拜淳朴。在国中,这两种意识是很接近的,例如人们口头常说“古朴”把“古代”和“素朴”连结成一个名词。孔子哲学对于家庭之理想常希望人能且耕且读,妇女则最好从事纺织。下面吾又摘录一首小诗,这是十六世纪末期陈眉公(继儒)遗给其子孙作为家训的箴铭的。这首词表面上似不属于道家哲学,而实际上歌颂素朴生活无异在支助道家哲学: 闲居书付儿辈(清平乐) 有儿事⾜,一把茅遮屋。若使薄田耕不 ![]() 国中人心目中之幸福,所以非为施展各人之所长,像希腊人之思想,而为享乐此简朴田野的生活而能谐和地与世无忤。 道家哲学在民间所具的实真力量,乃大半含存于其供给不可知世界之材料,这种材料是孔教所摈斥不谈的,《论语》说:“子不语怪力 ![]() ![]() ![]() 拿道家神学来解释宇宙之冥想,去老庄时代不久即见之于淮南子(元纪前一七八——一二二),他把哲学混合于鬼神的幻境,记载着种种神话。道家的 ![]() ![]() ![]() ![]() ![]() 同时,道教本⾝的范围亦乘机扩展开来,在它的学术之下,又包括了医药、理生学、宇宙学(所谓宇宙学大致是基于 ![]() ![]() ![]() ![]() ![]() ![]() 五、佛教 佛教为输⼊国中而构成国中 民人思想一部分之主要的异国思想。它的影响之深远,可谓无远弗届,吾人至今称小孩儿的人形玩具或即称小孩自⾝为小菩萨,至若慈禧太后也称为“老佛爷”大慈大悲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成为家喻户晓之口头语。佛教影响及与吾人之语言,及与吾人之饮食,及与吾人之绘画雕刻。浮屠之兴建,尤为完全直接受佛教之感动,它刺 ![]() ![]() 佛教在国中民间之效用,有如宗教之在其他家国,所以救济人类理 ![]() 佛教一面以哲学,一面以宗教两种 ![]() ![]() ![]() 佛教哲学在国中影响之大,至改造了孔子哲学的本质。孔教学者的态度,自周代以降,即所谓述而不作,大抵从事于文字上的校勘和圣贤遗著之诠释。佛教之传⼊,众信约当耶稣元纪第一世纪,研究佛教之风 ![]() ![]() ![]() 同样強大的是它所影响于著作家的力量,如苏东坡之辈,他们虽立于与理学家对抗的地位,但也颇以游戏三昧的姿态,用他们自己的轻松而爱美的笔调,玩玩佛学。苏东坡常自号曰“居士”这两个字的意义为:一个孔教学者幽栖于佛学门下而非真为和尚者。这是国中发明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容许一个佛教徒过其伉俪的生活,但茹素戒杀而已。苏东坡有一位要好的朋友,便是一位有学问的和尚,叫做佛印。苏东坡与佛印二人之不同,仅在其彻悟的程度之差。此时正当佛教在钦命保护之下发皇的时代,家国至为立官书局专事迻译佛经。一时僧尼之众,达五十万余人。自苏东坡称居士以后,大半由于他的文才之雄伟的影响力,许多著名学者多仿效之,倘非真的出家为僧,则竞称居士而玩玩佛学。每当政局紊 ![]() ![]() 在一个混 ![]() ![]() ![]() 你倘使读了陆丽京传记,便不难明⽩: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按陆丽京早年负诗名,为西冷十子之冠。清初,庄廷史祸作,陆氏被株连⼊狱,提解京北,阖家锒铛就道。庄廷以大不敬论罪,预其事者,法当诛,丽京自分无生望,行前因往诀别于宗祠,跪拜时曾默祷曰,万一侥幸得全首而南归,当削发为僧。系狱久之,果得⽩,逐践宿诺出家。由此看来佛教乃为生死关头不自觉的现形,是一种对抗人生痛苦的报复,与杀自出于同一意味。明代有许多美丽而才⼲之女子,因时局之不幸的变迁,丧失其爱人,因遂立誓出家。清世祖顺治之出家,其动机与此有同一之意味。 但是除了此种消极的向人生议抗,尚有佛教的态度,佛教在民间已具有类乎福音的潜势力,大慈大悲即为其福音。它的深⼊民间最活跃最直接的影响为轮回转生之说。佛教哲学并未教国中人以厚遇禽兽,但很普遍的约制牛⾁之消费。国中固有的中庸之道,颇似鼓励民人消费猪⾁,认为这是不得已的罪过,其理由为猪猡一物,除供食用以外,其用途远较牛马为小。但是国中人的先天的觉 ![]() 然大体上,佛教确迫使国中人承认屠宰为一不人道之行为。这是轮回转生说的一种效果,转生说盖使人类仁爱同侪,亦仁爱畜兽。因为报应之说,使人警戒到来生可能的受苦;像眼前目睹的病痛苦楚的乞丐,或污秽恶臭的癞⽪狗,都可为有力的直接教训,胜于仅凭臆说而无确证的尖刀山地狱。实在一个忠实的佛教徒确比常人来得仁爱、和平、忍耐,来得慈悲。然他的博爱,或许不能在道德上占⾼估的价值,因为每施舍一分钱或布施一杯茶于过客,都是希望为自己的未来幸福种下种子,所以是自私的。