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评传》第二节老本愈打愈小及《蒋介石评传》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蒋介石评传 作者:李敖 | 书号:43598 时间:2017/11/7 字数:14937 |
上一章 第二节 老本愈打愈小 下一章 ( → ) | |
一九四六年的年底,国民![]() ![]() 决裂之初,蒋介石満怀信心,一方面大肆逮捕异己,视为共产 ![]() ![]() ![]() ![]() ![]() ![]() ![]() ![]() ![]() ![]() 蒋介石在⾼度乐观下,增加军人待遇,以鼓舞士气,很想打几个大胜仗,乃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采取全面进攻战略,如饿虎扑羊之势,夺取十七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领一百六十余座城市,但是并没有捕捉到共军的主力,好像施出千钧之力,扑了一个空,占领的土地与城市使战线愈拉愈长,成为防守上的负担与消耗,蒋更密令于收复据点后构筑防守工事,务必不再为共军攻克击毁(见蒋介石《剿匪手令本》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修订本),益发加重了负担与消耗,而预期要打通自东北、华北到华东的铁路⼲线,也无法完成,而兵力耗损甚巨。至一九四七年三月,全面进攻显然无法持续,蒋介石以“国府主席”自兼“行政院长”发布对共中讨伐令,其实在战略上已自“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矣。 蒋介石“重点进攻”的重点有二:山东(军事重点)与陕北(政治重点)。在陕北,胡宗南奉命率十四万人于三月十三⽇分兵两路进攻延安,不到一周即已攻克。国民 ![]() ![]() ![]() 震惊之余,得了些什么教训呢?蒋介石在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九⽇,对军官训练团第二期讲《对于匪军战术的研究与军队作战的要领》,曾谈到孟良崮之役。蒋介石说: 讲到这里,我要提出最近一次的教训告诉大家,这,就是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斗的经过。七十四师这次在鲁中攻击匪军 ![]() ![]() ![]() ![]() 蒋介石这里说张灵甫是“一时的疏忽”被若⼲俘虏来的杂役兵搞了鬼,以至于惨败, ![]() ![]() ![]() 蒋介石在上述演讲后十三天,又对军官训练团第三期研究班讲《军国将领的聇辱和自反》,又谈到孟良崮之役: 至于何以要先召集研究班,而不与第三期同时召训呢?这是因为我鉴于鲁中、豫北各场战最近的表现,认为我们前方将领,对于剿匪军事和政治的意义,还没有彻底认识,不能确立必胜的信念,同时我们多数将领精神疏懈、道德低落,也属无容讳言。大家都养成自保自⾜的恶习,只看到自⾝带领的一部的利害,对于友军的危难、整个战局的成败,几乎是漠不相关,以致我们⾰命军同生死、共患难的传统精神,和我们军人智、信、仁、勇、严必备的武德,完全丧失。我们的军队纪律如此废弛、精神如此低落,要与凶顽狡猾的匪军作战,绝无幸免于消灭的道理。此次孟良崮第七十四师的失败,并且牺牲了忠实英勇的张灵甫师长等四五人之多,固然当时七十四师的部署不能说没有缺点,而友军不能及时赴援,也是一个最大的原因。 蒋介石这里说孟良崮之役是“友军不能及时赴援”才打了败仗,又把惨败的原因过于简单化了。他不愿也不能认识到,这一仗乃是共军少壮将领粟裕在⽑泽东、陈毅信任之下,挥洒自如的杰出表现,也是粟裕的成名之仗。他统领九个纵队以坦埠为中心,面对蒋介石手下大将顾祝同的五个整编师和一个军的排山倒海之势,毫不畏惧,断然 ![]() ![]() ![]() ![]() ![]() ![]() 蒋介石在山东的重点进攻,损兵折将,虽于六七月间再度发动胶东攻势,仍无多进展,没有警觉到“小米加步 ![]() ![]() ![]() ![]() ![]() 一九四八年元月,蒋介石“阅地图所示共匪扩张之⾊别,令人惊怖”(见蒋介石一九四八年一月七⽇⽇记,载《蒋总统秘录》页三O七六),乃退采重点防御战略,将战区分为二十个绥靖区,设司令长官,掌握军政大权,组训民众,以充实兵源。同时集中兵力于主点、主线之上。