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挂新月文集》飘香的大锅菜及《窗前挂新月文集》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短篇文学 > 窗前挂新月文集 作者:窗前挂新月 | 书号:4342 时间:2016/10/29 字数:7771 |
上一章 飘香的大锅菜 下一章 ( → ) | |
我有一个远房表哥,叫史小群,快七十岁的人了。表哥自打上世纪的六六年到县食品站上班,直到退休再到如今,从没有离开过灶台,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厨子。表哥他虽然做了多半辈子饭,但在他手里做的最多的就是大锅菜。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就是跟着师傅做大锅菜,再之后自个掌勺做大锅菜。可以说,他做的大锅菜很地道,不仅让人闻着香,吃起来更香。 我妗子的丧葬事儿,就是由这位表哥掌灶。那次,我亲眼看到了表哥是如何做大锅菜的。当天, ![]() 表哥先将头号大铁锅放到灶火上,一个老汉蹲在地上,先抓了一把⼲草,把火点着了。接着放了芝⿇秸,后又放了棉花柴进去。一阵浓烟冒过,火苗很快就从灶台前口和烟道里窜了出来。待锅里的⽔渍蒸发⼲,表哥就用拳头大小的勺子从油盆子里舀了三四勺,又随手抓了一把花椒茴香扔进去。不一会儿,锅里就有了“吱喳”声,紧接就闻到了馨香味。等花椒茴香炸到微微发⻩时,便放葱花、蒜和生姜片了“嗤——”的一下,油锅上面就冒出一片青烟,很快葱花就翻的油面上,一股清香便四散飞来。接着,是用勺子从酱袋子里挖了三勺放到锅里,慢慢搅了几下,就把五花⾁放进去了。⾁进锅后“吱吱喳喳”声在锅里热闹了。这时,表哥从跟前的大铝盆里掂起一个比巴掌大些的长把小铁锹,双手紧握着劲使儿翻搅锅里的⾁片。小铁锹一起一落,在锅底上发出“喳喳”的声响。锅里面则像一群⿇雀飞落的一块金⻩的⾕田里,密密⿇⿇“唧唧咋咋”叫个不停。表哥挥舞着的小铁锹像是在驱赶,飞起来又落下。只不过是叫声一疏一密,却怎么也赶不走,只不过是叫声越来越低,也该是每一只小鸟嘴里都含満了稻粒。 表哥的头发上挂満了小⽔珠,脸上淌着比平⽇更多的汗⽔,肩背上落了一层⽩花花的雪。这时,表哥才有了话:“花椒茴香在油锅里变成焦⻩⾊就不要在炸了,这是刚好出味儿又都在油里面,过了,味儿就跑了只剩下黑壳儿;葱花要漂到油面上正好出来香味,火候也不能过,过了就成了⼲树叶子。” 他说的这些,我鼻子就能感觉到。可纳闷一点的是,他为什么⾁放的那么早?我看到别人有的是提前炒好酱,待⾁快炒 ![]() 表哥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大锅菜有⾁才香,⾁香是因为油多。我这样炒,是要让面酱将⾁块的表面包裹住,不让⾁出油。”表哥边说边炒,锅里的响声更大了。 这时,雪花飘得更紧了。轻缈的柴火青烟,在雪花的空隙中缭绕;大锅里突突冒起的热气,饿狼扑食般的就把雪花呑下了。灶火的上方,倒升腾出一个不小的半圆形的无雪的空间。面酱的甜香味,一会儿比一会儿浓烈。香味,柴火烟气,细碎的雪花纷飞跳跃,使本来应该肃穆的场合,呈现出柔和的情景。本来,妗子已是快八十的人了,在村子里也算是喜丧了。 “炒到后面,酱也炒好了,⾁也 ![]() ⾁炒到互相不再粘连,搅起来发利就 ![]() 刚说完,就又提过来开⽔,将开⽔倒进锅里“嚓——”的一声,一团团⽩⾊的⽔气从锅里升腾并扩散开来。在跟前,我也只能看到表哥的轮廓。只听他说要放⽩菜和海带了,接着便听到“噗噗”往开⽔锅里投放东西的声音。放完后,表哥用铁盖子盖住锅,火也不像先前加的那么旺。他说得熬上一阵子呢,⾖腐和粉条得等菜熬好前半个小时放。早了,吃起来⾖腐粉条就没筋骨了。 等⾖腐、粉条、盐都放进锅里,表哥用长把铁勺子在锅里来回搅了几遍。