可是哪一种宗教不用此等 ![]() ![]() ![]() 许多国中小说,确有描写僧尼之卑劣行为者,所是基于全人类的某种天 ![]() ![]() ![]() ![]() ![]() ![]() ![]() ![]() ![]() 我在这里举一个文学上美丽的例子,他描写僧尼的 ![]() ![]() ![]() 思凡 削发最可怜,禅灯一盏伴奴眠,光 ![]() 小尼赵氏,法名⾊空,自幼在仙桃庵內出家,终⽇烧香念佛,到晚来孤枕独眠,好凄凉人也!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舂被师⽗削去了头发,每⽇里在佛殿上烧香换⽔。见几个弟子们游戏在山门下,他把眼儿瞧着咱,咱把眼儿瞧着他。他与咱,咱与他,两下里多牵挂。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就死在阎王殿前,由他把那碓来舂,锯来解,把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阿呀,由他!只见那活人受罪,哪曾见死鬼带枷?阿呀,由他!火烧眉⽑,且顾眼下!火烧眉⽑,且顾眼下! 只因俺⽗好看经,俺娘亲爱念佛,暮礼朝参,每⽇里在佛殿上烧香供佛,生下我来疾病多,因此上把奴家舍⼊在空门。为尼寄活,与人家追荐亡灵,不住口地念着弥陀;只听得钟声法号,不住手的击磐摇铃,擂鼓吹螺;平⽩地与那地府 ![]() 越思越想,反添愁闷,不免到回廊下散步一回,多少是好。 (她走到五百尊罗汉旁边,一个个塑得好庄严也。) 又只见那两旁罗汉塑得来有些傻角锊,一个儿抱膝舒怀,口儿里念着我,一个儿手托香腮,心里儿想着我;一个儿倦眼半开,朦胧的觑着我,惟有布袋罗汉笑呵呵。他笑我时光挫,光 ![]() 佛前灯前,做不得洞房花独,香案积厨做不得玳筵东阁;钟鼓楼做不得望夫台,草蒲团做不得芙蓉软褥。奴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汉,为何 ![]() ![]() 今⽇师⽗师兄多不在庵,不免逃下山去,倘有机缘亦未可知。 奴把袈裟扯破,埋了蔵经,弃了木鱼,丢了铙钵。学不得罗刹女去降魔,学不得南海⽔月观音座,夜深沉,独自卧;起来时,独自坐。有谁人孤栖似我,似这等削发缘何?恨只恨说谎的僧和尼,哪里有天下园林树木佛,哪里有枝枝叶叶光明佛,哪里有江湖两岸流沙佛,哪里有八万四千弥陀佛。从今去把钟楼佛殿远离却,下山去寻一个年少哥哥,凭他打我骂我,说我笑我,一心不愿成佛,不念弥陀般若波罗。 好了,且喜被我逃下山来了。 读了这一段曲,可见佛教束缚中的女 ![]() ![]() ![]() 第二点,每年舂季的香讯,才给予消瘦的浪游 ![]() ![]() ![]() 第三点,他给予国中人以欣赏山景的机会,因而大多数寺院都建筑于⾼山美景之处。这是国中人度着⽇常乏味生活之后的一乐。他们到了目的地,则寄寓于清雅的客舍,啜清茶,与和尚闲谈。这些和尚们是文雅的清谈家,他们款待香客以丰盛的素斋而收获可观的报酬于银柜。香客乃挟其 ![]() 小引 通览前篇之所述,吾人可得中一华民族之精神的与伦理的素质之鸟瞰,同时并领略其民人之一般的人理生想,人理生想也者,谓为左右民人生活的基本范型之一大原动力,殆非过夸之辞。然吾人于国中 民人生活之实际情况——其两 ![]() 文化也者,盖为闲暇之产物,而国中人固富有闲暇,富有三千年长期之闲暇以发展其文化。在此长长三千年中,他们固饶有闲暇时间以清坐而喝香茗,悄然冷眼的观察人生;茶坊雅座,便是纵谈天地古今之所,捧着一把茶壶,他们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他们还有许多闲暇时间来谈论列祖列宗,深思 ![]() ![]() 每当酒香茶热,炉烟袅袅,泉⽔潺潺,则国中人的心头,将感到莫名的欣悦;而每间隔五百年或当习俗变迁,新势力笼罩之下,他们的创造天才将倍感活跃,或在诗歌的韵律方面,或在瓷器的改良方面,或在园艺的技术上,常有一种新的发明,民族的生命乃复继续 ![]() ![]() 职是之故,他们终生营营,着重于谋生存,过于谋改进。他们耐着无穷痛苦,熬着倦眼 ![]() |
上一章 吾国与吾民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林语堂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吾国与吾民》在线阅读,《吾国与吾民(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吾国与吾民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