其实这总集中对蒋并不有利,因为这些防御重点势将被割成片片孤岛,等待被动的决战,那就是即将来临的所谓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使蒋氏精锐主力丧失殆尽?选 蒋介石自称 ![]() 蒋介石失掉东北,并不是俄国人撕毁中俄条约,如真撕毁,斯大林何不把东北 ![]() ![]() 蒋既十分重视东北,却不知也不敢打手里的一张王牌,那就是张学良。少帅不仅是“当地的儿子”(nativeson),而且是东北的传奇人物,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更无论历史渊源的深厚,收复东北不仅是家国的收复,也是他个人的收复,雪“九一八”之聇,没有比他更加显著,一旦荣归故里,号召力实无与伦比,共中的声势必然为其所掩盖。但蒋氏狭窄的 ![]() ![]() ![]() ![]() 锦州既失,东北的后门被关上,群情紧张。三天之后,郑洞国以长舂降共,又失一“点”沈 ![]() ![]() ![]() ![]() ![]() ![]() ![]() ![]() ![]() 东北尽失,共军在数量上已超过军国,又从蒋氏嫡系投降之精锐队部,取得前所未有的大批美制重武器,強弱已经易势。何况陈毅、粟裕已组成庞大的华东野战军,据有山东;刘伯承、邓小平以大别山为基地,也组成庞大的中原野战军,虎视眈眈。蒋介石若知进退,实应集中兵力于淮河之南,与华中⽩崇禧、西北胡宗南遥相呼应,以确保长江。然而蒋大输之后极不甘心,仍想聚歼共军主力,以挽颓局。最初,由于形势所 ![]() 杜甫上任,⻩伯韬兵团已经被围,蒋遂命杜率邱、李两兵团解⻩兵团之围,并想乘机歼灭包围⻩兵团之华东野战军,亟 ![]() 蒋介石见⻩兵团覆亡,如赌徒输了大把银子,急 ![]() ![]() ![]() 杜聿明当然希望华中剿总与西北剿总能伸援手,蒋介石视杜为心腹,所部乃老本之老本,更希望能有救兵。但是胡宗南的西北兵团远⽔救不了近火。不少历史学者指出⽩崇禧在华中见死不救,由于蒋桂之间素有芥蒂,事出有因。宋希濂在其自述中更指⽩氏有倒蒋企图,并阻宋部东援,不过宋氏记⽩氏所说:“形势已无法挽救,去(援)亦无补于大局。”(宋希濂《鹰⽝将军》下册,页三九二)平心而论,应属实情,再多送一些队部去受歼,不如集中兵力于武汉,以保障华中和西南,应属上策。牺牲蒋之老本,固于蒋不利,于国民 ![]() ![]() 杜聿明陷于重围后,十二月十九⽇晚间,风雪大作,一直到十二月二十八⽇,十天间无一⽇晴天,空投困难。在大军饿肚子的情况下,蒋介石居然派机飞空投烈士纪念册,意在要杜聿明去死,真是太妙了。杜被派赴前线之前,蒋介石曾召见他,表情沉痛地明告:这一会战是生死存亡之战“你放下 ![]() ![]()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九⽇起,由于战地雨雪 ![]() ![]() ![]() ![]() 这场规模空前的淮海或徐蚌大战前后打了六十六天,国民 ![]() 打仗如竞技,技不如人,败下阵来, ![]() ![]() ![]() 他在一九三三年五月八⽇讲《统军作战制胜之道》,曾有对付不杀自的“恬不知聇,欣然偷生跑回来”者的彻底办法。他说:“返回之被俘官兵,一律视同敌探立即 ![]() ![]() 我们必须指出,蒋介石的基本意识形态是很复杂的。它包含了半吊子的国中上层封建思想,也包含了半透明的国中下层愚民思想,还包含了半瓶醋的西方和⽇本的近代思想。…它是这些思想的大拼盘,既半生不 ![]() ![]() 在历史上,尧君素⼊了“隋书”屈突通却进了“唐书”同时代的人,分别编进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为什么呢?为的是尧君素为隋朝力屈而死,他是隋朝的人;屈突通为隋朝力屈而未死,他就不是隋朝的人了。但在情理上,屈突通尽过全力的纪录,却又无碍其为忠臣,这又怎么说通呢?合理的解释是:屈突通在尽过全力以后,他所效忠的对象,已不存在——“隋室已亡”——了;而新兴的统治力量,是天意与民意所归的。他所效忠的对象,也并不比新兴的统治力量进步。他再挣扎,也“功未存于社稷,力无救于颠危”所以,他就做了两朝忠臣了。屈突通和尧君素的比较,主要在说明对“忠”的观念,在国中思想中并不是只有一种的,蒋介石只接受了临难死节的一种,却不知道,临难不死节的,有许多时候,也可以成立。再以文天祥、史可法为例。史可法死于 ![]() ![]() ![]() 蒋介石所谓的军人要被俘不屈、“只有杀自”连自己都做不到,却以最⾼标准要求杜聿明。