告诉我这就需要用慢火了,让各种菜互相津津味儿,等粉条软和透了大锅菜就算熬好了。他也大功告成似的,可以坐下来歇一歇了。他用的⽑巾摔去长条凳子上的雪,喊我过来一起坐到上面。他从 ![]() ![]() 问答之间,我倒闻着大锅菜的香味没有先前浓了,头低到锅前才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酱香味儿。表哥说,这就对了,香味都到了菜里面。两支烟菗完之后,表哥说菜能吃了,老汉站起⾝来,把烟头丢到灶火里,走到东屋里,提出来一 ![]() 老汉从铝盆里给我舀了満満一碗,让我先吃。看着大锅里菜上面飘着一层油,可吃到嘴里,并没有腻的感觉。无论是绵绵的⽩菜、软软的⾖腐、面面的海带、光滑的粉条并不失自⾝的味道,只不过都变得油润甜香了。你再看那红⽩相间的五花⾁,嫰生生、油光光的。夹到嘴里慢慢的嚼,不仅有筋骨,还真能让你嚼出油香来。⾁在炒时没有出油,香便都流到吃的人口里了。这一片片肥嘟嘟的五花⾁,不仅解馋,更留住了人们对大锅菜香噴噴的记忆。 大锅菜是盛行于我的家乡冀南的一道地地道道的农家菜。源于什么年代,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只知道很有些年头了。老家邻近的赞善村,从前有个大户,叫宋克宽,字号公让,小名济的。辛亥⾰命那年生人。我们⾼店村的女婿。他承继祖业,从事粮食贩卖生意。天津、京北、广州都有他的庄铺。他挂在嘴上说自个平生有三个喜好:一是在京北是翅宴;二是在天津听马连良的京剧;三是在家吃老婆做的猪⾁、海带、⾖腐炖粉条,多放香油。他的第三个喜好,就⾜以说明故乡大锅菜盛行的年头久远了。 现在还有人说起,刚解放那阵子,京北前门附近,就有家褡裢饭馆,是沙河褡裢村人开的。这个饭馆,以沙河地方烧饼和大锅菜出名。《沙河市志》和《沙河辞苑》均记载着:“大锅菜,用带⽪猪⾁、⾖腐、海带、粉条、⽩菜等混在一起炖制,配馒头、大米饭等食用,是传统菜肴。俗称熬菜。” 在我的记忆里面,很多场合和人家做大锅菜,并不是都像我表哥做的那些条条道道。 ![]() 大锅菜的材料用法虽多有讲究,但巧妙的主厨者缺了那样菜都能做出来。它熬菜凉的也慢些,可随到随吃,适合流⽔席;它还便于存放,剩上一顿再吃比刚出锅时味道还要好;它的量也好把握,就在稠稀和咸淡之间;做大锅熬菜需要的炊具也最少,锅碗而已,甚至连饭桌都不用考虑,端上菜随便蹲在地上就能吃,小时候能端着菜碗跑到村边的井台上吃。 可以说,大锅菜是大众菜、平民菜、人人爱吃、家家可做,但要做得地道、做出⽔平并不容易。家里人过节令,还好凑合。可是,当遇到儿女婚嫁、丧葬、祭祀等大事儿,用的人多,这时候就不能凑合了。为了让大家吃的好,都会找人来帮着做,请来掌灶的人称“大锅头上的”这个人会按照主事人的家底和 ![]() ![]() 人们不仅喜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有个人在县上当头头。他⺟亲去世得早,⽗亲一个人寂寞,就和本村一个寡妇好上了。他觉得⽗亲给他丢面子,常年不回家。⽗亲去世后,乡亲们都过来帮着料理丧事,他却死活不肯回家。眼看都快到出丧的⽇子了,他还真的坐着车回来了。四邻觉得他原谅了老人,只见他下车后,从后备箱里往下掂出几块猪⾁和一大袋子新鲜蔬菜,叮嘱灶火上做饭的人:“这些东西都用上,把大锅菜熬得肥肥的。”说完,大伙儿本以为他会到⽗亲的灵前大哭一场。不料想他却朝着在场攒忙的乡亲们,扑通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老少爷们,对不起了!”尔后起来拍拍 ![]() 乡邻们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这小子唱的哪出戏。好一阵子,人们才缓过神儿。一个长辈说:“小子虽说不孝,还算有点人味儿,知道让埋他老爹的乡里乡亲喝碗大锅菜。”