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九及《徐霞客游记》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徐霞客游记 作者:徐弘祖 | 书号:10175 时间:2017/3/26 字数:11703 |
上一章 楚游日记九 下一章 ( → ) | |
十六⽇ 平明行,二十里,为⿇潭驿,其地犹属零陵,而南即道州界矣。自⼊泷来,山势![]() ![]() ![]() ![]() 十七⽇ 平明行,⽔径迂曲,五里至青口。一⽔东自山峡中出者,宁远道也,此⽔最大,即潇⽔也;一⽔南自平旷中来者,道州道也,此⽔次之,即沲⽔也,〔⽔小弱。〕乃舍潇而南溯沲。又五里为泥江口。按《志》有三江口,为潇、沲、营合处,问之舟人,皆不能知,岂即青口耶?但营⽔之合在上流耳。〔⽔西通营 ![]() 道州附郭有四景:东有响石,即五如石。西有濂溪,北有九井,南有一木。南门外一大木卧江底。 十八⽇ 天光莹彻,早饭登涯。由南门外循城半里,过东门,又东半里有小桥,即涍xiào泉⼊江处也。桥侧江滨有石突立,〔状如永州愚溪桥,透漏耸削过之,〕分岐空腹,其隙可分瓣而⼊,其窦可穿瓠而透,所谓五如石也。中有一石,南之声韵幽亮,是为响石。按元次山《道州诗题》,石则有五如、窊wā即凹樽,泉则有潓、漫等七名,皆在州东,而泉经一涍而可概其余,石得五如而窊樽莫觅。屡询,一儒生云:“在报恩大寺。”然无序云,在州东左湖中石山巅。石窊可樽,其上可亭,岂可移置寺中者,抑寺即昔之左湖耶?质之其人,曰:“⼊寺自知。”乃⼊东门,经南门內,西过报恩寺, ![]() ![]() ![]() ![]() ![]() ![]() ![]() 十九⽇ 自月岩行二里,仍过〔所〕望岩如⽩烟处。分岐东南行,穿小石山之腋,宛转群队中。八里出山,渡大溪而东,是为洪家宅,亦洪氏之聚族也。又东南⼊小土山,南向山脊行,三里而下,一里出山,有巨平岩横宕而东。一里,复南向行山坡,又二里,南上一岭。名银 ![]() 二十⽇ 从寮中东南小径,一里,出江华大道,遂南遵大道行,已为火烧铺矣。铺在道州南三十里而遥,江华北四十里而近。又行五里为营上,则江华、道州之中,而设营兵以守者也。其后有小尖峰倚之。东数里外有峰突屼,为杨柳塘,由此遂屏亘而南,九疑当在其东矣。西南数里外,有⾼峰圆耸,为斜溜。其南又起一峰,为大佛岭,则石浪以后云山也。自营上而南,两旁多小峰巑岏。又五里,为⾼桥铺。又三里,有溪自西而东,石骨嶙峋,横卧涧中,济流漱之,宛然包园石壑也。溪上有石梁跨之,当即所谓⾼桥矣。又南七里,为⽔塘铺。自⾼桥来,途中村妇多觅笋箐中,余以一钱买一束,携至⽔塘村家煮之,与顾奴各啜二碗,鲜味殊胜,以筒蔵其半而去。⽔塘之西,直 ![]() ![]() ![]() 二十一⽇ 饭于浪石寺。 ![]() 二十二⽇ 昧慡,由江渡循东山东北行。十里为蜡树营。由此渐循山东转,五里,过鳌头源北麓。二里,至界牌,又三里,过石源,又五里,过马冈源。自鳌头源突于西北,至东北马冈源,皆循山北东向行,其山南皆瑶人所居也。马冈之北,犹见沲⽔东曲而来,马冈之北,始见溪流自南而北。又东七里,逾虎版石。自界牌而来,连过小岭,惟虎版最⾼。逾岭又三里,为分村,乃饭。村南大山,內有分岭。谓之“分”者,岂瑶与民分界耶?东三里,渡大溪,南自九彩源来者。溪东又有山横列于南,与西来之山似。复循其北麓行七里,至四眼桥,有溪更大,自顾村来者,与分村之⽔,皆发于瑶境也。渡木桥,颇长,于是东登岭。其先只南面崇山,北皆支冈条下;至是北亦有山横列,路遂东行两山之间。升踄冈坳十里,抵孟桥西之彭家村,乃宿。是⽇共行五十里,而山路荒僻,或云六十里云。 二十三⽇ 五鼓,雨大作。自永州来,山田苦旱,适当播种之时,至此嗷嗷已甚,乃得甘霖,达旦不休。余僵卧待之,晨餐后始行,持盖草履,不以为苦也。东一里,望见孟桥,即由岐路南行。盖至是南列之山已尽,遂循之南转。五里,抵唐村坳。坳北有小洞东向,外石辚峋,俯而⼊,下有⽔潺潺,由南窦出,北流而去。乃停盖,坐久之。逾岭而南,有土横两山,中剖为门以适行,想为道州、宁远之分隘耶。于是连涉两三岭,俱不甚⾼,盖至是前南列之山转而西列,此皆其东行之支垅,而其东又有卓锥列戟之峰,攒列成队,亦自南而北,与西面之山若排闼门者。然第西界则崇山屏列,而东界则 ![]() ![]() ![]() ![]() ![]() 译文 十六⽇天亮时出发,行二十里为⿇潭 ![]() ![]() ![]() ![]() ![]() 十七⽇天亮时开船,⽔路迂回曲折,行五里到青口。一条⽔从东边的山峡中流泻出来,这是去宁远县的⽔路,此⽔最大,它就是潇⽔;一⽔从南面平坦的旷野中流来,这是去道州的⽔路,此⽔没有潇⽔大,它就是拖⽔,⽔势弱小。于是我们不走潇⽔而往南溯拖⽔行。又行五里为泥江口。按志记书载,有个兰江口,为潇⽔、拖⽔、营⽔三条⽔流汇合处,我向船上的人打听,却都不知道,难道就是青口吗?