杜为他卖命、受苦、家破人亡,他仍然要为已甚,不准别人亲人团圆?选杜太太曹秀清由蒋介石手谕送往湾台,当作人质,过着惨淡的岁月。长子杜致仁在气愤之下,就吃安眠药死了。直到大女儿杜致礼的丈夫杨振宁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蒋介石和宋美龄才另眼看待,大献殷勤,希望杜夫人影响杨振宁回湾台“帮助蒋校长反攻陆大”?选 杜聿明戎马半生,又坐牢半生,还不够?选手下被敌人惩罚后,还要被自己人惩罚,这就是蒋介石的新三纲五常标准——強制别人做烈士。 最具讽刺 ![]() 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二⽇,国民 ![]() 襄 ![]() 邓文仪在记者招待会宣布 这位政工局长口中的康泽,在襄 ![]() ![]() ![]() ![]() ![]() ![]() ![]() 一九四八年七月一⽇开始的襄 ![]() ![]() ![]() ![]() ![]() ![]() ![]() ![]() ![]() ![]() 和“罗列⼊祠”事件相似的,康泽没死,幸亏证实得早,否则小笑话之后一定会闹大笑话,因为康泽比起罗列来,分量重得太多太多了。这种分量,使蒋介石在康泽未能殉难以后,仍旧不肯死心,而要強调康泽“抗节不屈”的事迹。康泽如“被俘不屈”纵然没死,也是虽败犹荣?选一九四六年七月,蒋介石在第九次 ![]() 襄 ![]() 十七⽇阁部扬州,羸卒孤城,已分百死。 忠烈昭 ![]() 廿五载文山土室,丹心正气,独有千秋。 这一挽联所显示的心态,就是一个显例。挽联上“十七⽇阁部扬州”是用史可法的典“廿五载文山土室”是用文天祥的典。但是,这种典岂可用得?史可法死守扬州,最后是殉难了的;文天祥土室坐牢,最后是死节了的,而康泽被共产 ![]() ![]() ![]() ![]() ![]() 在邓文仪发表康泽殉难后三十五年,同一位邓文仪先生又发表了大手笔,他在《⻩埔生学六十年(中)》(《国中人杂志》第一卷第二期,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五⽇)里,有这么一段: 杜聿明在被俘之后誓不屈服,脚镣手铐,囚首垢面,种种非人的磨折,在炼狱度过数十年的悲惨生活,终至于死节,至于各级被俘的十数万军官与三万政工人员,其中十分之八均为⻩埔生学,大部分均遭共匪集体杀屠,或监噤在集中营里做劳工,受尽非人的磨折 害迫。襄 ![]() 请看这又是何等荒唐之错啊?选杜聿明早在一九五九年就被共产 ![]() …稍后任“政协”国全专员,补任“政协”国全委员。五十二年, ![]() 试问这是“在炼狱度过数十年的悲惨生活,终至于死节”吗?邓文仪的“脂粉作业”、“涂金作业”目的就是要给人死节的错觉。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下旬,当杜聿明及其二个兵团被围于陈官庄之时,傅作义正坐困北平。华北“剿总”傅作义原有五十余万大军,实力不容藐视。⽑泽东又洞烛先机,棋快一着,急命林彪在东北新胜之师,迅速⼊关,切断了傅作义大军西退或东进之路。而蒋介石顾此失彼,为徐蚌战役已弄得焦头烂额,竟无暇正视平津局势,傅作义于十一月三⽇亲自飞抵南京求见,蒋不知故意还是真无时间相见,只命国防部长何应钦接见,转达几点意见,未必切实可行,更无积极支援的保证。当十二月十四⽇,共军攻陷天津,剩下北平孤城,傅作义乃决定与共中和平谈判,达成协议。十二月三十一⽇,解放军⼊城,和平解放。傅作义不战而降,免除千万国中人的死亡、文化古都的摧毁,实有功于华中民族,所以他的命运与战而后降的国民 ![]() 到一九四九年之初,蒋介石的老本愈打愈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损失了百万以上的军队。长江以北,除了胡宗南孤悬西北的兵团外,尽是解放军的天下,南京的蒋权政已摇摇 ![]() |
上一章 蒋介石评传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李敖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蒋介石评传》在线阅读,《蒋介石评传(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蒋介石评传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