是的,尽管这个当儿子的落了个不孝的赖名儿,但他却知道大锅菜在故乡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至于大锅熬菜熬得好不好,乡亲们有他们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时候,他们并不看重⾁多⾁少和味道香不香,而是通过大锅菜看人实在不实在。人们公认你家庭条件好,你却舍不得往锅里多放好材料,就有人说话了,轻则说你小气,说重了就是对乡亲们不实在。有时候,大锅头上的人心里憋气,有的人还会想着法子让你在别的地方多破费。红⽩事上都是按照看好的时辰行事,错过时辰怕不吉利。这时大锅头上的人故意不加火,到了吃饭的时间大锅里的菜还是生的,便嚷着让管库房的拿钱到街上买现成的,再不就⼲脆舀几碗炒好的 ![]() 条件差的,即使清⽔煮菜,请来帮忙的乡亲们照样⼲活尽力,绝没有一句怨言。甚至,还有从自己家带着菜食过去帮忙的。村上有个叫海林的,一只眼天生残疾,三十多了还没讨上媳妇。他⽗⺟去世的早,又没用兄弟姐妹照应,⽇子过得没个样子,自个起火做饭都很少,不管谁家有了红⽩事儿,他是不请自到,为的就是混饭吃,临了还会揣回几个馒头。有一年深秋的一天,村上来了一个精神不好的妇女,在村上占了一个多月了还不离去,眼看天冷了,上岁数的人可怜她,就想到了海林。有细心的人打听到这个妇女已经到过临近好几个村了,该是没有家道的,就给海林介绍。海林⾼兴坏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捡到一个媳妇。他用一只眼打量了一下这个妇女,还不怎么丑,对得住自己,就把人家领了回去。本族尊长要给他们举行个仪式,并给自家人 ![]() 倒是那些从村子里走出去混出头脸的人,才对大锅菜马虎不得。他们这些人平时回村少,给乡亲们帮忙不多,便会在自家遇到红⽩事时回报乡亲们。乡亲们站在灶火旁边,満锅里多是翻滚的⾁块和漂浮的油花。开饭时,自己还会亲自到大锅前盛一碗菜,碗底下再夹一个馒头,与邻居们或坐在院子里的方桌上,或圪蹴在门前的台阶上边问年景边大口吃菜。这样,便有人会说你:出去这么多年都没有变,还是咱农家人的样儿。这句话,可是乡亲们对一个在外的人很⾼的评价。谁要是觉得混到人前了,做大锅菜时清汤寡⽔糊弄人,动不动还摆谱,乡亲们可不买你的账。场面上肚里再有气儿,也不会丢下饭碗走人。可是,⽇后在街上见了面,人们也会待搭不理的,或⼲脆远远地躲着你走。 有一位在本地权力部门做事的,埋葬他老爷子时,买了不少⾁和其它好吃的,让村里管事的把熬菜做的肥肥的。没想到的是这个管事的为了给事主走近步,舍不得往锅里放⾁,将不少⾁搁在屋子里给省着。乡亲们看到锅里的菜后很生气,到了出殡的时候都不往前凑。他觉得很纳闷,事后知道了真相,将管事的骂了一通,有专门在村口的饭店里请了乡邻们一次。 听村里的长者说,旧时的大户人家,常常会在祭祖时,熬上一大锅菜。家里不论长幼和辈分⾼低,族长都会叫来聚到一块儿吃。边吃边训教起重复了无数次的族规来,说的最多的就是家族里的人要互相担待、互相帮助和好好做人为家族争光了。在那一刻,大人小孩的笑脸上无不流淌着⾎脉相通的亲近感。小家小户的尊长,也会把家里人招呼到他们住的堂屋,一块儿吃上一碗他们亲自做的大锅菜。即使单门独户,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儿女们能围在灶火旁边,吃着大人给做的大锅菜,茅屋寒舍里,也会 ![]() 记得还是在民人公社的时候,每当农忙季节,生产队长都会安排人在地头挖一个灶膛支一口大锅,熬上够全队下地人吃的大锅菜。儿时的我常常和小伙伴们,赶在开饭前混在大人堆里做出⼲活的样子,便也能站在大人的队伍里享用大锅菜的美味,甚至碗里还会比大人多出几个⾁片。 遇到收成好的年头,年底生产队有了节余,这样的大锅菜也会出现在既是队部也是口牲棚的院子里,队里的大人小孩都可以过来吃。