但是营⽔汇⼊拖⽔处是在潇⽔、拖⽔汇合处的上游。泥江口的⽔西通营 ![]() ![]() ![]() 十八⽇天空明亮清朗,我早早地吃了饭登上岸。从南门外顺城下走半里,过了东门,又往东走半里有座小桥,这里就是津泉⼊江处。桥侧面江滨有石头耸突揷立,形态如同永州城外愚溪桥边那些,但比愚溪桥边的更透漏⾼耸陡峭,那些石头如枝⼲分向四处,中间是空的,可以分开瓣花似的石片走进石隙中,也可以穿过壶形的孔道进到小洞中,这就是所说的五如石。其中有块石头,一敲击就会发出谐和深远响亮的声音,这是响石。据考,元次山咏道州景物诗中所写到的,石头有五如石、帘槽石,泉有穗、漫等七处,都在州城东。泉我游览了一个哮泉便可以大概推知其余各泉的情形,至于石我见到了五如石但帘蹲石没能寻到。屡向旁人询问,一读书人告诉说:“在报恩大寺內。”然而元次山诗序中说在州城东左湖中的石山顶上。既然那石帘可以当酒蹲,上面可以建亭子,那么难道可以移置到寺中?抑或寺址就是先前的左湖所在地?我质询那人,他说:“到了寺中自然知道。”于是到城东门,经过南门內,往西到报恩寺,想⼊寺打听空蹲石,见到⽇⾊很美丽,就姑且留着等到归来的途中再探问。赶忙出了西门,往南折过翼云桥,路分成两条:从西面的那条走二十五里为赚溪祠,又走十里为月岩;从南面的那条走是十里铺,然后又走六十里为永明县。十里铺侧面有座华岩,由岩下的小路可以到镰溪祠。我想两处都游览,便往南面的那条走。大道两旁都分别栽种着⾼大的松树,如同上南岳衡山的路一样,而此处的更加丛密。有的松树从下面分出五六 ![]() ![]() ![]() ![]() ![]() ![]() ![]() ![]() ![]() 十九⽇从月岩出发走两里,仍然从前一天所望见的如有⽩烟横浮的那座岩石处经过。到岔路处便往东南行,穿过小石山的內侧,曲折地从 ![]() ![]() ![]() ![]() ![]() ![]() ![]() ![]() 二十二⽇黎明,由江渡沿东面的山往东北行。十里为蜡树营。由此处起渐渐顺山势转往东,五里后,经过鳌头源北麓。又走两里,到界牌,又走三里,经过石源,又走五里,经过马冈源。从突起在西北面的鳌头源到东北面的马冈源,都是顺着山的北面向东行,山的南面全是瑶族人居住的地方。在马冈源的北面,仍看到拖⽔从东面曲折地流来,到了马冈源的南面,才见到溪流自南而北流淌。又往东走七里,翻越虎版石岭。从界牌走来,接连越过众多小山岭,只有虎版石岭最⾼。越过岭又走三里,为分村,于是在村中吃饭。〔村南的大山內,有座分岭。称之为“分”的原因,难道是因为那座岭是瑶族人居住地与汉民居住地的分界吗?〕从分村往东走三里,渡过一条大溪,它是从南面的九彩源流来的。溪东边又有山横列在南面,与西面延伸过来的山相似。又顺着此山北麓走七里,到四眼桥,桥下有条溪流更大,它是从顾村流来的,与分村的⽔一样都是发源于瑶族人居住的区域。越过溪上很长的木桥,从溪岸往东登上山岭。原先只是南面有⾼大的山,北面都是从⾼山分出来的一条条山冈向下绵延;到此处北面也有大山横列着,因而路便向东从两山之间通过。在山冈山坳间翻爬攀越了十里,抵达孟桥西面的彭家村,这才住宿下来。这天共走了五十里,然而山路荒僻,或许有六十里。二十三⽇五更时,下起了大雨。从永州府过来,山田苦于⼲旱,而又正当播种时节,到此地已经听得到百姓的哀怨声。终于盼到甘霖,雨到天亮仍未停。我静静地躺着等候雨停,早餐后才出发,虽然撑着伞穿着草鞋,但不以为苦。往东走一里,望见孟桥,于是从岔路往南走。大概到这里南面耸列的山已经到尽头,于是顺山转往南。走五里,抵达唐村坳。坳北面有个小洞朝向东面,洞外岩石嶙峋,俯⾝进⼊里面,洞下面有⽔潺潺流淌,从南面的小孔流出洞来,向北流去。我们这才收起雨具,在洞外坐了好久。越过山岭往南走,有个土堆横在两山间,中间剖开成门,以便于通行,我猜想它是道州和宁远县的分界。从这里起连续翻过两三座岭,都不很⾼,这大概是因为前面耸列在南边的山都折往西边排列的原故,这些小山岭都是山往东延伸而分出的支脉。山的东边,又有些如直立的锥、排列的戟一样的山峰,聚集而列置成队,也是自南而北纵贯,与西面的山相夹峙,像长排的门屏。然而只是西边的⾼山如屏风般列置,而东边的却是杂 ![]() ![]() ![]() ![]() ![]() ![]() ![]() |
上一章 徐霞客游记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徐弘祖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徐霞客游记》在线阅读,《徐霞客游记(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徐霞客游记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