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圣路》19976哲学与精神生活及《各自的朝圣路》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周国平 | 书号:44352 时间:2017/11/24 字数:5840 |
上一章 19976哲学与精神生活 下一章 ( → ) | |
一 “无用”之学在一般人眼中,哲学是一种玄奥而无用的东西。这个印象大致是不错的。事实上,哲学的确是一切学科中最没有实用价值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当今这个最讲求实用价值的时代,哲学之受到冷落也就是当然的事情了。 早在哲学发源的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因其所治之学的无用而受人嘲笑了。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讲了泰勒斯坠井而被女仆嘲笑的著名故事,那女仆讥笑泰勒斯如此迫切 ![]() ![]() ![]() 柏拉图本人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这位古代大哲一度想在叙拉古实现其哲学家王的理想,向那里的暴君灌输他的哲学,但暴君的一句话给哲学定了 ![]() ![]() 在我看来,柏拉图孜孜以求哲学的大用,一心把哲学和政治直接结合起来,恰好也暴露了他对实际事物的无知。他本该明⽩,哲学之没有实用价值,不但在⽇常生活中如此,在政治生活中也如此。哲学关心的是世界和人生的 ![]() ![]() ![]() 那么,哲学与生活竟然毫无关系吗?哲学对于生活有没有一点用处呢?我的回答是:哲学本⾝就是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古希腊,当哲学发源之初,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乃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从词源看“哲学”(Philosophia)一词的希腊文原义是“爱智慧”“爱智慧”显然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而非一门学科。 对于最早的哲学家来说,哲学不是学术,更不是职业,而就是做人处世的基本方式和状态。用尼采的话说,包括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恩培多克勒在內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一些“帝王气派的精神隐士”他们过着远离世俗的隐居生活,不收生学,也不过问政治。苏格拉底虽然招收生学,但他的传授方式仅是街谈巷议,没有学校的组织形式,他的生学各有自己的职业,并不是要向他学习一门借以谋职的专业知识,师生间的探究哲理本⾝就是目的所在,就构成了一种生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建立学校,但不收费,教学的方式也仍是散步和谈话。惟一的例外是那些被称作“智者”(Sophist,又译“智术之师”)的人,他们四处游走,靠教授智术亦即辩论术为生,收取学费,却也因此遭到了苏格拉底们的鄙视。正是为了同他们相区别,有洁癖的哲学家宁愿自称为“爱智者”而非“智者” 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为了配得上过哲学的生活,一个人必须——如柏拉图所说——“具备真正的哲学灵魂”具备此种灵魂的征兆,或者说哲生学活的特点,就在于关注思想本⾝而非其实用 ![]() ![]() ![]() ![]() ![]() ![]() 三精神生活的维度 人在世上生活,必须维持⾁体的生存,也必须与他人 ![]() ![]() ![]() ⾁⾝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具有经验 ![]() ![]() ![]() ![]() ![]() 人类精神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只要它们确实是一种精神 ![]() ![]() 四在宗教和科学之间 哲生学活是一种沉思的生活,但沉思未必都是哲学 ![]() ![]()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指出,哲学开始于惊疑,即惊奇和疑惑之感。我们或许可以相对地说,面对自然易生惊奇之感,由此而求认知,追问世界的本质,形成哲学研究中的世界观、本体论、形而上学(在这里是同义词)这一个大领域。面对人生易生疑惑之感,由此而求觉悟,追问生命的意义,形成哲学研究中的人生观、生存论、伦理学(在这里也是同义词)这另一个大领域。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敬畏的两样东西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所思的问题无非这两大类,分别指向我们头上的神秘和我们心中的神秘。 哲学的追问的确是指向神秘的,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哲学都 ![]() ![]() ![]() ![]() ![]() ![]() ![]() ![]() 五哲学不可能成为科学 哲学开始于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在它诞生之初,它就试图寻找变化背后之不变,现象背后之本质。这一追问默认了一个前提,即是感觉不可靠,只能感知现象,惟有理 ![]() 这个思路存在着若⼲疑点: 第一,感觉是我们感知外界的惟一手段,既然感觉只感知到现象,我们凭什么说在现象背后还存在着一种本质?至少凭感觉不能证明这一点。 第二,假定变动不居的现象背后有一不变的本质,这只能是理 ![]() ![]() ![]() ![]() ![]() ![]() 那么,第三,世界究竟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在现象界背后,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受我们的认识⼲扰的本体界?在康德之后,哲学家们已经越来越达成共识:不存在。世界只有一种存在方式,即作为显现在意识中的东西——现象。我们也许可以设想上帝能够直观到世界的本体,但是,胡塞尔正确地指出,任何对象一旦进⼊认识就只能是现象,这一点对于上帝也不例外。 哲学从追问世界的本体始,经过两千多年的探索,结果却是发现世界 ![]() ![]() 六沉默和诗的领域 倘若一个古希腊哲学家来到现代,他一定会大惑不解,因为他将看到,现代的哲学家们都在大谈语言问题,而对世界本⾝却毫无趣兴。据说哲学家们终于发现,两千多年来哲学之所以误⼊歧途,原因全在受了语言的误导。于是,他们纷纷把注意力转向语言,这种转向还被誉为哲学上的又一次哥⽩尼式⾰命。其间又有重大的区别。一派哲学家认为,弊在逻辑化的语言,是语言的逻辑结构 ![]() ![]() 可是,没有了那种追问世界之究竟的冲动,哲学还是哲学吗?因为理 ![]() 有两位哲学家分别代表上述两个对立的派别,然而,与其大多数追随者不同,他们心中仍然蕴蔵着那种追思神秘的冲动。他们不愧是现代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 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开创人之一,维特 ![]() ![]() ![]() 海德格尔却试图冲破这无奈的沉默。在他看来,他名之为“存在”的那个超验的领域,乃是作为意义之源泉的神秘领域,的确不是理 ![]() 当然,沉默和诗都不是哲学。可是,我们应该相信,在维特 ![]() 七哲学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广义的宗教精神和广义的哲学精神是相通的,两者皆是超验的追思。在狭义上,它们便有了区分,宗教在一个确定的信仰中找到了归宿,哲学却始终走在寻找信仰的途中。一个渴慕大全的朝圣者,如果他疲惫了,不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了,他就会皈依某种现成的宗教。如果他仍然精力充沛,或者虽然疲惫了,却不甘心停下,他就会继续跋涉在哲学的路上。 现代的显著特点是宗教信仰的普遍失落。针对这一情况,雅斯贝尔斯指出,对于已经不相信宗教但仍然需要信仰的现代人来说,哲学是惟一的避难所,其意义在于鼓励人们寻找非宗教的信仰。我本人也倾向于认为,哲学一方面寻求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探索 ![]() 第一,哲学使我们在没有确定信仰的情况下仍能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哲学完全不能保证我们找到一个确定的信仰,它以往的历史甚至业已昭示,它的矛盾的本 ![]() ![]() 第三,哲学的沉思给了我们一种开阔的眼光,使我们不致沉沦于劳作和消费的现代漩涡,仍然保持住心灵生活的⽔准。 WwW.baMxs.cOm |
上一章 各自的朝圣路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周国平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各自的朝圣路》在线阅读,《各自的朝圣路(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各自的朝圣路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