虽然大锅里的菜没熬透,就有心急地揣了碗等在锅边,待真正开饭时,又互相让着不靠前,最先盛到碗里的还是爱热闹的孩子们。看到有的小孩心急火燎地将一块⾁放到嘴里,又被烫得赶紧吐到碗里,这种情景,让⾝旁的人笑个不停。 到现在,不管是乡村还在城镇,只要把大家伙集合起来,要共同⼲一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大锅菜是任何生猛海鲜所代替不了的。大家共吃一个大锅里的菜,心往一处着想,劲往一处使。这时的大锅菜,默默地承受起了凝心聚力同谋发展的载体。 过年过节,⽗⺟要做的是大锅菜;亲戚朋友来了,⽗⺟爱做的还是大锅菜。在这喜庆和团圆的时刻,大锅菜凝聚着融融的亲情的味道。 ⽗⺟最大的开心,莫过于家人的团聚。而八月十五和大年初一,又是最具团圆况味的节⽇。这两天不管谁家,⽗⺟都会为回到家里的儿女熬上一锅大锅菜。即使儿女们不在⾝边,哪怕家里只剩下一个老人,也会熬一锅菜。自己吃之前,还会供奉一碗到“天地”和“老少家亲”牌位前,想望他们也来一起共享。儿女们成家后同住一村的,这天也会给⽗⺟端来一碗自己熬的菜,从⽗⺟这里盛一碗回去,这样做既是在孝敬⽗⺟,又意味着大人孩子仍在同吃一锅菜。 上世纪头些年,很多家庭正年都吃不上⾁,过年时买一小块儿⾁,熬菜时放到菜中间染染味,菜熬好后把⾁块夹出来下次再用。家里不富裕,待来了亲戚,还有使用蒙头⾁的:先将⾁在小锅里炖好,搁在火炉旁边,大锅里熬的则是素菜。给亲戚盛菜时,特意往菜碗上加一小勺儿⾁,这就叫做蒙头⾁。即使到了今天,吃⾁已不像过去那么难,但大碗吃⾁还是庄稼人的一种奢望。平时大多数人家都舍不得吃⾁,只等到了过年过节或来了亲戚时才买块⾁熬菜用。 小时候,我家弟兄们多,⽇子紧巴,大人紧拔挣慢拔挣,能让孩子们吃 ![]() 故乡过庙会时,我常常从城里带着几个朋友回去。为招待我的同事和朋友,⽗⺟头几天前就开始盘算着如何做好大锅菜了。我和朋友们还没有坐稳,⽗亲蹲在灶台前点燃柴火熬大锅菜了。初时的浓烟呛得⽗亲直咳嗽,眼泪都流出来了。火苗燃起来后,将⽗亲的苍老的脸庞照得通红。锅里的菜经了烟熏火燎和柔柔的细火儿慢炖,沸腾翻滚中,飘溢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菜香。闻着这个味道,城里来的同事们早就馋涎 ![]() 如今,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而且,川菜、鲁菜、淮扬菜系也早传⼊我的家乡,但在重要的⽇子里和场合上,故乡人钟爱的还是大锅菜。我去过不少地方,还到过国外,吃过很多种类的菜食,可我觉得吃的最舒服的是故乡的大锅菜,它已经融进我的⾎ ![]() 后记: 带着对故乡大锅菜的浓厚趣兴,我又对其所用的材料,就其属 ![]() 猪⾁: ![]() ⾖腐: ![]() ![]() 红薯粉条:含有沾 ![]() 海带:为褐藻类,大叶藻科植物大叶藻的全草。中医使用海带防治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现代研究证明,海带含有多种活 ![]() ⽩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锌, ![]() 生姜: ![]() ![]() |
上一章 窗前挂新月文集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窗前挂新月最新创作的免费短篇文学《窗前挂新月文集》在线阅读,《窗前挂新月文集(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窗前挂新月文集的免费短篇文学,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